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闺女》:父母离异予人敏感自卑,亦予人走出创伤的勇气

《我家那闺女2》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闺女是王鸥,因出演《琅琊榜》、《伪装者》被众人熟知的她,优雅、知性、善良,想把无数的褒义词用在她身上。但另一方面她自卑、敏感、缺爱,一直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爱情。

3岁时父母离婚,因为父母双方都不愿意照顾她,她被寄养在不同的亲戚家里,15岁时便通过跳舞赚生活费,还会省吃俭用补贴家人。从小就独立的她,很会照顾别人,体谅他人情绪,但38岁的她仍单身,觉得自己不会遇见爱情。


《我家那闺女》:父母离异予人敏感自卑,亦予人走出创伤的勇气

父母同样离异的张佳宁,在节目中帮助叔叔向妈妈求婚。她一直同妈妈生活,在成长里,舅舅张晓龙一直担任她父亲的角色,从是否熬夜到恋爱问题,事无巨细。在她浪漫的求婚策划中,可以感受到她对母亲的感激与对爱情的坚定与憧憬。

从两人节目的状态中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对二人的影响并不相同,一方自卑不知如何面对亲密关系,一方相信、向往爱情。近年来,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涨,离婚仿佛成为人生的一个节点,不再是曾经难以启齿的痛点。积极从不幸福的婚姻中脱身是明智的决定,但结束夫妻关系,不代表卸下养育责任。

在原生家庭里,每个孩子都有两个家庭:一个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一个是由夫妻和孩子组成的家庭,离婚只是在法律上结束了由夫妻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但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仍然存在。

单亲家庭,对孩子来讲,不是父母分开了叫单亲,而是失去父母一方的爱称为单亲。

夫妻离婚,王鸥失去了母爱,而张佳宁虽然缺少父亲的陪伴,但有舅如父,她并不缺少父爱。单亲的家庭环境,失去父母一方的爱,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 自卑
  • 敏感
  • 讨好人格
  • 遇事先否定自己
  • 厌恶自己

家庭关系与其他关系不同,它教会了年幼的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对待周遭的关系。而人类的婚姻通过法律制度稳定下来,但不是每一对夫妻在这种强制下都能拥有稳定的关系,所以他们会选择分离,追寻自己活得舒适的生活方式。

相比和谐的夫妻关系,不和谐或者离异的关系对子女的负面影响概率更大。缺少引导、陪伴的孩子相比正常家庭关系中的孩子会多克服一些问题。这亦是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易出现上文的负面情绪?

《我家那闺女》:父母离异予人敏感自卑,亦予人走出创伤的勇气

创伤认知:父母情绪、错误承担、丧失情结使消极的自我评价根植于心


创伤认知是在我们生活遇到困扰时,一些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的、具体的、负面和消极的自我评价。

单亲的家庭环境下,我们会吸收父母相处模式以及父母矛盾中的思维模式,逐渐演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而这些本身自己不喜欢、排斥的模式特点会成为我们批评自己的地方,成为我们的创伤认知。父母情绪、错误承担、丧失情结都对我们造成创伤,形成我很失败、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的创伤认知。

1.父母情绪:父母难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导致子女成长中亲情缺失,形成不值得被爱的创伤认知。

离婚前夕,夫妻之间会经历冲突与对抗,直至离婚,二人的厌烦情绪达到顶峰,甚至发展成为势不两立、永不再见的情况。

无论是王鸥描述的父母争吵,还是我们自己身边发生的夫妻产生矛盾后激烈地争辩、甚至动手,都对夫妻二人与孩子造成难以忘怀的伤痛。这种痛苦使父母离婚后无法处理自己感情中的丧失,无法为孩子创造与父母良好关系的前提。

譬如孩子与母亲一方共同生活,但母亲与父亲的关系很僵,便不利于孩子同父亲交流、玩耍,在孩子的成长中,他将缺失父亲这一角色。无论父母双方哪一方的缺失,都会给孩子带来创伤,感受不到被爱,亦无法爱他人,形成自己不值得被爱的创伤认知。

2.错误承担:让孩子承担父母错误的后果,形成我很失败的创伤认知

夫妻离婚中,不得不面对孩子谁来抚养的问题,为显公正与尊重,他们会问孩子,喜欢和谁一起生活?甚至为了让孩子选择自己,会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

孩子对父母的忠诚度是相同的,对于年幼的他来说,选择是一种背叛,选择一方即同意对方对另一方的攻击。这种背叛会随着孩子长大而形成愧疚感,使他认为在父母的婚姻中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另一端,很多夫妻为了孩子选择不离婚,“如果你想让爸爸妈妈在一起,爸爸妈妈可以为了你不离婚。”在他们的相处之中上述句式会经常出现,他们以为这样是在保护孩子,

离婚是夫妻之间的事情,与孩子无关。把是否分开的选择给孩子,就相当于让孩子承担此事的后果,不管夫妻二人是否分开,一旦不幸福,孩子都会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当年做错了选择。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离异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回忆父母当年离婚时,认为自己应该劝劝父母,他们就不会分开了,或者认为自己耽误了父母追寻各自的幸福。

让孩子承担父母问题的后果,这种压力导致无论结果怎样都会产生愧疚感,这份愧疚成为孩子永远的心理负担,只有当他认为父母双方都幸福快乐了,才会表面如释重负。但内心深处此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一直笼罩心头,形成我很失败的创伤认知。


《我家那闺女》:父母离异予人敏感自卑,亦予人走出创伤的勇气

3.丧失情结:父母未能处理好孩子的丧失情绪,养成我不够好的创伤认知

与离异相关的一个词便是再婚。对于从原生家庭走到重组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他们是没有办法,从过去情感的丧失中走出来迎接一段新的家庭关系

而很多父母都忙于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往往忽略或者不清楚该如何和孩子讲述家庭关系的变化。因此孩子常常面临以下的情感丧失:

  • 离开原生家庭的丧失
  • 离开一个亲生父母的丧失。
  • 离开过往人际关系的丧失。

这三方面的丧失,若没有办法得到正确的引导与改善,一定会给孩子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带来负面影响,会因为一直的某种感情缺失,而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亲密关系若出现问题,下意识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自卑地认为这是自己必然得到的结局。

同学读初中时父母离婚,她与母亲一起生活,除了每年节假日与父亲见一面,平常很少联系。这么多年里,她妈妈一直扮演着母亲与父亲的角色,但依然无法代替父亲在她成长中的作用。待她读大学,妈妈组建了新的家庭,离开了她从小长大的城市。

不管是父爱的丧失、原生家庭的丧失,还是过往生活的丧失,都令她孤独敏感,使她在爱情中委曲求全,无论发生何事都先道歉,认为自己家不值得拥有爱情,分开与受伤仿佛是必然的结局。

正如王鸥在综艺里所说:“我觉得世上有爱情,但不相信它会发生在我身上”。身边总会有很多优秀的人却一直单身,他们仿佛是爱情的绝缘体。深究之下他们每一份敏感、胆怯、自卑都来自童年情感的缺失,而有一大部分源于父母分开,这份丧失情绪没有得到引导,亦无处释放,堆积成为我不够好的创伤认知,产生自己不值得被爱的暗示。

想要从过往中抽离出来,摆脱父母婚姻对自己的影响,从而热爱自己、相信爱情、拥有幸福,不是没有办法,只要你坚定地相信你可以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只要你下定决心去调整去发掘去改变,你终可以成为你期待的自己。

《我家那闺女》:父母离异予人敏感自卑,亦予人走出创伤的勇气

调整方法:书写童话、角色扮演、记成功日志,找到愿景,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通过书写治愈童话,将错误归结,发掘内心愿景。

童话世界,善恶好坏都泾渭分明,站在作者的全知视角下,以第三者人称写一段童话,叙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的起承转合中,感受经历的某些称为磨难的事情是怎样发生,怎样影响主人公的。

如果以王鸥的经历写一段童话故事,可以这样讲述

从前有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争吵,他们忘记相爱时的海誓山盟,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磨合掉甜言蜜语。

有一天他们不想再这样下去了,他们选择离婚,想追回曾经幸福的自己,他们留下小女孩一个人,离开了。

小女孩辗转各个亲人的家里,听到了外面的脚步声,便趴到阳台上望,但每次声音都不是妈妈的。她一次次失望,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

小女孩慢慢长大成为了漂亮的小姑娘,她学习舞蹈,参加模特大赛,实现儿时当演员的梦想。在人群中,她熠熠发光,被称为女神。

可有时她还是很孤单,她也幻想爱情,希望拥有温暖踏实的感情,有个将她捧在手心呵护的男子。在她闭眼吹灭生日蜡烛时,许愿遇见爱情。睁眼,周遭闪着微光,随着光渐渐汇聚,一个男人的身影逐渐显现,他说自己是她的愿望。

从此他们一起吃螺蛳粉,一起啃鸭掌,彻夜畅谈,说说笑笑。像所有沉浸在爱情里的小女孩一样,这一次她终于成为被人呵护、有人遮风挡雨的小女孩了。那是她向往的不必小心翼翼、没有犹豫不决,便可以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感情啊。

童话故事都有完美的结局,在这段故事里小女孩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即使童年没有得到完整的父爱母爱,但最终她获得理想的爱情,成为了被爱的小女孩。在梳理自己的童话故事时,一定要注意为自己写一个美好的结局,这会帮助我们构建充满希望的画面,潜意识下增强信心,令我们相信自己会拥有快乐与幸福的。

通过童话故事,我们将重新面对曾经的创伤,以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原因与事情的发展。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与愤怒,只有将责任归结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释放才能降临。 (出自《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我们只有理清自己的遭遇与情绪,不弱化自己遭受的痛苦,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不必独自承担过往他人的错误,放下负担开始新生活。同时认识到内心对未来生活的愿景,展望是实现的第一步,向着愿景出发,即使最后达不成愿望,也不会离想要的生活太远。这是书写童话故事带给我们的正面暗示,读童话的是小孩子,但写童话的是大人,以第三者的角度梳理内心故事与憧憬愿望,将错误归结,才能放下负担实现内心愿景。

《我家那闺女》:父母离异予人敏感自卑,亦予人走出创伤的勇气

2.通过角色扮演,卸下重负,重拾对生活的憧憬。

角色扮演属于心理学中行动导向性疗法,由精神病学家莫雷诺提出的一种通过扮演,体验他人角色,理解他人处境、情感变化,从而找到问题所在,调整自己心理的方法。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绝不单单只是离婚证出现的那一刻,而是当夫妻感情不和,两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就产生了影响。

以夫妻一方发现另一方出轨为例。在夫妻双方因出轨一事而争吵情绪激动时,必然对事情的观察着,孩子带来情绪的波动与心里的恐慌。我们可以从父母一方,年幼的自己,两个方向进行角色扮演。

a.父母:出轨方与被出轨方

想想当时吵架的场景。可先扮演出轨方,设想自己出轨,被对方发现,在已知的出轨缘由下,惊恐,羞愧,愤怒等复杂情绪中,因无法镇定自若而做的仓皇举措。

不管是乞求原谅,还是借此一拍两散,在这样的情境下,是无法顾及孩子感受的。紧接着扮演被出轨一方,质问对方为何出轨时的愤怒悲伤,想要原谅的犹豫不决或分开的决绝,这都是这场矛盾中双方可能发生的心理状态。

通过扮演当时的父母角色,推理父母当时激烈争辩的缘由,感受父母的煎熬与痛苦,明白自己当时被忽略,不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了,而是他们已经被自己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当时年幼自己的感受。

b.年幼的自己:事件见证者

我们已经长大了,便可用另一视角看待年幼身处事情之中的自己。而这次扮演年幼的自己,便是重回当年,再次体味当时的情感变化。

在父母的争吵中,自己感到无助恐慌,不清楚此事的未来走向,既想阻止父母争吵,又不知劝和是否为恰当的事情,想要改变此时状况,却察觉自己渺小,不知所措,感到自己失去了父母的爱,在父母心中没有了重要的地位。

回顾年幼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再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此事中的自己,思考会更清晰,也更全面。会懂得,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阻止父母婚姻的变化,因为婚姻是夫妻两个人的事,而亲子关系不该因为父母的分开而结束。

角色扮演最大的好处便是可感他人之感,清楚一件事情,不同角度下的不同见解,由此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中的自己。从而明白父母当年的不易及父母婚姻结束同己无关,我们不必背负着父母婚姻的不幸,自责自卑的向前走。卸下这个重负,方可重拾对生活的憧憬。

《我家那闺女》:父母离异予人敏感自卑,亦予人走出创伤的勇气

3.通过记录成功小事,建立自信,相信自己值得所有美好。

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不能决定我们的现在与未来。当感到敏感自卑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不再是弱小无助的孩子,我们长大了,有能力自尊自爱地生活。写成功日记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

在写成功日记之前,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有没有现在自己拥有的,是童年时自己无法做成的事情?

譬如,我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我有一些存款;我有真心相待的朋友;我能感受到自己是无法代替的;我能感受到内心的力量。

通过上述思考,我们会发现自己比儿时成长了许多,也拥有了年少的自己没有的资源与力量。接下来我们将记录每日具体的,有成就感的5件事,这5件事未必是某项大事,并且数量上可多于5件事,但绝不能少于5件。

比如,我曾经某天的成功日记:

  • 学习网上的停车视频,我第1次停车时车不歪了。
  • 我提前了一天完成工作任务。
  • 在家里的空闲时间我写完了一篇文章。
  • 自己涂的指甲得到多人赞扬。
  • 与地铁外卖早餐的人打招呼,克服与陌生人说话的恐惧。
  • 帮助弟弟找到目标。


一旦开始记录,我们会发现,一天中有很多事情是“成功”的。成功日记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们发现自己可以成功地完成许多事情,自己活着的每一天是多么有成就感的啊。

这是逐步建立自信的过程,你会慢慢喜欢上自己,变得自尊自爱,相信自己值得过上最好的生活。

《我家那闺女》:父母离异予人敏感自卑,亦予人走出创伤的勇气

近年来,原生家庭成为热议的话题,因此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自己是怎样受到原生家庭影响的,也逐渐正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创伤认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它使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更好地治愈自己,重拾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结语: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不喜欢这个说法。人活在世,怎么可以轻易地为自己贴标签?只是因为过往的经历便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一旦确信自己的不幸,人便会变得越来越颓废,在面对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怀疑自己。

情绪往往是感性的主观结果,所以任何人的原生家庭,都不会不带来负面影响。父母离婚只是原生家庭的一种,通过写童话故事,角色扮演,记录成功日记等自我调节方法,改善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创伤认知。

最后,无论怎样请记得:你值得拥有最美好的生活!


作者:牙子的牙啊

读书看剧云吸猫,一个努力做酷女孩的乐观废柴。欢迎你来和她玩耍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