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價創7年新高、比特幣“雪崩”!到底誰是真正的“避風港”?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資本市場持續震盪,投資者避險情緒不斷升高。

然而,一直被譽為避險資產首選的黃金,今年似乎不那麼“避險”了。被海外部分投資者當成避險資產的比特幣,同樣遭遇“滑鐵盧”。

傳統避險資產還避險嗎?安全靠譜的“避風港”到底在哪兒?

黃金還避險嗎?

今年,在全球資本市場的“恐慌時刻”,黃金遭遇大量拋售,國際金價一度大幅“跳水”,直到近日又創下新高——觸及1785美元/盎司,突破2012年10月以來的高點,一個月內上漲超過23%。

但3月份黃金深幅下跌的場景仍讓投資者心有餘悸——其間,黃金一度跌至1450.9美元/盎司的歷史低點,這讓黃金作為避險資產首選之一的地位“岌岌可危”。那麼,黃金大幅下跌是否意味著其避險功能失效了呢?

實際上,黃金像這樣幅度的大跌在歷史上並非首次。當市場恐慌情緒急劇飆升時,黃金失去避險特質也並非首次。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黃金慘遭拋售並跟隨美股大跌,跌幅超過30%。

“但這並不表明黃金不再是避險資產。”招商銀行研究院的有關分析認為,背後的主要原因是當恐慌情緒上升到極高時,權益資產暴跌以及產品贖回壓力,會導致資產管理機構面臨系統性的流動性緊張問題,減持黃金等非核心資產,保證組合的流動性安全成為其至關重要的選項之一。

也就是說,黃金在3月份被大量拋售,主要是因為在金融市場恐慌性下跌時,投資者短期內流動性不足,也就是缺錢。此時,需要儘快賣出最易變現的資產來換取現金,以補充流動性。而黃金恰恰是最易變現的品種之一。因此,在金融市場遭遇劇震之時,黃金價格隨之大幅下跌就不足為奇了。

更有人把市場與黃金之間的“愛恨”總結為:市場一般在悲觀時買黃金,在絕望時賣黃金。

因此,即使出現深幅下跌,也並不意味著黃金就此“失色”。從中長期來看,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隨著全球負利率愈演愈烈,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價值還會不斷提升。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宋瀟認為,低利率環境下,黃金價格將處於長期溫和上行區間。面對經濟疲軟,各國央行普遍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大部分發達國家利率均處於歷史低位,那麼資產保值需求對黃金的支撐作用仍將存在。但是,目前各國利率持續大幅下行空間有限,所以黃金價格即使存在長期上漲基礎,上漲幅度也會比較溫和。

“比特幣們”殺跌!

與黃金相比,在海外被部分投資者稱作“數字黃金”的比特幣則慘淡得多。

3月8日起,比特幣開始上演“大雪崩”行情,一週之內價格大跌三分之二,最低跌至3915美元,創下2019年3月以來的最低點。其他“虛擬貨幣”也同樣大跌。這更讓大量相關合約隨之爆倉,那些加了槓桿的投資者損失尤為慘重。不少幣圈投資者自嘲:苦等“減半”行情,沒想到等來的是“資產減半”行情。

幣圈所期盼的“減半”行情是指,比特幣每4年新增量自動減半所帶來的行情。比特幣從誕生之日起,就設定了有限的總量——2100萬個,並設定了每10分鐘產出量固定,且每4年新增量自動減半,到2140年為止的規則。這一高度模仿黃金的規則也讓部分投資者認為,比特幣也能與黃金一樣具有避險屬性。

今年5月,比特幣將迎來第三次“減半”。對“減半”行情的預期,疊加其他資產風險抬升的因素,使得前期部分避險資金湧入比特幣市場,進而推高價格。2月9日上午,比特幣一度突破10000美元大關,兩個月暴漲了45%。但暴漲過後,等來的卻是更加慘烈的暴跌。

對於比特幣的“避險”功能,中國銀行前副行長王永利指出,比特幣根本不可能像黃金一樣成為重要避險資產。最後可以避險的,依然還是黃金及最主要國家的國債和貨幣。比特幣這種將總量和階段性產量完全事先設定、且階段性產量定期減半的“設計”,沒有調控餘地,其流通量也難以與可交易的社會財富規模相對應,同時,缺乏國家主權和法律保護,意味著有保障的社會財富難以使用比特幣進行交易,也就必然導致其幣值難以保持基本穩定。

“避風港”在哪裡?

到底哪一類資產才是安全的“避風港”?主流的避險資產一般包括債券、貴金屬、美元、日元和瑞士法郎等。

招商銀行研究院對1990年至今14次市場恐慌階段的避險資產表現進行了排序,以勝率的排序來看,日元(86%)>美債(79%)>中債(75%)>瑞郎(71%)>黃金(64%)>美元(36%)。

具體來看,以黃金和避險貨幣對比,黃金、美元、日元、瑞郎在恐慌階段的相對避險強弱中,日元在避險區間中的平均收益率最高接近3%,瑞郎次之,黃金則最差;債券方面,由於美債是全球定價資產,美債利率在避險情景中的下行幅度往往更大。

招商銀行研究院認為,在恐慌時期,從安全邊際、流動性和抵押資質的角度來說,核心國家主權債均為最佳配置資產,因此市場資金往往也會一擁而入購買以美債為代表的核心國家主權債。

在此輪波動中,人民幣資產也備受青睞。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年初至今,中國股市的累計下跌幅度遠小於歐、美、日等主要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市場而言,投資是“買未來”,而非“買過去”。未來長期的經濟穩健性,將會成為市場考慮的核心要素。

基於此,人民幣資產有望成為新型避險資產——雖然不是絕對意義上毫無波動的“避風港”,但是憑藉其相對的韌性和成長性,能夠成為全球長線資金在風浪中的“壓艙石”。(經濟日報記者:陳果靜 統籌:劉佳、郎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