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顏回之仁,子貢之辯,子路之勇換孔子之一道,孔子為什麼不願意呢?

李鑫


孔子之所以不願意,是因為此非彼,若是換了,“一道”則不存。

孔子之道,實乃人道之道,人道一德,所以儒家言“仁、智、勇”三達德,此三者正是孔子之道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而顏回之仁、子貢之辯、子路之勇,這三者與孔子的“仁、智、勇”卻有所不同。

顏回之仁無憂,安貧樂道、可謂仁也;而子貢之辯,只是能言善辯而已,卻不能替代孔子的智,什麼是智?智者不惑,良知也,明天理之所能也。子路的勇“性鄙,好勇力”,也不能替代孔子的“勇”,什麼是勇?勇者無懼,知難而進,知不可為而為之。

仁者愛人,而智不在於善辨,勇不在於好鬥,孔子之道,君子之行,當博愛人物,知曉天理,見義勇為。


名門書院


孔子之道是世間大道,是治國之道,治世之道,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方法。顏回之仁,子貢之辯,子路之勇只是在這一方面的一技之長。即使把他們這三種的長處加在一起,與孔子的道也是相差甚遠,格格不入。沒有調換的可能性,孔子當然不願意調換。

仁、智、勇是孔子之道的重要組成部份,缺一不可。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很有學問。他有仁愛之心,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儘管貧困交加,卻無憂無慮,安貧樂道。他能做到愛家人,卻無能力愛其他的人。仁的內涵很廣,包括著義、禮、智、信、勇的全部。顏回的“仁”還沒有修練到與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同等境界,二者能否調換,還是孔子說的算。

子貢之辯,能言善辯,口若懸河。超高的智商讓他成為一代儒商,讓他成為最出色的外交家。子貢之辯之“智”遠遠超過孔子,但與孔子治國治世之智慧略有差距。人是各盡其才,子貢雖為孔門十哲,足智多謀,但他成不了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他那個時代的大智者,以他的智也成就不了億萬富豪。

子路之“勇”,勇敢堅強無畏懼,由於他的野性十足,他能做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有些方面卻是有勇無謀,難以做到智勇雙全。孔子的

“勇”是見義勇為,勇於擔當天下事。在民族危亡之際,能勇敢地站出來,匡扶正義,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大義凜然,浩然正氣。子路之勇與孔子的勇不在同一起跑線,孔子不願意換,情有可原。

回答完成,餘意未盡,再說幾句題外話。話當年孔子去世,子貢守孝六年,他如果放下買賣之智,深造治國治世之智慧,專心於繼承孔子思想的仁、智、勇,他將是最合適的掌門人。雖然不能完全取代於孔子,但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朱八戒CC


你徵求孔子意見了嗎?你怎麼知道他不同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