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没房,没彩礼,婚姻没保障;男方:我们的婚姻怎样来保障?

彩礼之风,古已有之。《礼记·昏礼》上载有的“婚姻六礼”就是关于“彩礼”习俗的渊源。之后,“彩礼”便渐渐成为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至于“彩礼”的轻重,时代不同,标准也不同;同一时代,地区之间也有差异;经济条件也起一定的作用。但总体来说,从古到今,男方要想娶媳妇,“彩礼”必不可少。

我也一直认为,这是男方家应当应分的。远的不说,就从我母亲那辈(母亲现年八十高龄)及其上辈说起吧。先说我奶奶和我姥姥。

我奶奶和姥姥都是小脚儿,都是十七八岁就出嫁。自进了婆家门儿的第二天起,就成了晚上陪男人睡觉,白天侍候一大家子的“女佣”。

大清早第一个起床,做一大家子的饭,听着公婆起床了,赶快去给公婆端尿盆,打洗脸水。吃完饭,收拾完,开始洗衣(包括公婆的),然后纺线、织布、奶孩子、怀孩子、生孩子,农忙时,还得下地干活。

一年除了“三节”,几乎不怎么回娘家。即使回娘家,也就拿着可怜见儿的一点儿礼物。娘家父母病了,看上几眼;死时,哭上几回。

因此,我奶奶、姥姥们要多少彩礼,都少!自家养到十七大八的闺女,自结婚起,就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吃在后头,干在前头。

女方:没房,没彩礼,婚姻没保障;男方:我们的婚姻怎样来保障?

到了我母亲们这一辈儿,好点儿了,不用那么低三下四地侍候公婆了,回娘家的次数也多了,但因着生活不富裕,有时,拿着点儿礼物,有时是空着手,娘家还得搭上一顿饭。

母亲们的父母病了,看得次数多,礼物也好些,但侍候的重担还是落在舅舅们身上。即使没有舅舅,母亲们也不会将自己的父母接到自家来养老,只能是勤跑,病重时住在娘家侍候。

所以,我母亲们要彩礼,要多少,也不为过。可是,可也是,我母亲说,她结婚时,彩礼是十块钱加十几尺布票。父亲准备的婚被是借的人家的被面儿,只有棉花是我奶奶家预备的。

于是,婚后第二天,母亲就将被子里的棉花掏出来,纺线,织布,染色。可布弄好了,又没有棉花,只好等秋后,分了棉花,才将两床婚被做成了。好在当时姥姥家陪了两床被。

再说我。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结的婚。媒人介绍的,相看相看后,就自己处,处得对眼儿了,就订亲,给了二百块钱。结婚时,给了一千元,无房。过到现在,几乎什么都是自己添置的。

婚后,尽量平等对待双方老人。去婆家,帮忙收拾屋子,做饭,陪聊;到娘家,老公也下厨房,也陪聊。母亲有时来我家住住,但生活不能自理后,来我家养老送终的可能性不大。

父母亲深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点,听我老公的口气,也不会同意让我父母来我家度过人生的最后时期。而对于公婆,老公的意思很明显,当他们生活不能自理时,理所当然地住到我家里。

因此,我虽然没有像我奶奶姥姥们,自嫁了人,就成了“佣”,也没像我母亲那样,自嫁人后,婆家才是“亲人”,娘家成了真正的“客人”,但还是觉得自己在对娘家的付出上,没有对婆家付出的大。所以感觉,婆家给了那么点儿彩礼,也是应当应分的。

女方:没房,没彩礼,婚姻没保障;男方:我们的婚姻怎样来保障?

下面再来说说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有的工作在外地,甭管婆家是全款,还是首付给买的房,也甭管是彩礼给了多少,媳妇自进家门后,就是“客”,一年回家也就几次,来了好招待,走时还得带。

除非公婆有能力在儿子所在的城市买个房,否则,想老了住到儿子家养老,可行性的概率不大。而如果儿子和岳父岳母家离得较近,而离婆家山长水远,儿子就等于替丈母娘家养的。

不多举例了,总之就是,现在的年轻女孩,虽说进了婆家门后,家人、外人嘴上说的是,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但是,真正孝敬公婆的,公婆老了后,尽心尽力侍候的,都快成凤毛麟角了。

而生活中,男女双方也大多平等了,而且很多家庭还是女方说了算了,孝敬女方父母的劲儿远比孝敬男方父母的劲儿大,那么,还要求男方给女方彩礼,是为哪般?

很多女性朋友一定会说,有了房子、彩礼,甚至车,婚姻就感觉有保障。不无道理,因为男人比着女人,出轨的概率要大,所以,如果不在婚前要些东西的话,等男的一出轨,再一离婚,女人的大好青春就被白白浪费好几年,甚至十几年。

可是,生活中,我们是见过不少出轨的男人,但是,我们也见过,或听说过一些女人出轨的事。女人可以用房子、彩礼、车子来为婚姻作保障,那么,男人的婚姻拿什么来保障?

女方:没房,没彩礼,婚姻没保障;男方:我们的婚姻怎样来保障?

前些日子,亲戚的儿子离了婚。亲戚两口子身体不好,日子过得巴结。儿子虽然有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月薪三千多,但人木讷,所以,到了二十九岁时,才有个离过婚的且大他三岁的女人愿意一起过。

于是,亲戚东挪西借凑足了十万彩礼(亲戚村里彩礼一般是六万,多的是八万),可过了一年多一点儿(无子女),女方提出离婚,走了法律程序,最后女方退回来三万。亲戚说起这档事儿,真是欲哭无泪。

还有我娘家的隔壁,儿子也离了婚,有个五岁的女儿,媳妇先出轨,后离婚,女儿归男方。婚前给过六万彩礼,一起生活六年了,没有要回来的理由;让媳妇出抚养费,就两个字:没有。非要不可的话,等找着工作,再看着给。

于是,隔壁的儿子不同意离婚,可拖了几个月,还是同意了,抚养费爱出不出!因为他父母知道,一是拖下去也没有啥结果,二是希望儿子能再婚,早一天是一天。

上面的例子,在我们村根本不是特例,我妈说起来,有一串儿,说完还不忘加上一句:现在的女的呀,都聪明了,也心狠了,离婚时,能不要孩子,就不要孩子,以便再找个好点儿的人家,可你说这么一闹,不是把男的家坑了么?

女方:没房,没彩礼,婚姻没保障;男方:我们的婚姻怎样来保障?

为了不被坑,我们村现在多数的媳妇都称得起“少奶奶”。自打进了婆家门儿,婆家一家老小就都像供祖宗似的供着。自己不是去县城玩儿,就是在家玩儿手机,要是能去村子附近或县城打工,我的天,一家人就得当“王母娘娘”来敬着。

饭,不做;孩子,不看。婆婆做好了饭,吃完,嘴一抹,走你!孩子的一应费用,公婆出;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公婆接;家里的几亩地,公婆经营。

可就是这样,指不定哪天,媳妇跟人跑了。跑了就跑了,公婆一家就等啊等啊等啊等,等回来后(一般都会回来),日子接着过。也有男的吵吵着要离婚的,但架不住父母就差一跪的央求:走了穿红的,要是来不了挂绿的呢?

穿红的走了,即使再来个挂绿的,彩礼照出,房子还得重新装修,家里的一应家具用品还得买新的,女方一般说,谁用前任用过得东西呀。想想,那得多少钱?要是家里不差钱儿,还成,可农村的普通家庭,面对儿子盖房或买楼房、彩礼的一系列事项,不差钱儿的有多少?

因此,每当回娘家,母亲向我说起村里的这些个事儿,我就在心底里问自己:女方在用房子、车子和彩礼为自己的婚姻作保障时,男方用什么来为自己保障?

以上所写,是有感而发,请大家别喷我,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在理,可以相互讨论,我会逐一回复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