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律來源於真實案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在數千年的帝國時代,只要家境允許,人人都以學習四書五經為正統、做為生活中衡量道德、思想、行動的統一標準。學史書、學前人的案例,目的就是在自己面對類似的問題時,有足夠的參考,預判走勢、把握時機、做出選擇。“規律來源於真實案例”,教科書與史書尚且不能做到完全真實,更不必說小說、戲劇本來就是假的,從中能學什麼道理?然而,當代很多人卻忽視了這個起碼的常識:不去總結案例,甚至連過去幾年間的案例結果也無視;不求證信息的來源是否真實,更熱衷於信謠傳謠。碌碌無為、甚至事與願違。然而,規律就是規律,規律不會因被無視所以不發揮作用。沒有被真實案例反覆驗證過規律,就是謠言。

一、“分封自治”還是“集權統一”,哪個更好,哪個是終極目標?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總是在循環、壓根就沒有什麼終極目標。“分封自治”狀態下,各方力量弱小、生存壓力大,為求立錐之地,就會促使百家爭鳴,奮勇爭先,但同時也避免不了動盪、相互間弱肉強食;“集權統一”狀態下,外部威脅小了,但內部的機會也少了,權力只集中於少數人手中,新興的廣大出身於低層的有才幹的人,不甘於被埋沒,所以會爭權、愈演愈烈,最終演變為一輪新的革命。因此,才有“時勢造英雄”一說,能力出眾者不一定就會成功,“成為英雄”的關鍵於“順應時勢”。就像炒股票,光討論“做空”還是“做多”沒有多少意義,先要準確分辨出走勢,才談得上“做空”還是“做多”。

二、“循環”意味著沒有終點,但不意味著沒有方向

活在當下,生生不息,就是把握趨勢、而不是給自己設個什麼終極目標。自己處在什麼階段、什麼位置、大勢如何,就去做什麼力所能及的事。“勞動創造價值”固然正確,然而做為個體來講,“眼光準”永遠比“埋頭苦幹”更能決定成功的高度。預判準確、先人一步佔據有利的“平臺”,水漲船高,就有機會。沒有“平臺”,就不可能有機會。

三、“應變得當”是成功案例的共同特徵

“意外”分為意外之喜或意外之禍,無論是哪種,都有可能因為“事先無準備”而處置不當。所以,任何周密的計劃中,必然包含“突發事件應對措施”。對各種“突發情況”進行演練,以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迅速反應。儘量消除任何“意外”、“措手不及”、“倉促應對”的被動局面。

四、“當事者迷、旁觀者清”

為什麼瞭解了詳細情況的當事者,反而不如不瞭解細節的旁觀者判斷準確?因為看得太細、或者“關心則亂”,反而容易失去宏觀視角,“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忽視了基本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