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秦王府十八學士

唐太宗在做秦王時建"文學館",收聘賢才,以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

、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十八人併為學士。覆命畫家閻立本為十八學士畫像, 即為《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題贊。當時被唐太宗選入文學館者被稱為"登瀛洲",後人有所謂"十八學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與門下十八學士弈棋,後人因此畫有《十八學士弈棋圖》。

唐初秦王府十八學士

杜如晦

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長安)人,為隋唐時期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李世民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為其籌謀劃策,運籌帷幄,深為時人所敬服。

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積怨頗深,杜如晦與房玄齡一起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事成之後二人功居首位。李世民承帝位後,杜如晦與房玄齡為左右宰相,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

貞觀四年,杜如晦病逝,李世民為此廢朝三天,追封為司空,蔡國公,諡“成公”,被李世民列入凌煙閣。

唐初秦王府十八學士

房玄齡

名喬,字玄齡,以字行於世,唐初齊州人,房彥謙之子。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齡病逝,諡文昭。

永徽三年,玄齡次子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遺愛被處死,公主賜自盡,諸子被髮配流放到嶺表。玄齡嗣子遺直也被連累,被貶為銅陵尉。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因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處事果斷,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新唐書》本傳對房的評價是“玄齡當國,夙夜勤強,任公竭節,不欲一物失所。無媢忌,聞人善,若己有之。明達吏治,而緣飾以文雅,議法處令,務為寬平。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雖卑賤皆得盡所能。或以事被讓,必稽顙請罪,畏惕,視若無所容”。

于志寧

本姓萬忸於氏,字仲謐,雍州高陵(今陝西省高陵縣)人,鮮卑族,唐朝宰相,北周太師於謹曾孫,中書舍人於宣道次子。

初仕隋朝,授冠氏縣令。晉陽起兵後,投奔秦王李世民,出謀劃策,位列秦王府十八學士。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封黎陽縣公。擔任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教導皇太子李承乾,直言進諫,不為所動。晉王李治成為太子,授予太子左庶子。唐高宗即位,歷任侍中、左僕射、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進封燕國公。位列宰相,監修國史。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後,于志寧因立場不明被罷去相位,不久便為許敬宗構陷為太尉長孫無忌黨羽,左遷榮州刺史,後改華州刺史,麟德元年(664年),于志寧請求退休。

唐初秦王府十八學士


麟德二年(665年),于志寧病逝,時年七十八歲,追贈太師、左光祿大夫、幽州大都督,諡號為定。著有《于志寧集》四十卷、《諫苑》二十卷。

蘇世長

本名蘇遠,字世長,京兆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人。北周到唐朝時期大臣,北周宕州刺史蘇振之子。

早年聰穎,得到北周武帝召見,襲封建威侯。隋朝建立後,授長安令,遷都水少監。唐朝開國後,歷任陝州長史、行臺左僕射、天策府軍諮祭酒,名列立於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機辯博學,敢於直言進諫,勸說唐高祖李淵厲行節儉,拜諫議大夫。

貞觀初年,奉命出使突厥,不辱使命,出任泗巴二州刺史,赴任途中,乘舟落水而亡,追贈雍州刺史。

姚思廉

字簡之,一說名簡,字思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其父姚察於陳朝滅亡後到隋朝做官,遷至北方,故兩《唐書》中《姚思廉傳》稱其為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史學家。

其父姚察,在陳時任吏部尚書,著陳梁二史,未成。他自幼習史,後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讀。唐李淵稱帝后,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自玄武門之變,進任太子洗馬。貞觀初年,又任著作郎,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官至散騎常侍,受命與魏徵同修梁陳二史。貞觀十年(636年),成《梁書》(50卷)、《陳書》(30卷),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傳。貞觀十一年(637年),卒。

唐初秦王府十八學士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薛收

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縣)人。唐朝初年大臣,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之子。

刻苦治學,孝敬父母。晉陽起兵後,為房玄齡所薦,授秦王府主簿、金部郎中,成為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武德四年(621年),隨從李世民討伐王世充,運籌帷幄,力排眾議,建議分兵圍困洛陽,派兵狙擊竇建德。最終,同時擒下王世充與竇建德。從平劉黑闥有功,封汾陰縣男。

武德七年(624年),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卒於任上。唐太宗即位後,對房玄齡說:薛收若在,當以中書令處之。追贈定州刺史、太常卿,陪葬於昭陵。

褚亮

字希明,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學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陳秘書監,並著名前史。其先自陽翟徙居焉。

亮幼聰敏好學,善屬文。博覽無所不至,經目必記於心。喜遊名賢,尤善談論。年十八,詣陳僕射徐陵,陵與商榷文章,深異之。陳後主聞而召見,使賦詩,江總及諸辭人在坐,莫不推善。禎明初,為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入隋為東宮學士。大業中,授太常博士。隋煬帝嫉其才,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

唐初秦王府十八學士


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

後入秦王府文學館,任文學館學士,史載"凡分三番逆宿於閣下,悉給珍膳。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故籍,榷略前載,無常禮之間","太宗每有徵伐亮常侍從,軍中宴筵,必預歡賞,從容諷議,多所俾益"。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為陽翟縣男,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進爵為陽翟縣侯。後致仕歸家。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諡號曰康,贈太常卿,陪葬昭陵。

陸德明

本名陸元朗,字德明,蘇州吳人。唐代著名經學家,代表作《周易注》《周易兼義》《易釋文》。

《唐書》有陸德明傳記。善名理言,受學於周弘正。陳太建中,後主為太子,集名儒入講承光殿。後來歸鄉。隋煬帝擢秘書學士,遷國子助教。越王侗署為司業,入殿中授經。秦王闢為文學館學士,以經授中山王承乾,補太學博士。

高祖已釋奠,德明遍析其要。帝大喜,賜帛五十匹,遷國子博士,封吳縣男。

孔穎達

字衝遠 (一作仲達 、衝澹),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唐朝經學家,孔子的第31世孫。生於北齊後主武平五年(574年),八歲就學,曾從劉焯問學,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隋大業初,選為"明經",授河內郡博士,補太學助教。

隋末大亂,避地虎牢(今河南省滎陽汜水鎮西北)。入唐,任國子監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融合了南北諸多經學家的見解,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卒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終年75歲。

李玄道

字元易,隴西狄道(今甘肅秦安縣)人。隋唐時期文學家,唐高祖李淵族弟,都水使者李行之之子。

隋朝時,起家齊王文學掾。秦王李世民平定洛陽,拜秦府主簿,成為"十八學士"之一。唐太宗即位後,授給事中,封姑臧縣男。出任幽州長史,捲入王君廓謀反,流放巂州。交好荊王李元景,歷任蘄常二州刺史,施政惠民,加銀青光祿大夫。

貞觀十九年(645年),卒於鄭州,時年六十九歲,葬於偃師縣龍池原,著有《李玄道集》。

李守素

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身趙郡李氏東祖。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後,召署天策府倉曹參軍,尤諳氏族學,"自晉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諸勳貴華戎閥閱,莫不詳究",人稱"肉譜"。嘗與虞世南共談人物,一開始談論江左、山東士族時,世南尚能應對,談到北地時,則笑而不答,虞嘆曰:"肉譜定可畏。"

唐初秦王府十八學士

虞世南

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是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慾,執著且向學。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先後封永興縣子、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懿" ,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

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秘監集》 四卷。

蔡允恭

字克讓,濟陽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人。隋末唐初大臣、史學家、文學家,西梁太常卿蔡大業之子,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

姿容俊美,頗有風采,善於綴文。西梁時期,起家著作佐郎。投靠陳國,授庫部郎中。交好書法家虞世南,成為隋煬帝侍從官,授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先後跟隨許帝宇文化及、夏王竇建德。進入唐朝,出任天策府參軍、文學館學士。

貞觀初年,出任太子洗馬,教導太子李承乾,卒於任上,著有《後梁春秋》。

顏相時

字睿,琅琊臨沂(山東臨沂市)。中國唐朝儒家學者,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名臣顏師古之弟,大儒顏之推之孫,顏思魯之子。歷任諫議大夫,官至禮部侍郎。貞觀十九年,病逝。

許敬宗

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東晉名士許詢後代。

出身高陽許氏,少有文名。隋朝大業年間,考中秀才,授淮陽書佐。其父被殺後,投奔瓦崗軍,成為李密記室。李密兵敗後,投奔唐朝,補漣州別駕。秦王李世民聽聞其名,召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八年(634年),任著作郎、兼修國史,遷中書舍人。貞觀十年(636年),坐國喪失禮,貶為洪州司馬,歷任給事中、檢校黃門侍郎、檢校太子右庶子、檢校禮部尚書等職,參與《武德實錄》《貞觀實錄》的撰寫工作,受封高陽縣開國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討高麗時,岑文本死於行所。權授檢校中書侍郎,起草詔書得體,深得唐太宗欣賞。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銜稱。

唐初秦王府十八學士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廢王立武",官運亨通,代于志寧為禮部尚書,兼任太子賓客。顯慶元年(656年),拜侍中、監修國史,封高陽郡公,代李義府為中書令。龍朔二年(662年),拜尚書右僕射,加光祿大夫銜。三年,拜太子少師、同平章事,位極人臣。咸亨元年(670年),以特進的身份致仕。

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時年八十一,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繆。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編詩二十七首。

薛元敬

字子誠,一說本名莊,字元敬 ,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人。薛收的侄子。唐太宗十八學士之一。

少以文學與薛收及薛收的族兄薛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歷仕天策府參軍兼直記室、文學館學士。李世民為皇太子時之太子舍人,專掌文翰,號為稱職。

蓋文達

字藝成,冀州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唐代大儒,"貞觀十八學士"之一。師從劉焯,博涉群書,尤明《春秋三傳》。高祖武德中,授國子助教。太宗貞觀初,召為文學館直學士,歷任諫議大夫、崇賢館學士。與族弟蓋文懿皆名儒,人稱"二蓋"。

蘇勖

字慎行,京兆武功人。娶唐高祖第十個女兒南昌公主,子蘇瑰。

勸唐太宗四子李泰奏請撰《括地誌》,後與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等就府參撰,由光祿司供給飲食,衛尉供帳。貞觀十五年,撰成《括地誌》55O卷,又序略5卷,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賜李泰物萬段,蘇勖、蕭德言等成加給賜物。

其他

唐玄宗開元時,於上陽宮食象亭,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呂向、鹹廙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餘欽、孫季良為十八學士,命董萼畫像,並記錄所有十八學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貫等。

五代楚國君王馬希範在位時曾仿照唐太宗設天策府文學館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恆、廖匡圖、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為學士,號稱"天策府十八學士"。《資治通鑑》二八二卷載:"楚王希範始開天策府,置護軍都尉、領軍司馬等官,以諸弟及將校為之。又以幕僚拓跋恆、李弘皋、廖匡圖、徐仲雅等十八人為學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