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功能训练、传统一般体能训练虽然与专项体能训练在一定范畴内有所交叉、与兼容,但是前者不可能完全取代专项体能训练的功能和作用。就像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样,
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过度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共同构筑起良好竞技表现的基石。将三者之间未兼容部位(即各自特有的功能作用特性)以金字塔结构图呈现。
如图1所示,身体功能训练是底层基础,其特性是预防损伤、身体形态矫正、动作模式经济性、机体恢复与再生等;一般体能训练在中层,其特性是针对身体素质的训练(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但这些训练需要在打好第一层基础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训练、提高和减少运动损伤。专项体能训练在上层,其特性是根据运动专项特有体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其目的是将一般体能训练中的各项素质能力转化到运动专项中去,以助于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如果上层建筑没有底层基础做支撑,那就是空中阁楼、海市蜃楼,经不起风吹雨打。
问题来了,我们制定足球运动专项体能训练的依据是什么?网上确实有很多足球体能的训练视频,我们可以去借鉴,但关键是要弄清楚人家为什么要这么练,其中的原理在哪。
一.竞技需要分析的概念
运动科学领域研究表明,通过控制可变训练因素可以影响人体适应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训练的组成可以用“可变训练因素”概念来描述。它们包括以下方面:
- 练习的选择
- 练习的顺序
- 负荷量
- 组数
- 组间和练习间的间歇时间
已有研究表明,有效的训练计划必须满足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训练的需要。通过预先了解运动项目特征和运动员特点来决定如何安排可变训练因素。竞技需要分析是为了在训练计划制定过程中分析每一个可变训练因素,并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周期训练计划。这为不同专项和个体差异的运动员设计训练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竞技需要分析可以回答三个问题:
- 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征是什么?
- 运动项目生物力学特征是什么?
- 该项目主要运动损伤有哪些?
运动员需要分析是在测试数据、运动员与运动项目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原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有利于体能教练检查运动员的一般体能、专项体能和损伤情况,以及运动项目的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特征及潜在的损伤危险。他们根据这些收集的信息,就能制定训练计划、训练过程监控、专项运动能力评价等内容。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体能训练的针对性,制定一组适宜的训练目标。因此,竞技需要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构建整体体能训练计划,减少损伤和提高专项运动成绩。
二. 运动能量代谢特征
尽管不同的运动项目可能被分为有氧或无氧,但是没有一个运动项目比赛只有一个能源系统参与供能。
竞技运动过程中三个能源供能系统的分配。当运动持续时间增长,主要供能系统依次转换过程是从ATP-CP系统到乳酸(酵解能)系统,最后是氧化能系统。
在训练或一个运动项目中,人体能源系统利用如下:
- 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 糖酵解系统(乳酸系统)
- 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有氧系统)
ATP-CP系统直接为肌肉收缩供能,因为它的供能来源于肌肉内储存的三磷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这个系统主要是在持续时间短、高强度体育活动中利用。
另一个无氧供能系统是糖酵解系统,通常也被称为乳酸能系统。肌纤维肌浆中葡萄糖分解产生ATP,葡萄糖来源于血糖或肌肉内的糖原储存。因此,酵解能系统中ATP能源速度比ATP-CP系统慢。
最常被称为三羧酸循环或柠檬酸循环的有氧系统是产生ATP最重要的能量系统,但ATP进入激活的肌肉组织过程最慢。有氧系统对完成心肺耐力活动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在不产生疲劳产物情况下供应大量ATP。
从运动开始到疲劳或力竭,ATP-CP系统通常大约维持6秒。如果运动持续时间超过这个时间,糖酵解供能系统就开始工作,为运动员继续运动提供能量。但是,糖酵解是一个短暂的供能系统,只能持续几分钟。这意味着如果运动员的运动时间超过一两分钟,随后就需要转换为最终的主导能量供应系统(有氧代谢)来供能。他们需要转变成最终的有氧代谢能源系统供能,即使强烈运动也是如此。
三.足球运动能量代谢特征
足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征介于有氧耐力(如马拉松、铁人三项)与非常短暂爆发力项目(如投掷、举重)这两种极端项目之间。在足球比赛中,短跑冲刺、急停变向时利用无氧供能系统;球出界、犯规、伤停等情况出现时球员的中、慢速跑、慢走是利用有氧供能系统进行恢复。
足球比赛常规时间看上去是90分钟,上下半场各45分钟,中场休息15分钟左右,比赛时间与间歇时间比率为3:1。但是据小编不完全统计,在顶级足球比赛的45分钟时间里,无间断攻守对抗持续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比率只有七分之一,更多的无间断攻守对抗持续时间在60秒以内,也就是说,在高强度对抗下,大约每持续1分钟左右,就会有一次平均20秒-30秒的停顿间歇(球出界、犯规、发定位球的准备等)。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要提倡净打时间为60分钟以上。
持续对抗时间和间歇时间比率约为2:1或3:1,那么我们设计专项体能训练时,在安排练时与间歇时间的问题上,也就有了参考依据。顶级球队,每场比赛每名球员完成顶级速度跑超过60次,有的甚至超过10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分钟,就会有一次顶级速度跑(超过8米/秒)。而中超联赛的球员顶级速度跑最多是顶级球队的一半;这些数据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不仅技不如人,还跑不过人家。是我们不够刻苦?还是我们的训练方法没有完全结合实际?还是我们不会“比赛”?
在足球比赛中,球员供能系统的基本规律是,从无氧(ATP-CP系统、乳酸系统)——有氧(高、中、低强度)——无氧(乳酸系统)——有氧(高、中、低强度)的混合循环。如图3所示
其中有氧供能系统的作用,更多的是供应能量(ATP)和缓解疲劳;而在无氧供能系统下,运用的技战术往往是比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活动。
比赛中球员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来进行体力恢复,除了上文提到的比赛“中断”时的间歇恢复外,还可以在进攻中运用中后场控球,在防守中提前退至中后场特定防区等战术来调整恢复。优秀的球队懂得如何把控比赛节奏。优秀的球员知道何时爆发能量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比赛中球员往往是在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又开始下一次无氧行动。攻守的不断转换,需要球员在两个球门、多个方向之间,不断地移动,往返、变向、冲刺等等,在这些时段中,就需要球员具备很强的无氧耐受能力和有氧快速恢复能力,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比赛竞技水平。也就是说,球员的技战术训练,需要在无氧和有氧供能系统之间不断的转换状态下进行(有氧/无氧间歇性训练——通常被称为“法特莱克训练法”),才能更加真实的接近比赛情景。另一方面,球员如何支配体能?体力充沛的球员,也要知道如何支配,合理地利用战术来获得喘息的机会,或利用“经验”知道何时可以“休息”,优秀的球员知道何时爆发能量给予对手致命一击。不同位置的球员,对能量代谢的需要也有很大差异,例如:足球中场队员与守门员,因此,在制定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计划时也要考虑不同位置的球员对能量代谢的不同需要。
为了确定最适合的训练和测试方案以及运动员个体需求,必须充分了解一个项目的能量代谢系统和能量利用之间的平衡。在周期训练计划中,应当安排一些符合专项能量代谢特征的模拟训练。例如,足球运动员需要发展有氧耐力,但他们也需要发展力量、速度、爆发力、柔韧、灵敏能力以及进行中、短时间的无氧间歇耐力训练来发展抗乳酸能力,以便于他们在比赛中发挥技战术能力时游刃有余。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有效的训练计划必须包含不同的训练课,不同运动员需要不同的训练计划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