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文字是讓人類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然而魯迅的一句話卻讓人看著十分“扎眼”:“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實在不可思議,要知道中國五千年文化綿延不絕,文字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魯迅先生為啥要說出這句話呢?

魯迅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大文學家,他的創作至今依然影響著中國人。但對魯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魯迅剛開始並不是文學家,而是醫學家,他學醫的想法和大部分醫生都是一樣簡單,僅僅就是治病救人。1906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看到了“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他發現拯救國人精神上的麻木遠比治療身體上的惡疾更為麻煩。因此他堅決地決定棄醫從文,讓手中的筆墨成為武器,喚醒當時麻木的中國人。

如何看待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清朝滅亡後,內閣一片混亂,在民國的時期最大“危險”就是一字不認的文盲,這些文盲的數量高達百分之八十。在這種的情景下,魯迅非常瞭解文字的能力是很強大。可是高達百分之八十的文盲,他們甚至連最基本的識字能力都沒有,想要短時間改變人們的這種狀況,打破這種局面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在這種強大信念的支持下,魯迅回國後創作出《阿Q正傳》等系列的現實主義作品。他的作品也受到了許多學者的讚賞,不少學者深受他作品鼓舞,於是一場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的拉開了序幕。

如何看待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但是在新文化運動的後期,以魯迅、錢玄同為首的學者提出了廢除漢字的主張,魯迅先生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這和魯迅一直以來致力於喚醒中國人的麻木似乎有些不相符。

之後他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中對此進行過解釋:“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時間一長,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也不會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更不會理解整個民族要面臨的危機。”

如何看待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其實廢除漢字的目的是為了“曲線救國”,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很多次的痛批漢字的弊端,他也表示自己是深受漢字之苦的“受害者”,魯迅曾說道:如果是讓學生把“薑(姜)”正正當當地寫在方格里面,則至少需要花費一年的時間來練習,這無非是非常浪費時間精力的事情。

如何看待魯迅: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他何出此言


中國之所以落後,原因就是中國有太多的文盲。想要改變現在的狀況,當務之急就是要普及教育,在之後的過程當中的阻礙就是“漢字的複雜性”。相比於我們現在寫的簡體字,在民國的時期寫的繁體字結構極其複雜,書寫也很困難,因此普及教育的難度也非常的大。

最後,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的法案以失敗告終。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汲取了之前的教訓,把漢字簡體化也因此提上了日程,簡化字也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同和推廣。而21世紀的今天,全世界也都開始學習中國文字。事實證明,漢字肯定不會成為阻礙中國的發展的原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作為解救文盲的“良藥”。由此可見,就算是魯迅這樣的大文學家,同樣也是會犯時代侷限性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