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第一章——不敢細究的腹痛

醫生也許是最容易對號入座的職業,尤其是自己也身體微恙的時候。

最近一月來,我覺得左下腹隱隱作痛,斷斷續續的,似乎大便也變細了,便次減少了。

作為一名從業多年的肛腸科醫生,我首先想到是不是腸子長什麼了哦?不敢細究。

跟繁忙的大多數一樣,我以工作為由拖了一個月,但覺得症狀一直沒有好轉跡象。

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作為父母健在的兒子,我決定還是放下所有的藉口,來一次“上工治未病”,做自己一次腸鏡檢查。

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那麼問題來了——

抉擇一:我是自己給自己做,還是找人給自己做呢?

我在臨床上做腸鏡檢查採用的是單人操作法。

這種方法由醫生雙手分工協作,左手操作手柄,右手負責插入,這是國際上目前主流的操作方法,醫生可以感知操作中阻力,對病員的反應能及時調整處理,安全性高,舒適性好。

雙人操作法是由腸鏡醫生雙手操作鏡柄,由助理人員幫助插入,這種技術我不太熟悉,但可能是最適合醫生給自己做檢查的技術。

我不時的看到有些比較牛的內鏡醫生給自己做腸鏡檢查,醫生同時也是病人,這需要恰當的定位與掌控,給自己檢查就像給自己手術一樣,圍觀者甚眾,那場面比較怪異,與其說是檢查,不如說是一種宣傳。

我對單人操作技術的掌握還是比較自信,但給自己做檢查恐怕鏡長莫及,不能勝任。

儘早打消給自己做腸鏡的念頭,還是老老實實的預約一個正規的腸鏡檢查吧。

抉擇二:做普通腸鏡還是無痛腸鏡?


這又是一個問題。在沒有無痛腸鏡檢查前,病人是談之色變,主要原因還是由於不熟練的醫生讓病人有肝腸寸斷的感覺。

現在單人操作法的推廣,病員的檢查疼痛感明顯下降。

據說世界衛生組織將“疼痛”列為生命第五大體徵,於是人性化的各種無痛檢查與治療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無痛腸鏡也越來越流行,檢查結束了,病員似乎還不願從美夢中醒來,更沒有什麼痛感。

但由於麻醉未完全恢復,無痛檢查後暫不宜進行開車、精算、高空作業、邏輯分析等。

為了更真切的體會病員的感受,更為了寫這篇科普文章,我決定做普通腸鏡。

我相信自己還是比較堅強,也相信操作醫生的技術水平,更主要的原因是還有很多病員在等我,得抓緊時間。

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心腸要好——按要求做心電圖

有的醫院對心電圖要求較為嚴格,凡是胃腸鏡檢查都要查心電圖;

有的醫院相對寬鬆,60歲以上病員需要檢查心電圖。

總之,要入鄉隨俗。

38歲,心臟果然還比較正常。

憑心電圖結果與繳費單預約,到預約38號,按順序得明天下午了,這樣的話一整天就泡湯了。

我小心翼翼問預約老師說能不能提前一點?

他問我要不要做普通腸鏡嘛?真是人品爆發了,我做的就是普通腸鏡。

於是叫我第二天8點之前到內鏡中心,上班就第一個檢查(早晨8-9點麻醉師在手術室裡交接班,不能做無痛,於是普通腸鏡就優先了)。

繳費,取藥,回家,直把中午當長夜,預支了部分本該晚上的睡眠,因為今晚的睡眠要犧牲大部分了。


吃也要講究——做一次高質量的腸鏡,術前準備很重要

首先飲食是有要求的,一般要求患者檢查前一晚進無渣飲食,即少纖維素飲食,不宜蔬菜、水果等,尤其是火龍果、獼猴桃、番茄、辣椒等含籽食物。如果是便秘病員應該提前1-3天進行飲食準備。

我沒有便秘的病史,就行常規飲食準備就行了。

但我還是很慎重,中午吃稀飯加涼麵(基本沒有纖維素),晚餐計劃正好減脂的,但還是忍不住吃了兩塊桃酥加一盒牛奶(基本無渣)。

吃完桃酥,我突然發現桃酥表面沾有許多黑芝麻粒,怪不得桃酥越嚼越香。

但立馬意識到不妙,依我做腸鏡檢查的經驗,芝麻跟有籽水果一樣不容易排乾淨。

真是沒有想到,自詡專業人士人的我一開始就犯下錯誤。

任何錯誤都可以彌補,只要有機會和時間。只有足量的瀉藥和水分才能糾正錯誤。

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喝瀉藥——這不過就是“有味”的一杯水!

目前主流的服藥方法是兩次法,即檢查前一晚先服一次排空腸道,檢查前4小時再服一次,以保證清潔。

目前瀉藥一般是用複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或磷酸鈉鹽,有不同的廠家,如和爽、舒泰神、輝靈等,口味有一定的差異。

喝水我並不擅長,但必須要完成一個標準的服藥。

晚上8點,我將12小袋瀉藥做成了1500ml的大桶溶液,但這並沒有什麼成就感,更多的是一種虛怯感,多看一眼就讓人汗毛竦立,不禁渾身一抖。

萬事開頭難,我鼓起勇氣先嚐一口味道如何。

我喜歡單純的味道。

但這種瀉藥不像是說明書上說的“略有特臭”,更像是一種淡淡的鹽、糖、醋的混合,複雜得讓人有種作嘔的感覺。

為什麼就不能簡單一點呢?

還好,作為一名資深肛腸科醫生什麼複雜場面沒有見過,何況這不過就是一杯水!

於是我深吸一口氣,壓抑住那蠢蠢欲動的胃腸。

按要求我一小時內喝完,最後一口嚥下去,覺得自己處於吐與不吐之間,拉與不拉之間,於是明智的將自己與馬桶的距離保持在兩步之間。

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番外篇——關於“拉粑粑”的學問

不一會,我就清晰的聽到了自己的腸鳴音,這是瀉藥在腸子中策馬奔騰,是要拉肚子的前奏。

這個時候真正的技巧就是在馬桶上坐起,而不是在便槽上蹲著,不然的話對大腿小腿、腳跟腳板都是嚴酷的考驗。

正常人能感覺便意,主要就是直腸下段有特殊的感覺器。

我時常佩服兩千多年前祖先們對人體的形象描述。

《素問.五臟別論》曰:魄門(肛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焉。這真是很好的提醒人們,有屁就要放,有便就要排,順從自然,不可強忍。

然瀉藥之力峻,忍無可忍,亦不可計數也。一瀉如zhu,就竟是“注”還是“柱”?前者強調動作,後強調形象。

拉完後覺得肛門有點燒灼不適感,給小朋友準備的柴草油就派上用場了,也許只要是油就行。

把鬧鐘設在凌晨4點,把開水冷好備用,趕緊洗洗睡。

需要說明的是,服瀉藥後的拉肚子與吃壞了胃腸不一樣,沒有致病性細菌,沒有結直腸炎症,故沒有那種裡急後重感和肛門墜脹感,相對要好受一點。

總有些愛美的女生問我能不能經常服用瀉藥清腸減肥什麼的,我總是告訴她們沒有必要,除非你有便秘問題,除非你想檢查腸鏡。

鋪天蓋地的廣告的轟炸,把謊言變成了成理。

很多人被誘惑去吃什麼果、什麼媛、什麼排毒、什麼養顏的,結果卻吃出問題,發生腸道黑變病。


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風雨交加——讓腸鳴音來得更猛烈些吧!

在做了一個很長的美夢之後,我覺得該服用瀉藥了,卻發現停水了,一下就驚醒過來。

看看手機,已經5:30。

真是要命了!本來這個時間該開始拉了,我卻還沒有喝藥。

還好冷水是現存的,趕緊將瀉藥兌好,鯨吸牛飲般將瀉藥下肚,居然沒有覺得那麼難喝了,一鼓作氣,1500ml半小時就搞定。

但時間還是緊張,必須要快馬加鞭。

行走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但我選擇從跳躍運動開始,每跳一次我都聽見了脂肪的聲音,我知道真該減肥了,果然跳一會就腿就累了。

但手還不累,於是腹部按摩,順時針、反時針的反覆揉按。

然後,除了倒立外的各種動作。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直到手腳都精疲力竭望眼欲穿的時候,終於聽到了那親切而熟悉的腸鳴音!

它就像及時傳來的消防警鈴,就像炎炎夏季的一聲響雷!

若不是在深夜我就要唱那句著名的歌曲:我聽到你的聲音,有種特別的感覺。

套用《海燕》中那句:讓腸鳴音來得更猛烈些吧。

當糞水可以清徹見底,表明清腸到位了,然後沐浴更衣,這是對檢查醫生的尊重。

於是不到1小時,我做完了昨晚2小時的功課。


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檢查篇——三過肛門而不入

能按時出現在內鏡中心,我都被自己感動了。

醫學不要神秘化,醫生不能神聖化。

腸鏡操作相比胃鏡操作有一定難度和較長的學習曲線,不過也是“但手熟耳”的事。

我被安排躺在一個檢查推車上,左側臥位,護士用一塊布遮住平時不能示人的部位。

醫生自信的採用了傳說中的“盲插”,沒有指診肛門,塗好潤滑劑就開始插入,可能是遮羞布擋住了視線,居然三過肛門而不入,難道我的位置長偏了?

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第四次終於成功了。

內鏡剛送入直腸,就覺得一陣嚴重的內急,我只想用38年的內功把腸鏡給逼出來。

醫生叫我放鬆,於是深呼吸,放鬆肛門。

在腸鏡插入的過程中,一直有一種酸脹的感覺,我偷偷地用手先後壓住A點(恥骨上)及B點(肚臍),以防止內鏡結攀打彎,方便醫生的操作,結果非常順利到達回盲部。

一次完整全結腸鏡檢查,內鏡從直腸插入,經過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到達回盲部,再由迴盲瓣進入末端迴腸10-20cm,然後緩慢退鏡觀察。

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隨著醫生不斷的充氣和吸氣,腸子不斷的擴張與收縮,腸道上的血管紋理就像盤根錯節的樹枝連綿不斷,非常清晰的呈現出來。

如果血管紋理不清或突然中斷就要小心是否有問題了。

我也一直細緻的觀察著屏幕,直到退出內鏡。

結果證明,我是一個好心腸的人(心電圖與腸鏡都正常)

檢查完畢,仍覺得腹中迴腸蕩氣如山谷空響,來往穿梭而不肯離去。好像有很大的意見,也許一碗雜醬麵才能安撫。

為了寫這篇科普,我去做了次普通腸鏡

終章——“脫褲子放屁”碎碎念

醫院、醫生大多數時候都是“下工治已病”。很多醫院都設有“治未病科”,可惜國家政策層面還只見雛形。

許多人自豪的對我說:一輩子沒有進過醫院!

恰好說明了人們健康觀念與國家衛生體系的落後。

怎麼沒有聽說:我的車開了10萬公里從未進4s店。

有的人愛物愛財,更甚於自己身體,豈不悲哉!

不進4s店不能表明你車沒有問題。

人與車一樣,需要保養與維修,不能諱疾忌醫。只有自己才做自己的“上工”。

取了腸鏡報告,回到單位又覺得一陣內急,趕緊到廁所找個蹲位,結果就放了幾個響亮的屁,這真是“脫了褲子放屁”。

但我想,腸鏡檢查絕不是多此一舉。

#健康科普排位賽##健康出行節##男性健康專家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