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暴發,作為重要抗疫物資的口罩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網紅,一度甚至出現了多國訂購的口罩遭截胡的事件。現在大家都清楚在這樣的環境中口罩所起的作用。可是,幾百年前有口罩嗎?口罩又是誰發明的呢?

口罩是誰發明的,歷史上也沒有定論,而口罩是什麼時候才成為醫療上的配備,也還存有爭議,但是有不少關於口罩的歷史故事可以讓我們知道,口罩的發明一開始似乎並非為了醫療上的目的。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口罩雛形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

認真說來,口罩應該是起源於中國。據相關史料記載,古時候,宮廷裡的人為了防止粉塵和口氣汙染而開始用絲巾遮蓋口鼻,如《禮疏》載:“掩口,恐氣觸人。”和《孟子·離婁》記:“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衛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後來有人就用一塊絹布來蒙口鼻。

而在1600多年前,我國正處在元朝時期,當時國家經濟發達、物產豐富。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十分仰慕,不遠萬里前來遊覽。元朝皇帝忽必烈對這個“老外”也很稀奇,以上賓的禮遇接待他。有一天,馬可·波羅去參加宮廷裡舉行的宴會。當宮女們往桌上送菜的時候,她們的嘴巴和鼻子蒙著一塊織工精美的蠶絲巾。馬可·波羅見狀也是甚為奇怪。下來一打聽,才知道這是宮裡的老規矩——是為了保證皇帝飲食的潔淨,怕宮女們說話或者出氣,把飯菜弄髒了。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十七年,回國後,他把這件事也詳細寫進了

1299年出版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當中,“在元朝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可以說這成為關於口罩的最早文字描述。

另外,古代波斯拜火教的祭司在進行祭祀活動時要戴上“口罩”,因為他們認為俗人的氣息是不潔的,要戴上口罩避免與這些氣息直接接觸。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口罩最初的發明是為了怕捱打?

過了幾十年,14世紀的歐洲發生了烈性傳染病,人們都很害怕。不過,那時候的歐洲人還處在矇昧狀態,也不懂醫學常識。得了病就找巫婆唸咒語、驅妖治病。而醫生的人數很少,也沒有自己的組織,只要他們出去給老百姓看病,巫婆就帶人追上來狠揍一頓。傳染病流行得很快,醫生們又不能不管。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免得捱打,他們就想出一個好辦法:行醫時用紗布遮住半個臉,只露出一雙眼睛,免得被人認出來。

另一則故事則來自有關黑死病時的傳說。因為醫師努力奔走想控制疫情,結果讓巫師的收入減少。為了報復醫師,巫師不停地騷擾、追打和迫害醫師。想要自保的醫師們,只好用紗布遮住臉,讓巫師們認不出來,以防遭遇不測,成為後世口罩的源起。

這兩則歷史軼文,估計就是一種傳說,對於口罩歷史的真實而言,有考據不實的謬誤。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口罩的發明應該是人們認識到空氣中細菌的存在以後的事

真正出現醫用口罩要從人類發現空氣中存在細菌說起。人們發現細菌之前,做過外科手術的病人刀口經常感染,人們只好用燒紅的金屬去燙刀口,來防止感染。1861年巴斯德用鵝頸瓶做實驗,證明空氣中有細菌的存在。之後,人們開始注意醫療環境衛生,設立了無菌病房,發明了消毒滅菌方法,但是,感染依然存在。

直到1895年,德國病理學家萊德推斷,手術病人傷口的感染與細菌在空氣中的傳播有關,空氣中的細菌可以讓患者的傷口感染,人們口內的唾液也會導致感染的發生,手術時醫生們呼吸和說話很可能導致病人傷口感染。於是,他建議醫生們在做手術的時候戴上口罩。果然,在醫生們戴上口罩做外科手術時,病人傷口的感染率大大下降了,醫用口罩就這樣出現了。

不過,當初的口罩只是用1-2層紗布,來回地把鼻子、嘴巴、鬍子纏起來,十分簡陋,也不美觀

。後來萊德又讓人把紗布剪成長方形,在兩層紗布之間架起一個框形的鐵絲支架,再用一根帶子套在後腦勺上。於是,口罩便有了早期的樣子。

1899年,法國醫生米琪把口罩改成可以自由繫結式,用一個環形帶掛鉤在耳朵上。現代護理學的奠基人“護理之母”——南丁格爾曾說:空氣像水一樣,也是會被弄髒的。如果戴上口罩就有可能把細菌阻擋在紗布層的外邊,不許它們害人。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口罩最先用於傳染病的防範

醫療上開始考慮使用口罩確實是在巴斯德發現細菌之後。第一個考慮到使用口罩的是法國醫師弗谷( Flugge),那是1887年,他在照護肺結核病患的時候。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會因為藏有細菌的口鼻飛沫,造成疾病的傳染,於是提出了“飛沫傳染的理論”,於是就用了薄薄的紗布設計出簡陋的口單。

兩年之後,一個名叫許伯納( Huebner)的醫師設計了多層紗布組合成的簡易口罩,並且建議外科醫師在進行手術時使用,但並沒獲得太大的反響。

直到1905年,在芝加哥醫院服務的漢彌爾頓( Hamilton)醫師把自己照顧病患的經驗發表論文後,才似乎起了點兒作用。漢彌爾頓醫師照顧的是猩紅熱的患者,她強烈要求護理人員在從事醫療工作時,除了加強消毒的功夫外,一定要戴上口罩,此舉大大降低了猩紅熱的傳染。所以漢彌爾頓根據自己的觀察建議外科醫師在手術過程中應“比照辦理”,以降低手術中的感染率,此項建議也獲得英國外科名醫莫伊尼翰( Moynihan)爵士的贊同。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1904年,費城傑弗遜醫學院外科醫師肯因(Ken)正在對醫學院的學生示範手術

20世紀初,外科醫生開始在手術中戴上口罩

1904年,費城傑弗遜醫學院外科醫師肯因(Ken)正在對醫學院的學生示範手術,手術檯上的人根本沒有戴口罩或手套。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1914年的費城,外科醫師約翰・迪弗( John Deaver)在女子醫學院示範手術

1914年的費城,外科醫師約翰・迪弗( John Deaver)在女子醫學院示範手術時,手術檯上的操作者都已經戴上了口罩――只不過當時會戴上口罩的外科醫師,是以遮蓋住嘴巴為主,對於鼻孔是否要遮住,並沒有統一的標準。確實只能叫做“口罩”,真的是隻罩住了嘴巴,而忽略了鼻子。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1932年,神經外科名醫庫辛醫師在哈佛醫學院做手術

口罩改良者並非是外科醫師,而是感染病防治專家

之前的口罩都只有幾層紗布的結構,不僅如此,如果有的人哈氣較多,造成口罩溼潤,也不會及時更換口罩,要一直用到手術結束以後。而口罩的改良者並非是外科醫師,而是感染病防治專家。

1918年,幾篇革命性的醫學研究在期刊發表,紛紛改善了口罩的設計與使用規範。首先是在芝加哥工作的維弗( Weaver)醫師,他在照顧白喉病人的兩年裡,要求病人戴上兩層加厚的口罩,並且規定溼了就要更換,結果發現照顧他們的醫護人員,一個也沒有感染白喉。

另一個戰地醫師克普斯( C.apps),在為期5個月的觀察中,要求野戰醫院裡發燒感染或合併戰傷的士兵,以及照顧他們的工作人員,都要戴上多層紗布的口罩,並且覆蓋的範圍要從眼睛下面到下頷,發現其成效也很顯著。這些野戰醫院是開放的空間,容易有交叉感染,實施了克普斯醫師的方法後,感染率由原來的20%降到了5%以下。

受到了這些研究成果的影響,口罩的設計逐漸有今日的樣貌。

在1932年時,神經外科名醫庫辛醫師在哈佛醫學院時,已經戴了完全遮住口鼻的“口罩”,而且連旁觀的醫師也是相同的標準。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口罩被用於大規模疫情傳染始於中國的公共衛生學家伍連德

20世紀初,口罩才步入尋常百姓家,首次成為大眾生活必備品。而口罩第一次被廣泛運用於應對大規模疫情傳染,則是始於中國的公共衛生學家伍連德。

今天,當歐美人還在為戴不戴口罩而爭議不斷,猶豫不決時,早在1910年伍連德就親自設計了 “伍氏口罩”來預防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他要求與自己並肩作戰的醫生,必須戴上他自創的口罩上崗,同時調動大量人力物力,確保這種口罩源源不斷地供應給市民,並且很快被民眾接受。這種由兩片紗布夾一塊吸水藥棉製成的口罩,成本僅為當時的2分半錢,作用卻至關重要,經過不斷演化改進,一直沿用至今。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由於有了伍連德的先行先試,口罩在衛生防疫中的重要作用被世界衛生界所接受,在其後有史可證的歷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預防和阻斷病菌傳播方面數度扮演重要角色。如今,口罩更成為各類防疫戰場上的必備品,這與華人醫學家伍連德的貢獻密不可分。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口罩的改良曾因青黴素的發明而一度被忽視

口罩的改良在20世紀40年代之後暫時受到了阻礙,原因是抗生素青黴素的發明與使用,大大降低了手術後的感染率,外科醫師似乎是找到了“救世主”,認為煩冗的無菌技術無法與抗生素相比。因此大家的注意力反而是期待新的抗生素,對於口罩的改良已不那麼迫切。

然而抗生素並非萬應靈藥,尤其在耐藥性的菌株產生後,對於預防“手術後感染”的改革呼聲愈發強烈。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手術室的無菌操作被重建,從刷手技術、無菌衣帽、手套與口罩的穿戴,加上無塵環境的要求,用來降低手術後的感染,以及“敗血症”的發生。

這時的口罩也有了革命性的改良,增加了過濾( flter)和偏向(deflection)的功能設計,可以讓戴口罩的人吐出氣息時,不是向正面,而是向兩側漏出,並且讓含有飛沫的顆粒留下,不讓它們飄到手術檯上。

所以,今天我們看到手術室服裝的標準照片,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配備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這些嚴格與謹慎的轉變,可是經歷了百年的工夫。


坐堂藥師|關注合理用藥,守護用藥安全


口罩源於中國,《馬可·波羅遊記》中有記載,發明之初是為防捱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