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对此你怎么看?为什么?

偉大的時代


正常啊,有人类存在的地方,都有争议。更何况,王安石要干的事,可是要从那些既得利益者——当时的官绅阶层口中夺食的事情。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说那些人,尤其是掌了笔杆子的,能不跳脚骂他吗?

一、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北宋立国后,吸取唐及五代的教训,为防止地方割据,便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并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这就是冗员。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甚至对此某些罪犯的处理,都是编入军中,进一步导致了兵员的臃肿,这就是冗兵。

官员、军队的激增,宋朝高薪养廉的制度,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三冗问题至仁宗时已经成为朝廷的隐患,以致有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导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最终失败,但由此引发了宋朝的党争。

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这也是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为了推行他的新法,他首先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并且开始陆续选拔支持新法的人,并把他们安插到条例司中,从而使之成为议订及推行新法的总枢纽。接着就颂布新法,

新法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富国,主要方法是: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均田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神宗以来的国库空虚问题,但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既得罪了大地主阶层等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又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

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给人诟病的原因。

二是强兵,主要措施如下:

新兵法。针对“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倚,把军队固定在某一固定区,置将统领并就地训练。全国分置92将,每将统兵3000人。

另外,也有保马法及置军器监等,旨在增加战时的马匹以及武器与衣甲,从而改善军队装备。

三是其他。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大力设置“经义局”,修编《(诗)、(书)、(周礼)三经新义》,并且以此作为各地学校的必读教材和科举取士的标准,这样为推行新法作理论上以及组织上的准备。

三、新法的成效

1、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2、抑制了大地主阶层的兼并情况

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

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3、军事上改变了神宗初年的积弱形象

通过王安石变法,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四、对王安石变法否认的原因

1、王安石变法时,在指导思想上,偏重于对国家财富的增加和强兵方面。尽可能获得财源,从而出现了“新法害民”的事件。

据史载:免役法出,百姓都叫苦不迭,连担水、理发、茶贩之类的小买卖,不交免疫钱都不许经营,税务向商贩索要市利钱,税额比本钱还多,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争。

在推行保甲法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民间发生了不止三、两起自残事件,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1072年,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

2、新法的制订和落实有偏差

比如,当时的官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但下面执行的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等。

3、用人不当

因为王安石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而当时的“正直、品质良好”的士子都不支持他。为了新法的执行,王安石手下的骨干,多人品德上有问题的幸进之徒。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

甚至出现了为了权利,而内部争斗、倾轧的问题。就比如章惇,在王安石去职期间,就曾对他大肆攻击,抢班夺权。

4、保守派强烈反对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

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

连曾经支持“庆历新政”的屠龙者,如欧阳修、富弼、韩琦都站在了反对派的一方。由此可见,反对者的阵营多么强大。

五、我个人看法

最近热播剧《清平乐》一直很火,对宋仁宗的评价也一直趋于好评。但我个人看来,宋朝至神宗时,国库空虚,到了祖宗之法不得不变的程度,宋仁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皇帝,对朝臣过于优容,导致了三冗问题的爆发。

他不是没有看到强盛国力下的严竣点题,却抱着裱糊匠的思想,糊弄一时是一时,也因为他的不够坚持,庆历新政不到一年便失败了。

而王安石变法,从历史角度看来,是必须的,因为宋朝也到了必须变的时候。而他的变法是有利的,也为大宋输了一波血。

只是在新法的制定时过于急进,伤民而强国,为一些正派人士所不喜。天灾之下,有人还作了《流民图》献给神宗,从而导致变法的夭折。

而新法的实施过程中,因形势问题,任用了一批道德上有问题的小人,而这些小人,一方面成为保守派攻击新法的借口,一方面,也为朝廷的党派开创了不好的习惯。成为后世反对派攻击的借口。

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木子君的小屋


题主好!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显然有失公允,尽管变法以失败告终,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集团的一员,其勇于改革,积极探索富国强民的超前意识应予充分肯定。列宁称赞王安石变法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结合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国运,除了变法图强,似乎别无他路可走。王安石等人是被历史推上浪尖的弄潮儿,激起的浪花确实不小,至今仍为网上议论的焦点,可见其影响力还是深远的。

王安石画像

历史上的变法不是从王安石开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启用孔子弟子子夏门生李悝实行变法,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法典《法经》,是魏国经济力量壮大,成为诸侯强国。接下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很快横行起来,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封建集权制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国家,当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有两种结果:一是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所替代,二是内部改革,也就是变法,以图自强。

战国时期李悝(魏国人)

北宋是平稳过渡政权,到仁宗年间,"三冗"(指冗官,冗军,冗费)现象特别严重,官僚队伍膨胀,军队数量庞大(无战斗力),各种税务繁多,到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财政赤字竟达1570余万缗(用绳子串起来的钱,每串一千文)。巨大的军费开支,加上每年给西夏、辽、金的上贡,使政府疲惫不堪,难以承受,官员贪污腐败,象包拯”笑比黄河清”的廉官已是凤毛鳞角,各地农民和土兵起来反抗朝庭的事情屡屡发生,如王伦(原为禁军士卒丿起义、张海、郭邈山陕西起义等,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嘉佑元宝

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为有必要革新政治以摆脱社会危机。早在宋真宗朝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北宋改革运动的先驱王禹偁(Chen,古同称)就针对时弊,上蔬要求"改弦更张,因时立法"。虽未被采纳,但为范仲淹等人继承下来。范于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向仁宗上书《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实行改革的十个方面内容: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分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兑现皇帝给百姓的各种恩泽)、重命令(要取信于民)。史称"庆历新政"。因改革是从整顿吏治开始,裁减冗员,公田均摊,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反对,推行仅一年左右,范仲淹,富弼等人就被迫离开朝庭,变法也相继被取消。

商鞅画像

王安石是北宋为数不多的明白人,知道"穷则思变"的道理,他是从七品县令擢升到中央的,基层工作时就注意改革吏治,督修水利。青黄不接之际,将官仓里的存粮贷给农民,减少了高利贷的盘剥,又使官仓存粮"新陈相易",这也是富豪仇视他的原因之一。

宋神宗赵顼

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春,王安石上万言书,系统提出变法思想,“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他说,理财以农事为急,要发展农业,减轻农民疾苦,就要抑兼并,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他把国家财政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以发展社会生产作为富国强民的前提条件,告诫统治者要"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的历史教训。他的万言书当时虽未被英宗采纳,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王安石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特别在财政上,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的局面《宋史.卷三》。但是变法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其原因有三:一是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激烈的反对和攻击,推行新法举步维艰,这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文中可以看到。二是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如青苗法、募役法出现与民争利的现象。三是变法派内部意见分歧大,如他和吕惠卿的矛盾,吕又和曾布的矛盾等,从而削弱了新法执行的力量。四是"元祐更化",哲宗尚小,国事由高太后裁定,启用保守派,新法一度停止。五是两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六是徽宗亲政后,启用假变法派蔡京为相,以变法为名,打击排挤异已,让变法内容彻底变味,北宋精英殆尽,开始走上灭亡之路。

吕惠卿画像

王安石变法有其历史局限性,总的來说,是国家盘剥官僚地主,反过来这些人又开始盘剥农民,如此恶性循环,农民成了受害者,新法既得不到官僚地主的拥护,更失去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变法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一厢情愿地曲折进行,当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离去,变法也就胎死腹中了。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不便当刪


雨送黄昏669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政治危机为目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大变革,从某种程度改变了北宋的贫困,充实了国家的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非法渔利的行为进行了打击和限止。变法初期还是取得了初步成功和积极的影响,在这之后由于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受到当时和后世的否定态度这也是事实。历史是以成败论英雄,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受到后人的反对和否定,这也再正常不过。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并没有触及到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予盾。那么这种变法只是应对政治危及,而不是从发展农业生产,壮大经济实力的角度出发,导致社会混乱,人心涣散,经济潇条,这也是人们予以否定态度的原因之一。

王安石变法是夺取商人、地主、农民之利益归国家财政,把整个社会作为敛财的对象。损害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完全丧失。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是依靠发展生产而来,而是来源于各方面的豪取巧夺。

王安石变法的操之过急,急功近利,带来了一系列的辣手问题。执法过程的不良运作,造成百姓利益不同程度的损害。对那些地主阶级利益过大的触动,遭到了社会更多的强烈反对。十几项改革同时的全面铺开,是当时社会各阶级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难以承受,变法陷入欲速而不达的困境。

一系列变法的实施,很多方面不是抚平百姓,而是扰乱民众。青苗税的上涨,官商代替私商,执行的地方官从中私利,甚至街头巷尾的小商贩也要交税,等等这些,完全违背了变法的初衷。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支持者大多品质不行,被视为小人,这也是失败的其中之一。这些人在执法的时候只注重法治,并没有德化的一面,因此带来了民间的怨恨。

变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在后来也没有做到核心一致,宋神宗对待王安石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变法停泄不前,王安石被逼迫辞职。还有令王安石意想不到的是变法派的内部也出现了反对派,不以改革大局为重,只是考虑自已的利益,结果闹得四分五裂。

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并不是与王安石的权力之争,而是争论怎样实施改革。保守派人才济济,势为庞大。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王安石变法失败,新法全部废除。

王安石变法的功绩我们也不可否认,变法的强兵措施,提高了军队士兵素质,加强了军队战斗力。裁兵法建立全国性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对外扭转西北边防长期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王安石变法,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社会经济也曾有过迅猛的发展,也呈现过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王安石变法在后世的争论很大,反对和否定态度的更多。历史就是这样,成功者尽说他的丰功伟绩,失败者尽责他的过错之处。其实评说历史人物,我认为尽量总结他们优秀的一面,从中吸取正能量。他们的负面情绪,也应该清楚看到,以提醒世人引以为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