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嘗百草,扁鵲書良方——進擊的先秦藥膳,藥食同源的飲食智慧

引言:

我國傳統的中醫中藥理論起源於原始先民的探索,像是神話傳說中的嘗百草的神農氏,先民們通過品嚐各種各樣的食物藥物來判斷治療功效。逐漸地,人們發現很多食物既可以用來填飽肚子,還可以解除一定量的病痛,甚至有的食物在平時吃下去可以讓身體更健康。於是,許多可以當作食物填肚子又可以當作藥物治病的食材被重視。

在先民不斷的發展下,“藥食同源”這個概念被確定,藥膳也就逐漸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最早記載藥膳的文獻甚至可以追溯到《詩》中的夏禹時期,《詩經》中記載夏禹“為此春酒,以介壽眉”。也就是在那個時期,人們就注意到部分酒有著延緩衰老的作用。在隨後的數千年間,直到秦漢時期藥食隨著中醫進步逐漸分開,藥膳在先秦始終處在人們的主要思想中

神農嘗百草,扁鵲書良方——進擊的先秦藥膳,藥食同源的飲食智慧

一、神農百穀化百草——先秦時期食材的多樣化讓藥膳的種類逐漸豐富

根據考古資料,中國目前的最早的文字是先秦早期刻在龜甲等物品上的漢字與其他古文字。但是因為早期文字多數用於儀式等方面,很少有專門的食物醫藥的記載,多數的記載都是不區分藥物與食品。另一方面,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仍然接近原始社會時期,多數將巫卜之術跟醫藥之學劃成一部分,許多人都是求助於巫師。在巫師的記載下,很多的食品都可以用來幫助他們與神明溝通,這些食物自然難以算作是藥草。所以先秦早期的文字記錄中很少見,一直到了殷商時期藥膳的明確記載才開始出現。

在殷商時期的龜甲卜辭中,有著“貞疾用魚”的記載,拋卻卜辭中具有的宗教意味不談,使用魚治療疾病可以說是當時人們的一個思路。當時的醫學知識雖然不是很高,但是人們通過日常的經驗積累,很容易找到某些特定食物對於某些特定疾病的治療效用。既然這些本身是食物不是藥物,那這些食品就可以像是日常飲食一樣被接受,也就出現了藥膳的概念。這個卜辭記錄的魚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關於藥膳的記錄

神農嘗百草,扁鵲書良方——進擊的先秦藥膳,藥食同源的飲食智慧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某些食品可以被長期服用來對身體產生好的影響,但是又專門不作為藥材使用並且不作為日常生活的口糧,這類食品或者是食品加工產品就可以稱作是藥膳。在滿足少量適量的情況下長期服用不會給人體造成傷害還會有好處,這些藥膳不僅可以治療某些症狀,還可以養生保健、增強體魄

卜辭顯示殷商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畜牧業有了長足發展。人們開發出來更多可以食用的穀物、蔬菜、果實。相比於之前,他們可以食用的不僅僅是種植出來的各種糧食蔬菜,還有著飼養的禽類魚類。在卜辭上還詳細記載了各種食材專門的烹飪方式。

在商周時期的飲食器具上,像是鼎、爐之類的銘文記載了當時的飲食文化,在當時人們看來,飲食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更是體現儀式性,保障文化傳承的重要措施。在食材逐漸豐富化並且神聖化之後,藥膳這個概念就逐漸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像是當時風行的釀酒行業,一方面就本身作為藥膳的一種存在形式受到追捧,另一方面也是許多藥膳的原材料。儀式化的飲食讓食物逐漸擔負起了藥物的一些責任。

神農嘗百草,扁鵲書良方——進擊的先秦藥膳,藥食同源的飲食智慧

二、“藥食同源”——醫學進步讓食物的藥物價值逐漸體現

《說文》載:藥,治病草。

藥膳在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在原始時期,人們還不善於種植農作物或者是飼養肉作動物,日常的口糧多數是通過每天在野外的尋找。在這種條件下,所有可以被充飢的食物都可以被拿來食用。原始時期的長期積累讓當時的人們知道了有些植物不僅僅可以拿來充飢,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雖然這類食物有著藥物的效用,但是它確實是真正的食物。食物的藥物價值逐漸體現出來。

神農嘗百草,扁鵲書良方——進擊的先秦藥膳,藥食同源的飲食智慧

藥膳是中醫中藥的衍生物,在中醫中藥逐漸進步的先秦時期,使用美味佳餚製作而成的可以防病健身的藥膳就體現了它的獨一無二的價值。《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許多的草藥,其中本草分成上中下三個品級,上品的絕大多數藥物跟中下品中的將近一半藥物都屬於“食藥”的範疇,也就是藥食同源的種類,既可以用作藥物,人長期服用也有益處。

在成書於東周時期的奇幻故事集《山海經》中,記載了一百多種藥物,包括多種類型,包括動植物、礦物等等。其中的植物類很多種藥物實際上就是當時主要口糧的別稱,這體現了先民在醫藥的發展中逐漸瞭解到有些食物可以作藥,有些藥物也可以用來充當口糧。先秦諸子的專著中更是提及了很多食藥類植物,像是《管子》、《詩經》、《楚辭》中出現了“卷耳”、“辛夷”等等植物。

先秦時期的醫者認為兼具藥性與食性的食材是遵循天地四時而生的優等材料,既有著藥物的作用,又有著食物的安全性,兼具了藥食之美。像是《金匱要略》中記載的三十多個藥膳方子,選取材料的原則就是:首先保證藥物的食性重於藥性;其次選擇可以長期為人服用的。當時的醫學認為藥食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兩種東西,只要用途一樣,食物照樣可以作為藥材,藥材也可以給人們充飢。《素問》中記載了一個叫五穀湯的藥膳方子,這個方子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穀物的湯。穀物進入藥膳方中體現了當時人們對食物的認識隨著醫藥進步而深刻化,穀物雖然是食物,但也有著藥物的作用。

神農嘗百草,扁鵲書良方——進擊的先秦藥膳,藥食同源的飲食智慧

三、“以食養之”——食物養生的觀念引起人們以食物藥膳來強身健體的風尚

先秦時期的藥膳受到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當時的人們注重食養食療,相關的理論甚至被很多人記載出了專門書籍。不光是專門的醫書,像是《黃帝內經》、《胎產書》中的飲食論很多,當時的很多不涉及醫學的文學典籍也記載了很多食療有關信息。像是《禮記》中有記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就有通過不同的食品調整人體來順應四時的習慣。

當時的主要主張是講究與適應自然,節度自然產物。人們覺得不應該違背自然的規律,既然這個時間只有這種食物,人們就應該順應自然,只食用這種食物。某種方面來說,這樣順應自然的飲食有著藥物不可比擬的強身健體的作用。

神農嘗百草,扁鵲書良方——進擊的先秦藥膳,藥食同源的飲食智慧

除了順應自然食用某些特定食物之外,當時的食療還注重膳食的方子。這種類比醫方出現的食療方不僅顯得很正規,服用起來還不會有藥物的各種副作用,所以很快在民間風行起來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方《養生方》、《食療方》中就有著多個藥膳方,包含著“食養“、”食療“兩種內容。食養指的是那些食材或者是成品具有增強體魄的方子;食療則是指那些專門用於治療某些特點疾病的方子。《養生方》中的41個方子均為食養之方,可以看出食養的概念在當時的人群中極其風行。

不光是食養的風行,為了健身從而延壽,當時的食物養生觀念還注重食禁,也就是在特定時間特點場合禁食某些食物。像是《金匱要略》中記載了很多的飲食禁忌,基本上是集中在某些特定種類的食物相互之間有著影響,一旦同時食用會產生不好的效果;有些食物在不一樣的季節食用的方式也不一樣,甚至有的食物在某些時節不宜食用。

神農嘗百草,扁鵲書良方——進擊的先秦藥膳,藥食同源的飲食智慧

這些種種禁忌或許在今人看來有些小題大做,但是充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食物的尊重以及對於生命的敬重,體現了先民樸素的生命觀。掌握飲食五味之宜忌,不僅可以預防疾病,還可以延年益壽。

結語

自遠古時期以來,人們逐漸地適應了自然環境的各方面,也漸漸知道了怎樣改造自然。所以人們的食物來源慢慢從單一的漁獵前進到了畜牧與種植。在馴化野生物種的途中,先民逐漸積累了自然產物的藥性,於是在夏商時期百姓的生活安定之後,物產的豐腴讓藥膳的發展逐漸興盛。隨後不斷出現的醫學技術進步也讓更多的藥膳被端上了餐桌。

當人們研究飲食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或者單純想要吃,而是想著能不能在吃的同時發揮食物的藥物作用時,藥膳就出現了。藥膳的發展也是先民認識自然改變自我的一個顯著證明。藥膳學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幾千年傳承的學問不僅承載了先民的智慧,還向我們展示了對於食物探索的不懈追求

參考資料

《中醫藥膳學》

《漢書》

《中國文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