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提醒你,不要讓孩子的好成績成為反抗的犧牲品

每個父母都會很焦慮,哪怕孩子是一個學霸。

前幾天,一個朋友發給我一幅她孩子的畫,讓我幫忙解讀。最突出的視覺信息是,孩子的畫裡,身體是前傾狀,手很標準地放在兩側。

我們針對畫進行了很多討論,但最讓我吃驚的部分是她的描述。

他家裡有兩個兒子,老大是一個學霸型的孩子,是班級的前幾名,比較敏感,也比較膽小。而老二那種“學渣型”的孩子,只對娛樂項目感興趣,也是一個比較出名的童星。

這個媽媽是個很愛學習的人,上過很多課,也是一個很成功育兒類自媒體的編輯。在教育孩子方面,她真是滿滿的乾貨和技巧,而且都是大家認可度比較高的。

比如跟老大約定,只要十點鐘完成作業,就可以玩40分鐘的遊戲。結果是,這個孩子一直磨蹭到一點鐘,甚至可以說,他從來沒有準時完成,自然不能隨心所欲地玩遊戲。

這時候,媽媽更焦慮和糾結了,她想“怎麼那麼喜歡的東西,都引不起他的興趣呢?”然後去猜測這個孩子自律性不夠,是不是有了心理問題。


心理學提醒你,不要讓孩子的好成績成為反抗的犧牲品

1、有問題的是媽媽,而不是孩子


很多人可能會說,媽媽也是為了孩子好啊,那是專家說有用的方法,沒錯,但我們不得不注意這幾個情況:

①媽媽的判斷是源於自己的焦慮,而不是孩子的真實情況。

因為她自己說了,這個孩子是一個學霸型的孩子,話句話說,孩子的學習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這個媽媽還分享孩子磨蹭的案例,她說孩子是故意的,因為同樣的試卷,在家裡,孩子要用兩個小時,但考試時,40分鐘就能交卷。

②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

孩子懲罰父母“愛不夠”的最好方式就是學習,因為這會引起父母高度的關注。

所以說,父母要去反省一下,如果孩子用這樣的方式要關注?是什麼樣的關注,肯定還是陪伴?又是跟誰要呢?

孩子行為背後永遠是我們最需要關注的,但我們都習慣盯著孩子的行為不放。


心理學提醒你,不要讓孩子的好成績成為反抗的犧牲品

2、作為媽媽,如果孩子這樣,我們怎麼辦?


①不要破壞孩子的節奏感。

每個孩子都有著獨特的氣質類型,有人比較慢,有人比較快,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刺激。

無關好壞對錯,這就是他們和世界相處最舒服的方式。

我們去剝奪和改變的結果是,他要用很長的時間來習得我們認為好的模式,但能不能與自己合拍,完全是一件未知的事情。

②保護好孩子的感覺。

這裡的感覺包括情緒感受和感官的體驗,就是我們的開心、好奇、幸福及不開心、不舒服的感受。

比如那些感覺被破壞的孩子,面對父母的管教、老師的安排,甚至小朋友之間的相處不舒服時,他會把情緒轉移到學習上來,因為這是他可以控制的東西。

所以,孩子拖延行為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份其他的期待和情緒。


心理學提醒你,不要讓孩子的好成績成為反抗的犧牲品

3、愛太滿會傷害到孩子

在愛孩子這件事上,很多父母不是做的不夠,而是太滿。

就拿開篇的媽媽來說,明明孩子是學霸,能夠在40分鐘交完試卷,媽媽還是糾結於孩子在家裡為什麼不這樣。

那是因為她太深信科學育兒的方式,一心要去幫助孩子建立所謂的好習慣。

可事實是,自己和孩子都主動跳進了影響自己的困惑裡,很可能的危險是,孩子好的學習成績也成為反抗的犧牲品。

我們這一生都是從簡單走向複雜,然後有數不盡的問題,而最終,卻是從複雜走向簡單,不得不說的是,從複雜走向簡單這條路才是最難的。

這是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思考的太過於複雜反而不夠透徹,而透徹的東西永遠是簡單的。

所以,我們要試著學會尊重,不論親子關係,還是親密關係,又或者是其他人際關係。

說到尊重,第一點是保護他人的節奏感,而不是去改變。因為,你永遠沒法為他的人生承擔起改變之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二個是保護好他的感覺。允許身邊的人根據自己的感覺去選擇喜歡的人和事,懂得為自己想要的堅持,也懂得對不想要的說不。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焦慮,而每份焦慮背後都有一份深沉的愛。但那是我們自己的,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

所以說,我們對一個人最好的愛,就是做好自己,也允許他做他自己。

#情感寫作小能手##中國式家庭教育、智慧父母指南##聰明孩子養成記#@頭條心理@今日頭條@頭條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