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節:從古至今人類對天文的研究

在公元前7724至5008年,伏羲與畫卦臺觀察日月交替出現黑夜,白天琢磨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於是在大地上用樹枝畫出太陽和月亮交換,東邊為海,西邊為山,中間是平坦的大地,來表示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的樣子,就是我們常聽說的太極圖,古有伏羲一畫開天地之說,那時就已經打開了,人類對天象研究的大門。

後來古人對天象的不斷研究,在夏朝制定一直沿用至今的夏曆,和24節氣。以28組星圖中每個星宿代表一天,以金木水火土日月七顆星代表一週便於計日,並定於每星期日為禮拜日,祭拜太陽的日子。

幾千年後,西方文化興起,天文認知從地心說到日心說,而當今我們可以用天文望遠鏡來觀測我們的宇宙,能夠更清楚的觀察宇宙現象。

第二節,當今人們對萬有引力的質疑

蘋果砸到牛頓頭上,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學說,並且解釋了天體運行是由引力控制。我們生活在地球表面,即不會掉到太空,又不會陷入地心,很多人都回答是萬有引力的結果,體重為70公斤的人站在磅上稱重為70公斤,而用萬有引力公式計算F=G*m1m2/r平方,當r接近0時f的數值會無窮大,就算以地心或者地幔為距離點,f仍然無窮大.顯然與磅稱的70公斤相去甚遠。把70公斤輕氣球固定在地上,引力應當與人無異,而一放手卻飛到天空,把70公斤黃金放到沙漠裡,假如沙漠深度可以貫穿地幔70公斤黃金會跑到地心,而人和其他生物,即使在沙漠中死去,也只是停留在沙漠淺表,有人說密度,月球的密度不比空氣大嗎?為什麼不會到地面?有人說斥力或者離心力,而地面上又感受不到所謂斥力和離心力,無限種問題無限種回答,都回答不到問題的實質。地上稱氫氣,水中稱魚質量都是為零,但又不能說沒有引力,科學家又說引力不同於重力,曾有人對引力提出質疑:當日全食或者金星凌日的時候,地球會不會短暫失去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呢?然而實際上地球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引力屏蔽實驗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萬有引力是這樣作用的,那麼我們用一個鍋形的障礙物,上面放一個小鐵球,是否可以屏蔽掉引力呢?我反覆做過這樣的實驗,能有個小鐵球在地面稱重,然後又到樓頂稱重,然後在樓頂又擱著鐵鍋形狀的障礙物稱重,結果完全一樣,這個實驗證明,引力並不是以這樣的形式存在,兩物體之間找不到任何力的作用,點並不存在引力關係。

在一個視頻上,我看到一個人用同樣的力,在不同的星球上跳高,可見證實力力彈跳,如果這個人在地球上可以跳0.5米,那麼在木星約0.19米,海王星約0.43米,土星約0.47米,金星約0.55米,天王星約0.55米,水星1.32米,火星約1.32米,月球約三米,冥王星約7.4米,穀神星約17.5米,土衛二約43米,土衛一約76.6米,斯琴星約520.4米,火衛一約845米,彗星67p一跳即入太空,雖視頻沒有實踐性,只供欣賞,但根據牛頓萬有引力來計算引力仍是天壤之別,於是乎,科學界把引力公式歸於只適用於天體之間,愛因斯坦又把引力解釋為時空彎曲,而在地面上用錐形螺旋器皿放小球的方法解釋行星圍繞恆星運行,小球是因自身重力的原因,才會繞錐形螺旋器皿做圓周運動,這樣的解釋似乎還不夠完美。

第三節,彗星奧陌陌為何會猛踩油門?

2017年10月19日,範興巡天望遠鏡捕捉到奧陌陌彗星進入太陽系,其形狀長約400米,寬40米,長寬比為10:1,以速度為26公里每秒向太陽系中心飛去,到就是一個天文單位時時速為49.7公里每秒,抵達近日點時時速為87.7公里每秒,而當離開近日點之後的速度看上去像是猛踩油門,跟天文學家對奧陌陌預測測的運行軌跡出現明顯偏差。要知道現代科學已經可以非常精確地預測出太陽系內天體運行的軌跡,如日食月食可以精算到秒,和地球上可觀測到的位置。奧陌陌出現猛踩油門的情況令科學家困惑不已,用引力學說和相對論,根本解釋不了,或許只有下面的漩渦論才更合適的解釋奧陌陌猛踩油門的現象。

[人類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當今的宇宙科學,從認識上已經有主觀轉變為客觀的看待自然,然而,科學理論卻仍然停留在主觀意識中。]

我們生活在地球表面,所有的理論都是圍繞我們和我們看到的為中心展開的,比如地球引力是以地球為中心的吸引力,實不知地球的生成是太陽造就的,先是由地球漩渦的空間轉動,再形成中心地球實體,也就是說沒有太陽地球不會轉動,也不會形成。把地球引力的思想改為漩渦力,這種漩渦力量是太陽給予的,太陽的高度旋轉並向外拋射著氫氮原子和多種元素的物質,這些物質有質量的不同,分佈在不同的軌道,形成漩渦,繞太陽旋轉,常年積累形成中心為大質量外圍輕質量的漩渦行星,當漩渦速度大於240米每秒的火星速度,才能形成衛星,所以八顆行星,六顆有衛星,只有金,水星沒有,在這樣的情況下說萬有引力,根本微不足道,而旋渦力是掌控一切的動力源泉。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一萬米為空氣對流層,一萬米以上為平流層,十萬米為卡門線出現極光為紫色或者粉色,也是流星出現的位置,10萬至20萬米出現的極光為綠色,20萬至50萬米極光為紅色,80萬米以內為熱層是受太陽輻射區,2150萬米為北斗星,三萬六千三百萬米到達月球,也是地球漩渦的邊界,超過這個高度,物體不再受地球漩渦的束縛,而會受到太陽漩渦的影響繞日運行。

地球位於漩渦中心只佔整個漩渦很小的一部分,並且以466米每秒的線速度高速自轉,以29.9公里每秒的速度繞日公轉。

由於越靠近漩渦中心,速度越快,所以彗星奧陌陌從進入太陽系漩渦,到近日點獲得了加速度,所以離開時候得以猛踩油門。

改變主觀科學觀的方法即不是地球自身在轉動,不是所有的星系天體在自主轉動,而是外在因素使其轉動,我們常常以能觀測到的數值來下定論,卻忽略了觀測不到的物質和運動狀態為背景,這樣的定論終究會被新發現而推翻,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對科學貢獻一生,而到暮年卻把手稿全部燒燬,可能是到後來他意識到相對論違背了量子的不確定性,質能方程式解釋不了量子運動,所有理論都不是對自然和天體最好的解釋,不想讓這種定律性的東西限制科學的發展。確實,近百年來,人們只是把引力相對論當成定律去學習,而沒有人再提出新的思想理論。

第四節,漩渦梯度

把地球看成一個巨大的漩渦漩渦,根據元素質量排列,密度大的在地心,密度小的在地表,最小的在大氣層。形成一個漩渦梯度,生於地表的物質只會存在於地表梯度,這個梯度分為鎳鐵核心,硅酸鹽地幔,輕密度的岩石圈到水圈到生物圈到大氣圈,根據元素週期表分佈,質量最大的在地心依次排開為理想狀態。

“未完待續”下面為宇宙漩渦論。恆星的誕生。黑洞玩轉銀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