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花團錦簇的宋仁宗?我所看到卻是滿目瘡痍的盛衰路

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咱們也來湊湊熱鬧。這部電視劇演繹的是北宋時期最為繁華的時代,宋仁宗的時期,故事很精彩,劇情也很曲折,從電視劇上看,宋仁宗是個好皇帝,宋朝人民很幸福,大家談談情,說說愛,高高興興的幸福每一天。


清平樂:花團錦簇的宋仁宗?我所看到卻是滿目瘡痍的盛衰路


誠然,宋仁宗趙禎在歷史上算是一個好皇帝,許多史書中也是這樣記載的,而且宋仁宗的這個諡號"仁"字,在宋仁宗之前是沒有的,是從他開始,才啟用這個"仁"的諡號,這足以說明,宋仁宗時期的盛世芳華是多麼的著名,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恐怕不見得,確切的說,宋仁宗時期是宋王朝盛衰的分水嶺,當然這些不能都怪在宋仁宗一個人的頭上,但是他也是有著一定責任的。宋仁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宋王朝又經歷了什麼?

上面有個劉太后

宋仁宗趙禎,是宋真宗趙恆的親兒子。但是他的母親李氏卻不是皇后,甚至連妃子也不是,而是一個普通的宮人。她和宋真宗趙曙之間,還隔著一個強勢的劉娥,這就使得趙禎的登基之路不會那麼的輕易,而是充滿了曲折。

這裡先得說說咱們前面所提到的劉娥,因為這個人,對於宋仁宗趙禎來說,實在是太重要。儘管史書出於為尊者諱的目的,一再掩飾劉娥的行為,但是我們從史書的蛛絲馬跡中也能看出,

劉娥就是武則天式的人物,如果假以時日,不排除她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劉娥的父親名叫劉通,在宋初,擔任侍衛步軍司虎捷(神衛)都指揮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隨宋太宗出征北漢時病死。

宋真宗為襄王的時候,劉娥進了襄王府,時年十五歲,受到襄王的寵愛。劉氏性格輕浮,襄王的乳母劉氏曾向宋太宗報告,太宗令襄王斥去,"王不得已置之王宮指使張耆家"。真宗即位後,就立即把她召入宮中。

景德四年(1007年)四月郭皇后死後,真宗就想著把劉氏立為皇后,但是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而作罷,但劉氏已控制後宮並參與處理政務。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宮女李氏生子,劉氏領養他作為自己的兒子,命楊妃撫養,取名受益,竟無人敢向真宗說明真相。次年劉氏被立為皇后,是為章獻皇后。


清平樂:花團錦簇的宋仁宗?我所看到卻是滿目瘡痍的盛衰路


劉娥性格強勢,且在宮中主理政事,稍有不合己意,就會打擊報復。著名的宰相寇準和次相李迪,都是因為不肯和她合流而被罷黜的,而她所啟用的丁謂,時人稱之為"溜鬚宰相",人品可見一斑。

真宗去世,太子趙禎即位,終於當上了皇帝,但是手裡還是沒有權,因為劉皇后成為了太后,軍國事權都取決劉太后處分。

從此,宋王朝開始了劉太后的專政時期,丁謂這些人,為了討好劉太后,決定把次年的年號為天聖,意思是說當政的是劉太后和皇帝趙禎"二聖人"。其後改元為明道,也大概是這個意思。

丁謂不愧是讀書人,馬屁拍的不顯山漏水而暗含典故,還記得武則天時期和唐高宗李治"二聖臨朝"的故事了吧?這樣的人哪裡會不提拔!但是很不幸,後來劉娥為了專權,還是把他給遠遠的發配到了海南,罪名是"語涉荒誕",換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胡言亂語"

劉太后在專政之初,曾經說過:"候上(仁宗)春秋長,即當還政。"但是實則貪位戀權,天聖六年(1028年),仁宗年已十九,但劉太后卻毫無還政之意。諫官劉隨只是奏請日常事務專由仁宗處理,即被逐出朝廷。

劉太后一心想享受皇帝的禮遇,她曾向執政大臣探問對武則天的評價,還想依據皇帝的禮儀建立劉氏七廟,因遭到副相魯宗道的否定而作罷。

劉太后在魯宗道去世、宰相王曾被罷免及呂夷簡任首相以後,開始逐漸地享受皇帝的禮遇,終於登上天安殿受朝賀。名臣范仲淹只是奏請劉太后,要求還政於仁宗,就被逐出朝廷任地方官。此後,奏請劉太后應還政的人雖然越來越多,但大多都是中低級官員,也都遭到貶逐。

明道元年(1032年),北宋宮廷發生了一起大事件,但是由於史官諱言其事,所以就成了千古之謎。事情是這樣的,這一年的二月,仁宗的生母李氏病了,劉太后就派親信"張懷德、押醫官楊可久等入侍","醫治,李氏遂"遽薨,年四十六"。李氏是仁宗的生母,依例應當進位皇后,但是李氏一生只是普通宮嬪,直到臨死前,才晉升為宸妃

劉太后死後,燕王(八王)趙元儼才向仁宗告白:"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於非命。"劉太后的親信張懷德和醫官楊可久等人,不久即遭到貶黜,這些都足以說明李宸妃的死因確有可疑。

李宸妃死後,劉太后以"一宮人死",擬草草出葬了事。只是在宰相呂夷簡說明利害關係以後,劉太后才不得已答應以一品禮治喪,但出喪不由宮門出而準備拆宮牆,在呂夷簡堅持下オ由西華門出喪,最後仍是呂夷簡揹著劉太后,又向劉太后的親信羅崇勳說明利害關係,才以皇后禮入殮。

民間有一個著名的故事"狸貓換太子",講的就是關於仁宗身世的故事,雖然語出荒誕,但是對比一下真實的歷史,也確實值得玩味。

歷代史官對劉太后,都多溢美之詞,稱頌其"太后稱制,雖政出官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其實真實的情況是是"天聖之間,多由內降,莫測夤緣,盡由請託"。


清平樂:花團錦簇的宋仁宗?我所看到卻是滿目瘡痍的盛衰路


即使在劉太后專政時及其後,也多有臣僚指出"奸邪者易進","朝夕左右,非恩澤即佞幸,上下皆蔽",且垂簾之後,外成用事","政出多門","近日製命,有信宿輒改,適行遽止"。

這些不奇怪,就算是腐朽昏聵如慈禧太后,不是也有人為她洗白頌德的嗎?何況是劉太后。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經過了劉太后的專政時期,到了宋仁宗親政時,已然是國無餘財,已然形成了積貧的政局。

半途而廢的慶曆新政

劉太后去世了,宋仁宗也可以親政了,但是此時的宋王朝已然是國蔽民窮了。明白人曾經曰過"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所以在宋仁宗即位之初,還是想著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比如說"慶曆新政",但是很可惜,中途夭折了。

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時任諫官的范仲淹即在《救弊八事》中指出:"國家太平,垂三十年,暴斂未除,濫賞未革","天之生物有時,而國家用之無度,天下安得不困","冗兵冗吏,遊惰工作,充塞京都",點明早已存在的"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問題。後來還有其他大臣上書,也是討論的這個問題。

宋仁宗很以為然,他也想讓國家富強,所以也想銳意求新。於是罷免了守舊派大臣呂夷簡,啟用革新派大臣范仲淹、富弼等人。


清平樂:花團錦簇的宋仁宗?我所看到卻是滿目瘡痍的盛衰路


范仲淹由樞密副使,升任參知政事為副相,富弼則升任為樞密副使。九月,宋仁宗督促範"仲淹、(富)弼,宜與宰臣章得象盡心國事,毋或有所顧避,其當世急務有可建明者,悉為朕陳之"。

看上去宋仁宗的決心似乎很大,希望政局能徹底革弊更新。於是范仲淹、富弼兩人商議後,由范仲淹奏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改革措施。

改革在宋仁宗的支持下開始了,但是范仲淹深知改革涉及許多官員的既得利益,實際贊成改革的人並不多,而且宋仁宗支持改革的決心到底有多大也不清楚。他就曾對富弼深懷憂慮地說:"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心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

事實還真是讓范仲淹料中了!僅僅過了四年,在慶曆五年正月中旬,宋仁宗就因為遼與西夏的戰事已經結束,遼、西夏對宋的威脅相繼解除,認為天下已經太平,遂於同月下旬,將范仲淹、富弻和袒護他們的宰相杜衍,先後罷去宰執官職而出任地方官,此次短暫的改革遂告失敗。

"慶曆新政"的十項改革只實行了六項,就半途夭折,六項中除"均公田"、"省徭役"兩項外,其他四項改革吏治的主要措施,都先後於慶曆五年間被明令廢罷而恢復舊制。"省徭役"雖未明令廢除,但並縣以省職役的措施也未繼續認真執行,實際保留的只有對官員有利的"均公田(職田)"一項。

"起義、兵變與叛亂",仁宗時期的社會亂象

北宋在宋仁宗之前,除宋初川蜀地區發生過王小波、李順起義,以及全師雄、王均兵變外,全國廣大地區,還沒有發生過稍具規模的起義或兵變,七八十年裡,民不識兵,官不知守。而在宋仁宗時期的慶曆年間,短短几年間,就發生了十幾起規模宏大的起義、兵變和叛亂。

慶曆三年(1043年)初,宋和西夏戰爭即將結束,而此時"京東、西盜起"。慶曆三年五月間,陝西、京西的解州(今山西運城西南)鄧州(今河南鄧州),就發生了"群賊入城,劫略人戶"的事件。而京東路的沂州(今山東臨沂)禁軍士兵王倫,更是殺死沂州巡檢使朱進,率領了四五十名兵士叛亂,後率軍南下,北宋朝廷歷時一年才得以平定。

宋仁宗時期還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兵變,而且都還是發生在當時高度文明的中原地區,這就很值得探討一番了。慶曆四年八月,保州(今河北保定)雲翼禁軍,一指揮(宋代軍事單位)四百多人,在都監韋貴的鼓動下發生兵變,其他在城兵士兩千多人被脅從。韋貴後來看到事態的嚴重性,又勸導叛軍投降。朝廷派田況和李昭亮進行招降,當時樞密副使富弼新兼河北宣撫使,隨即趕往處置保州叛軍事務,脅從的兩千多人先後出降,雲翼軍被迫退回本營後全部被殺,歷時二十ー日。


清平樂:花團錦簇的宋仁宗?我所看到卻是滿目瘡痍的盛衰路


慶曆七年十ー月,貝州(今河北清河西)發生更為嚴重的兵變。河北信奉彌勒佛的人相當多,貝州駐軍禁軍宣毅軍的小校王則,以州吏張巒、ト吉為謀主,乘機組織信教黨徒,準備起兵反宋。他們的黨羽遍及德(今山東德州)、齊(今山東濟南)等州,於是就約定次年元旦共同起兵,然後切斷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黃河上的浮橋,割據黃河以北。但是當時由於他們陰謀行刺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留守賈昌朝未成而被捉,害怕洩密,就提前至當年冬至日發動兵變。當時貝州知州等官吏,正在天慶觀進行祭祀活動,王則乘機率黨徒奪取庫藏武器。知州等得知兵變消息,立即趕往城中另一支駐軍驍捷軍營中,但仍被王則叛軍所捉;兵馬都監、提點刑獄等則從城門或從城上縋城而出,退保南關城;通判等人當時就被殺了。王則自稱東平郡王,國號安陽,改元得聖,並署置官屬。這場叛亂歷經六十五天才被平定。

宋仁宗時期,中原不太平,荊湖南路及廣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則更是不太平,時有叛亂髮生,其間規模最大的就是依智高叛亂。依智高原是廣源州(今越南境內)人,

皇祐元年(1049年)九月,起兵攻掠廣南西路邕州(今廣西南寧)地區,攻佔橫山賽(今廣西田東)。皇祐四年五月初,儂智高攻佔邕州,稱帝建元。後來還是依靠狄青才得以平定叛亂。


清平樂:花團錦簇的宋仁宗?我所看到卻是滿目瘡痍的盛衰路


這些就是宋仁宗趙禎時期的社會真實情況,內憂外患,民生凋敝,

在"清平樂"表面繁榮下,隱藏著可怕的盛世之憂,而也正是這個時期,宋王朝開始了下坡路,它也是宋王朝由盛到衰的一個分水嶺,而此時距離靖康之恥,已然不足一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