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說孔子從來不談論鬼神等怪誕之事,也不談論恃力逞勇、逾矩亂紀之事。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他推崇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求學作風和循規蹈矩的行為準則,而不去關注那些虛妄的神怪奇談,反對逞勇鬥狠,胡作非為,強調克己復禮。

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然而,在關於孔子和他學生們的各種記載中,卻充斥著怪、力、亂、神,就連孔子本人,也是“怪語”迭出。在後來的“批孔”時期,這些現象被認為這是對孔孟之道的最好諷刺,正好用來抨擊孔學的虛偽。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個身高十尺的大力士,能以一己之力托起城門,孔子也像父親一樣,身材偉岸,被稱為“長人”。兒子繼承了父親的基因,這很正常,但是《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丘雲,字仲尼”。《白虎通·姓名》則說“孔子首類魯國尼丘山”。就是說孔子生下來時,腦袋四周高聳,中間凹陷,像魯國的尼丘山。可是現實中沒有正常人會長這樣的頭型,這種記載未免顯得怪異。

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論語隱義注》記載:“孔子至蔡,解於客舍。夜有人取孔子一隻屐去,盜者置屐於受盜家。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異。”意思是,孔子到蔡國時,夜裡住在客店裡,被賊偷去了一隻鞋,結果發現這隻鞋有一尺四寸,孔子的腳大得驚人,完全不同於凡人。



後來的事就更神奇了,據《異苑》記載:“晉惠帝元康五年,武庫火燒,漢高祖斬白蛇劍、孔子履、王莽頭三物,中書監張茂先懼難作,列兵陳衛,鹹見此劍穿屋飛去,莫知所向。”孔子的這隻鞋,輾轉流傳了八百多年,到晉惠帝元康年間,已經與漢高祖斬白蛇的劍、王莽的頭顱一起成了武庫三寶。可惜的是,元康五年,武庫發生大火,除了高祖劍化作一道白虹“穿屋而去”外,王莽頭和孔子履都化作了灰燼,這看起來很有神話色彩了。

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根據《呂氏春秋·慎大篇》的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是說孔子和他父親一樣力大無窮,可以舉起魯國首都的城門。《淮南子·主述篇》則記載孔子曾“足躡郊菟”。這個記載更驚人,是說孔子曾在野外遇到了老虎的襲擊,結果他飛起一腳踢死了老虎!這兩則記載,都突出了孔子的“力”,而這本是常人不可能做到的,也是孔子所“不語”的。

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據記載,孔子還特別善飲酒,《論語·語增篇》:“傳語曰,文王千鍾,孔子百觥。”意思是聽說周文王能喝一千鍾,孔子能飲一百杯。即使那時酒的度數低,但連飲一百杯也是令人難以置信。



據司馬遷說,孔子只要聆聽或彈奏一首曲子後,就能知道這首曲子描繪的是誰,還能說出他的長相。《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十四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伯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騮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子降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孔子曾向當時著名的音樂家師襄子學彈琴,有一首曲子學了十四天,師襄子認為他已經學會了,可是孔子卻說他只是學會了彈奏,還沒有學通樂理。又過了一陣,孔子若有所思地說,我知道這首曲子是歌頌誰的了,他長得黑黑的,個子高高的,有點近視,卻心懷天下,他不是周文王又能是誰?師襄子頓時把孔子驚為天人,他離席朝孔子行禮,然後說你說得沒錯,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文王操》!就此記載來可看,孔子擁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超能力。

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孔子學識淵博,無所不知,可以解答任何疑問,即使故意給他出難題,也難不倒他。據《說苑・辨物》記載:“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有羊,以問孔子,言得狗。孔子曰:‘以吾所聞,非狗,乃羊也。木石之怪,夔罔兩,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羵羊也,非狗也。’季桓子曰:‘善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魯國季桓子派人打井,結果挖出了一個瓦罐,裡面竟然有一隻羊。季桓子很吃驚,不知這是什麼怪物,其他人也說不出所以然,於是就想到去請教孔子。為了驗證孔子是否真的有學問,季桓子故意不說瓦罐裡是一隻羊,反而說是一條狗。孔子說,據我所知,木石之怪,叫夔罔兩,水怪叫龍罔象,土怪叫羵羊,所以你們挖到的不是狗,而是羵羊。季桓子聽後很欽佩,連稱善哉。



魯國的南鄰吳國當時非常強大,吳王夫差率領的吳國大軍一舉滅了越國,可是夫差在越國也遇到了怪事,沒人能給他解答,不得不派人去魯國求教於孔子。《國語·魯語下》:“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好聘,且問之仲尼,曰:‘骨何為大?’仲尼曰:‘丘聞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吳國攻佔了越國的會稽,吳國軍隊在清理廢墟時,挖出了一節巨大的骨頭,需要用整輛車才能裝得下。夫差和他的大臣們不知道這是什麼骨頭,他們知道孔子博學,於是就派人帶著禮物去魯國請教孔子。孔子說:“我聽說當年大禹在會稽山與群神會盟,防風氏因為遲到而觸犯了大禹的軍規,被大禹斬殺,他的屍體就被埋在山下,他的骨頭巨大,每一節都要用一整輛車才能裝下。”吳國使者得到答案後,也十分敬佩孔子的博學。



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答疑解惑,本是師者的責任所在,但這兩段記載都是關於神怪的,孔子不僅沒有“不語”,還親口解答了這些怪誕之事。



孔子曾求學於老子,他們在一起時,更是大談神怪之事。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到孔子帶來的學生都很優秀,就嘆道:“吾聞南方有鳥,名為鳳,所居積石千里。天為生食,其樹名瓊枝,高百仞,以璆琳瑯玕為實,天又生為離珠,以一人三頭,遞起以伺瑯玕。鳳鳥之紋,戴聖嬰仁,右智左賢……”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鳳凰以瓊枝上的美玉為食,上天為了幫鳳凰看護美玉,就生了一個名叫離珠的人,他有三個頭,可以輪番睡覺,不間斷地守著瓊枝上的美玉。鳳凰華麗的羽毛中間彷彿有文字,頭上戴著一個“聖”字,腋下藏著一個“仁”字,右邊翅膀上有個“智”字,左邊翅膀上是個“賢”字。老子的這段話裡,又是長著三個腦袋的離珠,又是鳳凰美玉,說得非常玄幻。他通過說這些話來讚美孔子是個像鳳凰一樣高潔的聖人,而他身旁的學生也是一群賢人。



老子把孔子比作鳳凰,孔子則把老子比作龍。《莊子・天運》:“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日:“夫子見老,亦將何規哉?”孔子日:“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這兩段記載是說孔子從老子那兒求學歸來後,告訴他的弟子說他遇見了龍,因為龍合起來是一個整體,散開來是一篇文章,它乘著雲氣,憑著陰陽,直上九天,讓他瞠目結舌,見了老子後,不知道該用什麼來比擬,他覺得老子不就是一條龍嗎?孔子這次用了他本應該“不語”的方式形容了老子學問的博大精深。

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孔子去世時,也發生了奇異現象,當他的弟子們將孔子遺體安葬在泗水岸邊時,河裡的水流竟然凝固了。《論衡·紀妖》:“孔子當泗水而葬,泗水卻流。”



孔子去世多年後,還顯靈保護了故國。《太平御覽》卷九二二引崔鴻《北涼錄》:“昔魯人有浮海而失津者,至於亶洲,見仲尼及七十子遊於海中。與魯人ー木杖,令閉目乘之,使歸告魯侯,築城以備寇。魯人出海,投杖水中,乃龍也。具以狀告,魯侯不信,俄而有群燕數萬銜土培城,魯侯乃大城曲阜。迄,而齊至,攻魯,不克而還。”



這段話是說,有個魯國人在海上迷航了,卻突然遇到孔子和他的七十二個門徒在海上遨遊,孔子把手杖遞給他,讓他閉上眼睛乘坐手杖回魯國,去告訴魯侯築牢城池,準備抵禦侵略。這個人把手杖投進海里,然後騎上去,卻發現胯下的手杖變成了一條龍。他回到魯國後,把孔子的話告訴了魯侯,可是魯侯根本不信,這時幾萬只燕子飛來,銜著土培城,魯侯有所感悟,動員軍民大修城牆,剛修完,齊國軍隊就來進攻了,因為魯國已有準備,沒能攻下,魯國在孔子保佑下躲過一劫。



這些記載,在今天看來,都是徹頭徹尾的神話,沒有人會把這些故事當真,這種虛妄的神蹟,也是孔子思想所反對的。



除孔子本人外,在關於他學生們的記載中,“怪、力、亂、神”也不時出現。



孔子到宋國時,宋景公的寵臣桓魋擔心孔子會奪走他的權利,就想害孔子。當孔子帶著學生在一棵大樹下演習禮儀時,桓魅派人挑釁,砍了這棵大樹,想借機在衝突中殺了孔子。這時,孔子的弟子公良孺挺身而出,用他的勇力震懾了對方。《瑯嫕記》捲上 引《賈子說林》:“公良孺多力,仲尼為桓魅伐其所庇大木。仲尼將行,公良孺怒拔其根,立木而去。明日魈視之,木更生根活矣。”這段記載是說,公良孺力大無窮,他見桓魋砍樹挑釁,非常憤怒,就過去把樹根拔了起來,又把被砍倒的大樹扛起來,重新樹立在坑裡。第二天,桓魅派人去一看,發現樹又活了,他不由得心驚,知道孔子師徒不是凡人,就不敢再招惹他們了。


“在陳絕糧”,是孔子一生中遭遇的最嚴重危難,他和弟子們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路途中被困七天,糧食斷絕,大家被餓得奄奄一息。而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令他們轉危為安的奇事。《搜神記》卷十九:“孔子厄於陳,絃歌於館中。夜有一人,長九尺餘,著皂衣高冠,大吒,聲動左右。子貢進,問:‘何人耶?’便提子貢而挾之。子路引出,與戰於庭。有頃,未勝。孔子察之,見其甲車間時時開如掌。孔子曰:‘何不探其甲車,引而奮登?’子路引之,沒手撲於地,乃是大魚也,長九尺餘。孔子曰:‘此物也,何為來哉?’吾聞:‘物老則群精依之,因衰而至。此其來也,豈以吾遇厄絕糧,從者病乎?夫六畜之物,物老則為怪,殺之則已,夫何患焉。’絃歌不輟。子路烹之,其味滋,病者興。明日,遂行。”

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一行被困時,夜裡有個大漢闖進營地,把子貢提起來夾在腋下,子路衝出來與他戰鬥,可是子路雖勇,卻打了好一會兒也不能戰勝這個大漢。孔子對子路喊到:“把手伸進他腋下,拽倒他!”子路馬上照辦,一下子把那大漢摔倒了。大家一看,原來是一條九尺長的鰱魚!孔子說:“這怪物是怎麼來的呢?我聽說凡是東西老了,各種精靈都會依附在它的身上,變成精怪,這大鰱魚怕就是成精的老怪吧,我們遭了難,它就趁機來搗亂,現在既然被我們捉住了,大家正沒吃的,它自動送糧食上門,我們就把它吃了,沒有什麼可怕的!”



然後孔子依然彈琴唱歌。子路就把這條大鰱煮熟分給大家吃了,味道很不錯,吃了魚,大家精神就好了,可以站起來走路,第二天就脫離了危險。



除了子路大戰鯉魚精外,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公冶長還能聽懂鳥語,一次,他聽鳥兒們說齊國要侵略魯國,於是報告了魯君。魯君開始不相信,但還是派人去打探了一下,果然發現齊國軍隊正在開來,於是趕緊準備禦敵,結果獲得大勝。《繹史》卷九五引《留青日札》:“……白之魯君,魯君亦勿信也。姑如其言,往跡之,則齊師果將及也。急發兵應敵,遂獲大勝。”

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孔子還有一個學生,澹臺滅明,他勇猛正直,可以斬殺黃河中的蛟龍。《博物志・異聞》:“澹臺子羽渡河,賚千金之壁於河。河伯欲之,至王陽侯波起,兩蛟夾船。子羽左摻壁,右操劍,擊蛟皆死。



兩千多年來,史料中出現了大量籠罩在孔子及其弟子身上的怪、力、亂、神故事,而這是與孔子思想相悖的,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這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後世的附會,二是孔子確實有過這方面的言行。



就前者而言,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孔子的儒家學說已經不僅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宗教,孔子自然成了儒教裡被膜拜的神聖,他不再是一位學者,而是一個聖人,一座尊神。成了神的孔子,就必然要被環繞在神性的光環裡,歷代尊孔的文人士大夫們,為了凸顯孔子的神性,就不斷編排神幻事蹟,附會在孔子和他門徒們的身上。



就後者來說,孔子如果曾有過偏離其思想和主張的言行,也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人都是複雜多面的,每一個人的行為,都不可能完全循著一定的軌跡,何況孔子這樣思想深邃,閱歷複雜的學者和歷史人物。



比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最反對殺戮,魯國權臣季康子曾問政於孔子:“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當即駁斥:“子為政,焉用殺?”可是孔子當上了魯國大司寇以後,卻殺了少正卯。



孔子強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可是他卻去見了“美而淫”,“妖而媚”的南子,留下了“子見南子”的歷史公案,連朱熹都說:“此是聖人出格事。”

孔子反對神怪奇談,為什麼他和弟子們身上卻充斥著“怪力亂神”?



對孔子的這些舉動,應該這樣理解:孔子作為一個思想家和政治家,既要堅持理想,又不能死守教條,在具體的實踐中,他必須善於權衡和變通,懂得與其他勢力妥協,所以他的言行也會應時而變,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無可無不可”,因此,後人不能以簡單臉譜化的方式來認識和評價孔子。


圖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