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須學習的四條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居家進行網絡直播學習,看似平靜的表面卻也隱藏著巨大的漣漪

。據網絡報道,3月31日,一名初中的13歲女孩跳樓自殺,一時引起了社會關於在線教育、家庭教育、教師教學管理等多方探討,尤其是一些人把這個問題的很大原因歸結在教師身上,小編是在認為有些不妥。

父母必須學習的四條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據瞭解,這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因為沒有父母的督促,不能按時的交作業,老師便將他踢出了“釘釘群”,並且在家長群中批評了他。事前老師是和這名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家長表示贊同,目的是給學生個警醒,讓他好好完成作業。但是卻沒有想到這對他的心理上造成了影響,從而跳樓自殺。

我們不可否認教師的做法有待商榷,但是作為家長,您是否反思過這也和自己的家庭教育有關呢?孩子居家學習,家長理應及時瞭解、關注學生學習情況、思想狀況、心理狀況,試問您是否做得到位呢?

父母必須學習的四條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國許多父母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教育專家曾說:中國的父母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父母,卻也是全世界最不會愛孩子的父母。一句話,點出了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問題。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流程,但是有好的經驗值得學習,下面,就給大家分享4條值得學習的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進行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20世紀通過實驗發現的。一般而言,這種效應主要是因為教師對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別期望著不同的行為,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從而維持了他們原有的行為模式。

實驗內容為: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的一至六年級挑選了18位學生,並對這些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然後,他列出了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


父母必須學習的四條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實際上,這份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便挑選出來的。但8個月後,羅森塔爾發現,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並且他們比之從前變得更加活潑開朗,更有自信,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而這就是積極的期望帶來的積極效應。

這個效應在學校中是普遍存在並使用的,比如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老師總會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理想,在後期的學習中,老師會隨時的對其進行鼓勵,鼓勵學生這個理想努力,結果學生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種子”,長大後真的成了理想的那個人。


父母必須學習的四條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作為父母,從小也應該瞭解孩子的理想,給孩子樹立一種期望,這種積極的期望會給孩子一種特別的力量,支撐他在困難面前堅持下去,不斷挑戰自我。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記得對孩子多進行一些積極的期望,多一些鼓勵,不要用過多的負面的詞彙去打擊孩子。


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意識


看過《人與自然》的父母都知道,在動物界尤其是在狐狸的世界裡,小狐狸都有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

小狐狸出生後,狐狸父母就會教它們如何獲取食物以及如何逃避危險。等到小狐狸學會後,狐狸父母就會狠心的把小狐狸趕走,讓它們獨立生活。


父母必須學習的四條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咱們中國的很多父母往往捨不得放手孩子,在有些本該孩子親自動手能夠做的事情上,存在大包大攬的現象,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更是當做“小皇帝”“小公主”來養,深怕吃一點苦,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這不眼下就有例子,受疫情的影響,許多高三、初三的孩子到校進行封閉式管理、學習,對他們提出了嚴峻挑戰,住校後一時難以適應,原因就是在家都是受父母寵著、慣著,缺少獨立生活的能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長必定伴隨著一定的傷痛和磨練,父母要學會放手。


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勇於面對挫折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壇領袖,同時她也是孩子心中的好母親,在教育方面很有一套。

父母必須學習的四條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 12 歲時,因病要做手術。醫生看到拉吉夫非常緊張和恐懼,他打算撒幾個善意的謊言,告訴拉吉夫手術並不痛苦,不需要害怕……

可是,甘地夫人阻止了醫生。她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不該再那樣欺騙孩子。

於是,她平靜地告訴孩子:“手術後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誰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的承受它。”

令人驚奇的是,手術後的拉吉夫並沒有哭,也沒有喊叫,他表現得非常勇敢。


父母必須學習的四條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孩子面對挫折與困難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不要總是第一時間想著幫孩子解決,殊不知,這正是鍛鍊孩子的機會,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坦坦蕩蕩,肯定要遇到一些困難,比如說文章開頭說的那位跳樓自殺的孩子,面對這麼一點挫折都經不起?心裡是不是太脆弱了!

所以,父母應該教會孩子面對挫折,學會心理調適,學會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教會孩子直面挫折與困苦,而不是逃避。


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競爭意識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沙丁魚,總是還沒到海岸就都死掉了。但有一條漁船卻很神奇,因為那條船在靠岸時依然有很多活著的沙丁魚。

原來,這個總是收穫活魚的漁人在船的魚槽裡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出於天性它會不斷地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會拼命遊動。

由於內部潛能被激發,這些沙丁魚都能活著上岸。

這就是“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


父母必須學習的四條家庭教育“黃金法則”

在生活中、學習中,也需要給自己制定一個競爭對象,這樣您的生活才會有動力

。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競爭尤為激烈,如果沒有競爭意識,勢必會被社會淘汰的。

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以有意無意地為他們創造一些競爭的空間,培養他們積極面對人生的心態和能力。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作為父母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助力孩子成長,而不是把孩子“扔”到學校就不管不教了,為了避免類似自殺這樣的悲劇發生,還需要咱們父母時刻關心、關注孩子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