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關注 雲和這個“豬倌”不一般

浙江日報關注 雲和這個“豬倌”不一般

劉孟寧查看新養豬場設備

五一期間,位於雲和縣緊水灘鎮金水坑村的鎧源牧業有限公司養豬場一期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企業主劉孟寧正忙著指揮工人們安裝設備。

手戴黑色腕錶,腳踩運動鞋,年輕時尚的劉孟寧和傳統的“養豬倌”形象大相徑庭,透著一股商業人士的範兒。他的養豬場也格外“出挑”,兩層高的現代化樓房掩映在青山間,旁人一看,這分明是間工廠。

浙江日報關注 雲和這個“豬倌”不一般

劉孟寧查看新養豬場設備

養豬場一期投資832.5萬元,是雲和縣首家集約化規模養殖場,採用物聯網智能養殖技術。

劉孟寧是雲和縣鳳凰山街道巧雲村人,2011年大學畢業後,他回鄉承包10餘畝土地,建造了養豬場,隨著養殖經驗的積累,他探索出新的生態養殖方法,養殖規模逐步擴大,年產值達600多萬元,帶動村民年均創收10多萬元。

後來,劉孟寧的養豬場因場地原因搬遷,他應邀投身民宿經營,但他始終放不下深耕多年的養豬事業。“養豬才是我的主業!”從2017年10月開始,他花費一年半時間,為豬場前期建設四處奔忙。幾經周折,2019年4月,豬場終於通過審批迎來了動工建設。

浙江日報關注 雲和這個“豬倌”不一般

劉孟寧在老養豬場照看豬仔

今年2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施工進度嚴重受阻。劉孟寧一邊關注疫情,一邊諮詢養殖專家並學習養殖技術。3月下旬,疫情逐漸穩定之際,他馬上組織恢復生產。

疫情期間,不確定風險接踵而至,成本也增加不少,劉孟寧的壓力加大。劉孟寧表示,他看好生豬市場,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把科技化生態豬做大做強。他告訴記者:“等到一期建成後,年出欄生豬可達6500頭。”

浙江日報關注 雲和這個“豬倌”不一般

5月4日,浙江日報刊發《雲和這個“豬倌”不一般》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