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趙薇最近熱度不小。

不光是因為電影《兩隻老虎》即將上映,更是因為她上了大熱綜藝《演員請就位》。

《演員請就位》的演員們要同臺飆戲,重新演繹經典作品,而演員們重新演繹的作品中,有不少都是趙薇的作品。

其中一部便是《親愛的》

這部電影主要是講述以田文軍(黃渤)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尋孩子,以及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趙薇),如何為奪取孩子做抗爭的故事。女主角趙薇憑藉該片入圍金雞獎、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並獲得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親愛的》聚焦“打拐”的現實主義作品,它改編自真實的新聞事件,通過陳可辛導演以小見大的手法,呈現在我們面前。不出意外,該片一經上映,賺足了大家的眼淚。

然而多年後再重看,發現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親愛的》: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在文章正式開始之前,我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知道中國每年被拐賣的兒童有多少麼?

當這個問題於我腦海中成形的那一刻,我去微博搜索資料,數字是20萬,觸目驚心

因此,與第一次看電影時,因為人類想通的悲歡而落淚的我不同,這一次重溫電影,我更唏噓是,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發生的新聞,而拐賣兒童這種罪惡之事仍然不斷在現實中上演。

導演陳可辛,是個真正反映現實而不是利用現實換取觀眾消費的人,於是他用自己的鏡頭,展現出一些因尋子而出現的社會敏感問題,並沒有讓這部片子失去它現實主義社會題材的內核。

這樣的電影不能用好或者不好來評價,它存在就已經有著最好的意義。

《親愛的》: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電影應該分為兩個部分展開,而兩部分互為因果,將故事連成串。

人倫親情,感動人心

電影的第一部分是黃渤飾演的田文軍和郝蕾飾演的魯曉娟,這對離異夫婦尋找自己丟失的兒子田鵬。

他們在尋找兒子的過程中,加入了同樣丟失孩子的韓德忠和他太太組織的“尋親互助團”,他們三年來經歷絕望,欺騙,卻始終堅持不懈,終於在安徽農村找到了丟失的兒子田鵬。

第二部分裡,是農村婦女李紅琴被一群“不速之客”搶走她養了三年的兒子田鵬。

失去田鵬的那一刻,李紅琴的生活,掉入谷底,原來田鵬是被拐賣的,於是她入了獄,也與養女楊吉芳被迫分離,出獄後她到深圳想領回女兒,結識了佟大為飾演的律師高夏,卻遭到嚴酷現實的打擊。

從田鵬被找到的那一刻,一個家庭團圓了,另一個“家庭”卻破碎了

,電影在表現這種命運的交織時,剋制又深刻。

田文軍夫婦尋子的過程拍出了現實中許多失孤父母最真實的狀態。

一開始,田文軍教兒子田鵬唱歌,樂呵呵的一派靜好,誰也不知道幾個小時之後,田鵬會消失不見。因為找孩子,田文軍的工作做不下去了,魯曉娟也和丈夫生了嫌隙。

直到加入了同樣丟失孩子的韓德忠和他太太組織的“尋親互助團”,他們又鼓起勇氣, 找下去。

這也是影片裡最讓我觸動的一點,他們是一群丟了孩子的父母,卻也是一群堅決不會放棄孩子的父母,於是儘管屢次收到假消息被騙,他們還是一次次相信著,他們開鼓舞人心的會議,拿話筒聲淚俱下,或鬥志昂揚的演講,互相支撐著彼此疲憊至極的心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親愛的》: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而李紅琴呢,儘管看到田文軍一行人找孩子辛苦,然而“罪魁禍首”的李紅琴卻也是一個讓人恨不起來的角色。

李紅琴被自己不能生育的丈夫欺騙,一直以為是自己不能生育,而田鵬是丈夫外面生的孩子,於是糊里糊塗的當了田鵬的媽,到最後真相大白,所有的錯誤都只能她去承受。她為了要回女兒,不得不委身和丈夫一起打工的農民工,到最後卻發現原來自己能懷孕。

她不悲慘麼?似乎並不是,但導演卻沒有讓她像一些選秀節目參賽者一樣拼命的賣慘博同情,反而把她身上特有的一根筋,蠢,表現出來,但越是這樣,就越讓人難過。

尤其是李紅琴為了見養女一面,不惜在沒任何保護的情況下爬孤兒院的牆,在她和女兒對視哭泣的時候,我也忍不住悄悄流下了眼淚。

像這群落後的農村婦女,她們的母愛究竟能打動誰呢?她們的訴求何時能被尊重?

《親愛的》: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法理人情,刺痛人心

《親愛的》以兒童拐賣事件為中心,源於現實並反映現實生活,我認為它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沒有掩飾,而是把存在於社會上的弊病拿給大家看,讓大家自己去判斷一切。

比如,當孩子走失後,田文軍焦急恐慌,他想報警,卻“未滿24小時”

在田文軍尋子漫漫長路上,有很多個騙子出現,他們利用尋子父母急切的心理來榨取錢財,他們甚至能逼著滿心尋子的田文軍跳了河。影片中這樣的小人有很多,還有個被抓的柺子,警察問他有沒有拐賣兒童,他居然大言不慚的說,自己 “只拐賣女人” ,拐賣小孩在他眼裡是昧良心的事,而拐賣婦女卻理所應當。

電影中對警察、律師、法官、計生辦政府人員等也都有比較真實的刻畫或提及。

就像,佟大為飾演的律師,一開始只是想騙李紅琴的錢,但最後被李紅琴打動真心實意的幫她,這是影片里人性碰撞後出現的火花之一,而仍舊有火花熄滅的片段,比如,韓德忠放棄尋子打算再生一個的時候,辦理準生證的工作人員卻要他出示孩子的

“死亡證明”

電影裡多的是這種小細節,它們謹慎又剋制的出現,插在整個故事的邊邊角角,但卻真的很刺人。

就像田文軍那麼焦急的在找兒子,一個求救電話打過去,卻是未滿24小時不能立案,如果規定沒有那樣死板,或許田鵬就有機會立即回到父母身邊,或許千千萬萬丟失的孩子能回到父母身邊。

好在,“未滿24小時不能立案”這個規定,在如今已經被打破,社會和法治始終在進步,這也是給我們最大的希望,更是給無數個孩子更好的保護。

《親愛的》: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聚焦社會,才是影片最大的意義

去年《我不是藥神》,引起了大眾對於看病求藥的討論,有影評人說“對我們而言,這樣的電影能多一部是一部,走一步是一步”。

或許,電影除了情感意義之外,現實意義其實更重,就像《熔爐》之於韓國,它改變了韓國的立法,一個國家的法律能被一部電影動搖,這本身已經是一種太特殊的偉大了,這本身就令人熱淚盈眶。

其實這兩年,我國反應社會現實的影片也越來越多了。當然,這其中有被看好的,比如近期引起社會關注校園暴力的《少年的你》;也有不被看好的,比如楊冪的《寶貝兒》。

《寶貝兒》的關鍵詞有很多,比如棄嬰,殘疾,孤兒院……按照電影層面來講,或許它並不能算是好電影,但是論社會關注度來說,“有先天性殘疾”的孩子到底還何去何從,棄嬰和孤兒該怎樣在社會容身,這些都被談論起來,這部片子可以說也超脫了電影本身的評價標準,並非一無是處,也有它的意義。

電影就是電影,電影不止是電影。

《親愛的》: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親愛的》上映之後沒多久,“拐賣”也在國內的討論聲還未平息,劉德華的《失孤》上映了。

這部電影也是改編於真事,一位父親十五年的尋子之路,所有的苦澀都比不上失去孩子的痛,這部影片和《親愛的》一樣,發酵了輿論,社會重新重視起“拐賣兒童”這件事

在《親愛的》裡,我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片段:

田文軍一行人去尋找孩子的路上,他們發現運輸車上有蠕動的麻袋,就以為是被拐賣的小孩,結果追了半天,卻發現麻袋裡裝的是要被掏取腦花的猴子,這一片看著段啼笑皆非,我卻在這群父母瘋魔一樣不顧一切去解救“麻袋”時感動的不能自已,又在看到麻袋裡沒有孩子,而受到強烈的落差感,體會到“尋找丟失孩子”真的太不容易了。

田鵬這樣好運的孩子,被找回來,尚且完全變了樣子,不會用馬桶上廁所,只會說安徽話,更何況那些沒有被找到的孩子呢?

這讓我想到倪萍主持的大型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這檔節目很特殊,它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助人們找回失散已久的故人。

在《等著我》的舞臺上,有很多被拐賣數十年不得相見的故事。而其中64歲老人劉愛琴的故事很打動我,它尋找的時間遠比《失孤》更久,58年。

劉愛琴再與父母重逢時,已經從孩子變成了老人,而父母則從年輕人變成了更老的老人。父母沒有親眼目睹劉愛琴的成長,劉愛琴也沒有機會看著父母變老,他們之間是空白的。

父母子女一場,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可怕呢?

《親愛的》: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在《親愛的》這部電影裡,主角里沒有人是真正幸福的,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壞人。

他們有的突遭惡禍,卻又只能忍受,擦乾眼淚拼了命的去尋找微弱的希望;有的一生窮苦,好不容易得到了承歡膝下的幸福,卻發現一切都是假的,甚至是不道德的;他們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不同的身份,有人是富豪,有人是市井小民,有人身上有權,有人卻很難螳臂當車……

然而他們身上都有著拳拳愛子之心,那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正因如此,失去孩子的母親能原諒另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失去了孩子的父親能把所有的祝福都給那個失而復得的小孩。

這一切正如史鐵生先生曾說的:“上帝總遙遙地在前面,保佑著希望永不枯竭。”

《親愛的》:這部電影留給觀眾的絕不止眼淚

其實在看完電影后,我有很多話,想給在這個社會中生長的小孩說:

親愛的小孩,我將永遠為你祝福。

願你在父母庇佑下長大,願你在陽光藍天下生長,願你長成一個好人,願你把我的祝福傳遞下去。

而如果不能,如果你不小心走散,如果你不小心掉入陰溝……

那麼,願你記得仰望星空,願你在我找到你之前平安喜樂。

而我向你承諾,我不會忘記你,不會拋棄你,不會不愛你。

我會拼命找到你,你等著我。

作者:周公子(原創不易,請多多支持,提前謝過)

也歡迎大家多多評論轉發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