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县:紫荆关“访贫记”

和暖的阳光照在紫荆关宽厚的城墙上,每一块青石板都神采奕奕,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40多公里外的紫荆岭上,紫荆关长城的一头攀上巍峨的山岗,另一头挽了拒马河,撑起一座天然的屏障,在蓝天与黄土间,裁剪出硬朗的线条。千沟万壑、好山好水,在这个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的山乡,我们因访贫而来,却见识到逐渐富足的生活和红火的日子。

站在长城上俯视紫荆关镇全貌。

与紫荆关长城相距两公里的教场村,是清朝训练兵丁的场所,故称教场。村里上了年纪的人有的还记着抗战时期这里行军打仗的旧事。环境封闭、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紫荆关的境况。村支书崔志保说,1990年前后,教场村多是石头房,糊纸的木窗,有玻璃窗的家庭就是“小康”。多数家庭不能顿顿吃白面,大米更是稀罕。他自己一个季节能换洗的衣服不过一两套。

《易县志》记载,1990年,紫荆关镇老百姓年人均收入是370元,2000年达到2558元。近3年的统计数字显示:该镇2017年人均收入3693元,2018年、2019年已在4000元上下。

“河山带砺”的紫荆关历经千年风雨,昔日的军事要塞,如今的田园美景。动荡的年代记下岁月的辛苦,勤劳的百姓扛出幸福的生活。芦金忠是紫荆关镇教场村村民,低保户。这天,刚刚帮邻居往地里拉了两车粪肥的他急匆匆赶回来,掀开棉门帘,把记者让进他家的新房。新房在老宅边上,是政府危房改造工程中新建的。屋内的摆设很整齐,被褥虽旧却干干净净。去年冬月初三,家里新装了采暖炉,整间屋子暖意融融。“这炉子我才出了七十块钱,政府给拿一千二。”芦金忠乐呵呵地说,过去,父母有病,还有个傻哥哥,日子过得紧巴。后来,父母和哥哥相继过世,只剩他。现在,政府帮扶,自己也种地、打零工,日子过得不错。

老宅的院子养着3只鸡,码放着两囤玉米。崔志保说:“俺们这儿的玉米面香甜,城里人爱吃,不愁卖。现在扶贫政策到位,贫困户有的种地,有的养羊,日子好过了。”崔志保介绍,2017年来,村里修了16000平方米的水泥路,装了400多盏路灯,基础设施逐年完善。该村太阳能发电补贴落实后,还将用于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人口帮扶。

河北易县:紫荆关“访贫记”

村支书崔志保在低保户芦金忠的新房里唠家常,了解他的生活状况。

汤文民是紫荆关镇恩村人,在家排行老九,是易县鑫凯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的当家人。2001年,开面包车跑运输的他遇上了几个承德人,来考察紫荆关气候环境是否合适种香菇。自此,他便种上香菇,并成了当地香菇种植产业的带头人。紫荆关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为食用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汤文民的香菇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香菇企业越做越大,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并成功带动周边2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原先在企业打工的有不少贫困户,现在大部分都脱贫了。”汤文民说。

“日子总会一天比一天好。”紫荆关镇镇长张建军说,该镇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84户,现在没脱贫的还剩85户。近年来,除了硬化、亮化村内道路,完善文化广场、图书室、活动室等设施,还实现了全镇大病医疗全覆盖,医疗、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此外,全镇在12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就业。

恩村村边,成片的玫瑰花枝挺立在青山下的村落边,似乎静待花季的繁茂与绚烂。据介绍,这是村民与狼牙山一家企业合作的花卉种植项目。除了香菇产业,紫荆关镇立足于易县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发展战略,打造241省道紫荆关段风景大道,鼓励沿线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将靠天收的玉米改为油菜、油葵,并与企业签订协议种植各类花卉。在东清源、恩村、杨家沟等8个村,以“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沿线发展乡村旅游。

十几年前,长城脚下的紫荆关镇里,老百姓盖房子、垒猪圈扒了城墙砖就是现成的建筑材料。如今,日子好了,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因为迎来送往各地登长城的“驴友”已经成了他们的日常。

百姓爱家乡,也更爱这片古老的城墙。镇上,王争在自家院里开了一间旅社,标间定价不高,80元一天。“冬季是淡季,客人不多,1个月也就2000元左右收入。春、夏、秋三季要好一些,赶上‘五一’‘十一’,一天能收入好几百。”

春暖花开,当紫荆关长城将蓝天和山峦融进一幅画卷,遍野开满五彩的花,这般让人神往的好去处,又怎愁今后富裕的生活?

▎来源:学习强国河北学习平台刘芳

▎编辑:宋佳

▎校对:翟苗苗

▎责任编辑:惠伟玲

▎监制:刘称心 刘新杰

▎总监制:吴小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