李承乾:皇太子之位看似風光,卻也有數不盡的心酸

導語:"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從。"

此詩為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秋日即目》,講述的是太宗看到秋菊、別鶴、離猿等秋景後有感而發,即興之作。太宗看到此番淒涼之景,生出淒涼之情。

唐詩善寓情於景,太宗有此淒涼之情,或許還有別的原因。事實上,太宗作此詩時,廢太子李承乾因病逝世不久。曾經寄予厚望的嫡子突然離世,太宗心中悲痛之情可想而知,便寫下這首《秋日即目》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兒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李承乾原本是萬眾矚目、備受期待的大唐太子,卻因謀反而被廢黜,不久後就鬱鬱而終。說到這時不免有一個疑問:李承乾已經是太子了,卻為何要去幹謀反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李承乾幼年之時,聰明伶俐、至純至孝,長大後卻行為乖張、脾氣暴躁。究竟是什麼原因把一個優秀的孩子活生生變壞,甚至生出殺父弒君的念頭?

幼年李承乾

八歲的李承乾能夠被唐太宗立為太子,不僅因為他是嫡長子,更重要的是他的才能。史書記載幼年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仁孝純深。可見,李承乾的確是一個優秀的孩子。

李承乾:皇太子之位看似風光,卻也有數不盡的心酸

(影視劇照:李承乾)

他的優秀大約分為四個方面:知禮、仁孝、才學。一為知禮。李承乾對他的老師李綱非常恭敬。李綱有足疾,每次來上課,李承乾都會親自上前攙扶。李綱死後,李承乾還親自為老師樹碑立傳。

二為仁孝。李承乾的母親長孫皇后病重時,他日夜服侍床前,伺候湯藥,甚至還想上書太宗讓其大赦天下,為母積福。可長孫皇后力行節儉,堅決不允李承乾此舉,他才就此作罷。不過,李承乾的孝心還是毋庸置疑的。

三為才學。太宗非常溺愛兒子,曾為李承乾的教育費盡心血,為他請來大儒教授治國之道。所以,李承乾的才學應是比較不錯的。史書也曾記載,太宗讓他寫一篇治國之道,他隨即寫了滿滿三頁紙。

而且太宗時常外出,都會讓李承乾監國。太子年紀雖小,但依然能夠把國家管理的僅僅有條。

無論從哪方面看,李承乾都可謂是太子的最佳人選,符合明君的一切標準。作為父親的太宗對他也是寄予厚望,花費數十年光陰細心教養,可卻不慎將李承乾教成一個荒唐的太子,這其中究竟是何緣故。

李承乾的荒唐事

人人都說太子李承乾荒唐,史書中對成年太子的評價也是如此。要想弄清李承乾性格大變的原因,我們應該試著瞭解一下他的荒唐事。

"好男色"可謂是李承乾最大的荒唐點了。相傳,李承乾喜歡一個姿容美貌、善歌舞的男子,並稱其為"稱心"。李承乾與這位稱心朝夕相處,後被太宗得知,一氣之下殺死了稱心。而李承乾卻在宮中為稱心立牌位,賜官職,時常為其傷心流淚。

李承乾還曾引進許多突厥小人,日日和這些人嬉戲打鬧。他的老師于志寧規勸不動,便把此事告訴太宗,這才讓李承乾把這些突厥小人遣散掉。

李承乾:皇太子之位看似風光,卻也有數不盡的心酸

(影視劇照:長孫皇后)

最後是"爭儲位"。按理來說,李承乾本就是儲君,根本不用去爭。可是他成年後有腳疾,做出許多荒唐事,引得太宗不滿。太宗日漸寵愛魏王李泰,疏遠太子。太子雖無廢太子之心,可李承乾卻很憂慮。

此時李泰也生出爭儲之心,這讓李承乾坐立不安。最後,他鋌而走險,欲殺死李泰。可這個計劃失敗了,他怕父親追究,準備學習太宗的玄武門之變,殺父弒君。結果,因為保密工作沒做好,被父親李世民發現了。這下,太子李承乾是真的被廢黜了。

李承乾:皇太子之位看似風光,卻也有數不盡的心酸

(玄武門之變)

縱觀李承乾的荒唐之舉,我們會發現有一部分是性格所致,有一部分則是被逼無奈。畢竟她也不想殺父弒君,不過是害怕太子之位被李泰奪去,才鋌而走險。

群臣威逼、兄弟相殘

唐太宗本人是很樂於聽群臣勸諫的,這也造成了大臣們都有恃無恐,一旦君主出現一丁點錯處,他們都要嚴加指責。對待君王尚且如此,太子也難逃被群起攻之的命運。

再加上,太宗為讓太子成才,給他配備了最嚴厲的老師。老師認為太子應該學習自己的父親善於納諫,所以對他的管理極為嚴格。只要李承乾身上出現一點小毛病,他們就會喋喋不休的批評。

當時又正值李承乾的青春期,一般會有逆反心理,對於老師的勸諫不一定會聽得進去,反而對著幹。所以,李承乾在嚴師的批評下,越變越壞。

其實這事也怪不得李承乾,畢竟他還是個孩子。可父親、老師都認為他是未來的太子,應該更加成熟穩重。要求過高、壓力過大,卻是適得其反,把李承乾引上了一條不歸路。

上文中也提到過,太宗並未打算廢太子,只是因為李承乾謀反,才不得已而為之。身為太子的李承乾,本可順利繼承大統,卻在有野心的弟弟李泰的步步進逼下,不得不造反。

自己本就失去了父親的信任,而弟弟又陷害自己,那就只有謀反這一條路。可令李承乾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父親一直對自己寄予厚望,自己卻絲毫不知。若是沒有太宗對李泰超規格的對待,令李泰生出狼子野心,意欲與兄長爭皇位,這也不至於最後兄弟殘殺、殺父弒君。

李承乾:皇太子之位看似風光,卻也有數不盡的心酸

(影視劇照:李泰)

所以說,李承乾的荒唐,也有一部分來源於自己的弟弟李泰。弟弟的野心,使得兄長不顧親情,鋌而走險。

唐太宗的溺愛

李承乾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長子,自小聰明懂事,太宗一直對其寵愛有加。李承乾成為太子後,太宗又寄予厚望,悉心教導。這也致使李承乾犯錯,一方面太宗出於教養太子的心理,嚴厲批評他;另一方面,太宗又出於慈父情懷,縱容其行為。

一般情況下,太宗對太子李承乾還是多以溺愛縱容為主。看太子身體不好,勸其少讀書,注重保養。這樣溺愛的例子數不勝數。可是這也使李承乾的膽子愈發變大,最後竟生出謀反的想法。

可李承乾造反之事敗露後,太宗依舊縱容他,始終不忍殺害他。太宗本想立強幹的李泰為太子,但鑑於李泰一旦成為太子,李承乾性命不保,反而選擇了較為仁弱的李治為太子。太宗選擇李治,就是想保住李承乾,其愛子之心天地可鑑啊。

李承乾:皇太子之位看似風光,卻也有數不盡的心酸

(唐太宗畫像)

結束語:

李承乾是嫡長子,名正言順的太子,卻身負天下的重擔、萬民的期盼,這也致使他壓力過大、樹敵過多,做出種種荒唐之舉。細看李承乾,他就像是中國曆代皇太子的縮影,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