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從業者:如何迎接頭部機構的打擊?如何不給打死,不被收購?


教培從業者:如何迎接頭部機構的打擊?如何不給打死,不被收購?

來源:unsplash


作者 | 沃土教育 劉遠超

發佈 | 教培校長參考


注:本文為教培行業從業者投稿,歡迎更多讀者投稿


疫情給少兒教培行業按了暫停鍵,也讓人有了更多的時間思考。我曾經做過房地產、考研培訓(創業)、互聯網(創業)、少兒教育綜合體(創業),在思考著應對疫情期間學校運營的同時,也在思考著行業,思考著未來自己可走的路是什麼?


綜合自己多年創業的經驗,也根據我這段時間收集的信息、資料等,說下我個人對少兒教培行業的一個分析和判斷,一家之言,不當之處還請見諒,也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我們一起討論。


到2020年中國教培市場規模在幾萬億元,目前TOP5加起來的市場份額低於5%,95%的市場份額被中小型企業佔據(95%的市場蛋糕很大)。教育的特殊屬性,產生出了這樣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在社會發展、行業發展上是有待完善的。


01

中小型教培機構的現狀


我們來分析下目前在社區的各個中小型機構的情況。


1、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校長一人擔多責

每一個校區,不管人多人少,是專人專職還是一人多職,工作內容都是:營銷宣傳、課程銷售、教學、教務、人事、行政、財務等。


很多中小型機構校長承擔著:營銷+銷售+教務+人事+行政+財務等,有的還參與教學,哪一塊都是很專業,很重要的板塊,多少人能夠具有這麼多的專業技能 ?不具備綜合技能,但是還必須做,可以想象下校長們的焦慮。


2、單項擴張成多項,被逼成小教育綜合體


目前註冊培訓學校需要300平以上面積,很多校區,教室使用率不飽和。為了提高教室使用率,減少運營成本,很多機構,把原來的單項擴張成了多項經營。有的是自營,有的是合作或者出租的形式合作。慢慢地把300平或者500平做成了一個小型的社區教育綜合體。但是,運營的校長是否懂得綜合體的運營?是否站在一個綜合體的角度去考慮運營,而不是自己單項的角度。


3、校長們真正的焦慮:不僅來自疫情,而是長遠經營


互聯網界常說: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時至今日,教培的紅利期已過,已經不是躺著就賺錢的時代了,許多中小型教培機構的創業者,之前趕上了風口,並撈到了第一桶金,那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近期我幾乎每天以見1-2個校長的速度,和很多校長溝通交流,我從很多校長身上看到了痛苦和迷茫,看到了大家的焦慮,這些焦慮不僅僅是來自於疫情的影響,主要是長遠的經營。


現在有個現象,近幾年大量的教育行業的營銷培訓、管理培訓等等大行其道,好多機構的創始人、校長都報了很多學習的課程。這些營銷知識、管理知識、績效考核知識、人力資源知識等等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這些知識也罷,技能也罷,是做為一個管理者,作為一個創始人應該必須具備的。這些知識、技能也都不是現在才有的,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商業模式都需要的基礎技能,類似於騎自行車、開車這樣的技能。校長們學了後,就不焦慮了嗎?解決了根本問題了嗎?


過去沒什麼管理,沒什麼營銷套路,都能大把大把的賺錢盈利,現在去學了管理、學了營銷,就能賺的更多了?


我覺得大家去學這些,一是確實是需要提升下自己,二是感覺現在賺錢不如以前好賺了,想通過學習來找到新的賺錢的方法。我覺得提升自己倒是達到了部分,那找到了更賺錢的方法了嗎?


02

頭部企業已完成基礎積累


我個人認為,焦慮的最大的根源在:下一個風口在哪裡?那我們就來分析下行業趨勢,也就是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我們可以發現,少兒教培頭部企業正逐步完成基礎積累。基礎積累包含:核心產品、師資、教學體系、管理體系、企業文化、人才儲備、資金儲備等,除了目前經營多年的新東方、學而思等綜合實力強的機構,還有一些細分賽道的強者,再者就是部分區域龍頭教培企業,再者還有如字節跳動這樣的跨界的強者。


通過公開的渠道可以獲取很多教培頭部企業的佈局信息,包括一些跨界大佬們的運作信息,咱們可以把這些信息串聯起來,就可以獲得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他們在佈局一個少兒教培的生態系統。


舉個例子:


字節跳動先後投資/併購了GoGoKid、安心家庭、曉羊教育、AIKID、The Minerva Project、清北網校等教育產品。字節跳動收購錘子科技,就是看中後者在硬件領域的人才儲備及專利,希望將其應用於教育硬件領域。近期有爆出新消息:字節正在謀劃收購2家線下教培機構。


那我們來設想下,字節跳動的佈局是什麼? 1)有了網校的優質師資、優質課程,還有網校的本身業務;2)有了教育AI硬件;3)逐漸將深耕多年的線下區域教培龍頭企業收入囊中。


那接下來要做什麼?1)將優質的線上師資、課程導入到線下機構中;2)線下的學員導入到網校;3)將智能硬件投入到線下的教學中,並在線下教學點中進行銷售;4)往線下教培企業注入資金,使用互聯網的常規打法,先跑馬圈地-佔領市場,以社區為基本戰場,將觸角伸到最末端的社區,也是教培的客戶所在地。


而且按照做生態的慣例,不會僅僅做K12文化科目的培訓,也不會只做藝術素質科目的培訓,他們要做全生態的,0-18歲的青少年的全生態佈局。


當字節跳動、新東方、好未來、猿輔導等巨頭都佈局下來,社區裡分散的中小型機構會是什麼樣的生存情況?


很多中小型機構老闆說,他們不會做的比我們更好;那你想下,他們有資金實力,有上市公司光環,有優質師資,有優質課程,有優秀的管理,有各種人才;課程好,環境好,服務好,價格還不高,甚至比你還低,而且人家是一站式服務,週末兩天就可以全程放到那裡了,家長為什麼不選擇他們,選擇你呢 ?


你說你的老客戶忠誠度很高,那你納新呢?沒有納新的話,你的老客戶能跟你幾年?他們可以靠上兩年,三年不盈利,提供優質低價的教學服務,你呢?能堅持2年嗎?


還有一個殺手鐧,字節跳動有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等超級流量池,他把這些流量導入到他自己的教培生態中,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大家可以想象下。


03

教培機構的未來趨勢?


1、教培的主戰場除了線上就是社區了


少部分高端的少兒教培企業做的是城中心,一個城市部分中心區域佈局了少數校區,比如一些優質的商場裡,或者高端商圈。也有很多少兒教培企業宣傳某某學員,每週父母開車單程3個小時來參加他們的課程,但是這都不是市場,要看學生的佔比,分析下某個校區裡的學生距離校區的距離,就會得出一個結論,距離絕對是一個最大的決策因素。


有人會說,很多人是為了教學品質跑很遠去上課,那是因為他周圍沒有品質的教培機構。那附近要有了呢?現在沒有,不代表以後沒有,社區是最末端的市場,下一步教培的主戰場除了線上就是社區了。


2、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將出現大型教育聚合體


團購網站的百團大戰,打車軟件的戰爭,共享單車的拼殺,老大和老二打架,把老三老四給打死了,少兒教培雖然有其特殊性,但是趨勢是有共性的,只是慢一些,複雜一些。


但是此次疫情是一個很好的催化劑,給教培頭部企業很好的機會,一是滅殺了好多;二是使得資源、資金、人才等等更聚集了,猿輔導融資10億美金就是很好的佐證;三是去掉了很多聚合擴張的障礙,把原本要五年、十年才能實現的事情,有機會在兩三年就可以實現了。


聚合節省了很多成本,結束了過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局面,有了規模效應後,就有了場地成本、人力成本、優質師資、優質課程、優質人才、先進工具等等各種聚合,各種成本相對會下降,而且聚合會更專業,更高效。可以類比:自己一家人種地和農場機械化種地的比較。


未來可以看到的場景是,在社區,一個個可以覆蓋3公里的,1000平以上的教育聚合體的形成。


3、聚合後的社區教育綜合體,是直營的,還是聯營的?



這個可以類比下淘寶和京東,一個是C2C,一個是B2C,誰優誰劣,這個還無法判說,目前他們都發展的很不錯,也是目前國內電商的頭兩把交椅。現在來看淘寶逐漸走成了B2B2C,淘寶的賣家逐漸由剛開始的C成了職業賣家,那就成了B端了,淘寶平臺是一個B端,那我們可以總結為是B2B2C。


那少兒教培的將來呢?是直營的B2C,還是合作的B2B2C呢?現在也是無法決斷,那我們就來分別說下兩種模式。


1)直營方式:B2C



第一種方式:很多機構在單一項目做的大而強的同時,在拓展門類,大多采用的是用新的品牌做新的項目門類,採取原創或者收購、投資控股的形式。門類拓展之後,如果做新店拓展,那必然會是合在一起開店,那就做成了一個社區教育綜合體。


第二種方式:直接按照教育綜合體規劃運營,採取自創品牌或者加盟品牌等方式將一定面積的教學空間充實起來。


這種方式,運作起來,比較重。其好處是,可以直接把控各個項目,可以做到指哪打哪,很好的踐行經營者的想法,可以做成教培界的京東。


2)聯營方式:B2B2C



聯營方式,一方是平臺,一方是入駐機構。不同的平臺有不同的合作模式,無非是把教育裡面的各個要素進行拆分:營銷、招生、教學、教務、人事、行政、財務、教室等,平臺方和入駐方按照自己承擔的要素確定合作方式,無非是五五分、四六分、三七分等幾種,具體還有一些小小的合作細節,這個不同平臺的創業者不同的考慮。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模式輕,做好的話,可以實現強強聯合,有優秀的平臺運營方,有優質的入駐合作項目,如果各方面結合的好,將會快速的拓展,快速的複製。


3)放棄原來的一切,聚合在一起



會發生什麼?也許5家同類型的機構合在一起,只用原來一家機構的場地、老師、員工就可以承載現有5家的業務?那合起來,除了原有的業務,還能做什麼?


未來會發生什麼?原來的機構主動聚合在一起,物理聚合,還是化學聚合?還是被動聚合在一起 ?還是被頭部打擊完了後,被收購或被打死?


結語


我們是中小型機構,我們佔有市場95%多的份額,很大,但是我們又很小,在這個趨勢下,我們如何做呢?如何迎接頭部機構的打擊?如何不被收購,不給打死?這裡我只留個問號?大家可以繼續思考和探討。


注:本文為教培行業從業者投稿,作者劉遠超。《教培校長參考》是垂直於教培領域的知識型媒體。宗旨是:讓教培校長不再孤獨,讓教培行業受人尊重。使命是:生產並分享教培乾貨,賦能併成就教培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