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南山:我對中國的未來很樂觀!

我從來不懷疑中國作為一個整體會逐漸強大,而且誰也擋不住,即使是美國也一樣,那些說貿易戰中國會完的,時間會證明他們的錯誤。中國現在從上到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家秩序穩定,有全球第二大,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的龐大本土市場,研發投入世界第二且逐漸提高。美國人是擋不住我們的。


我也從來不懷疑中國掙錢的機會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高,中國巨大的規模優勢在這裡,資金規模,市場規模即使對大多數發達國家也是碾壓級別的,拿下的中高端產業越多,那麼中高端的就業機會也就越多。

最為典型的就是互聯網產業中國發展起來了,如今程序員們成為了高薪群體,互聯網產業連帶著把順豐,美團,餓了麼之類的快遞和物流行業也發展起來了。送外賣成為藍領崗位中相對高薪的崗位,以至於會有開玩笑說“程序員的最終歸宿就是送外賣”。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這幾年OPPO和VIVO的全球擴張,導致這兩家也成為了全球範圍內的高薪企業,其工程師的薪資水平高於日本的松下索尼。
同樣的例子還有中國商飛,這家公司一向以低薪資著稱,畢竟長時間沒有客機的銷售收入,但即使這樣其在2018年校招也大幅度的調高了應屆生的薪資,年薪為本科15-17萬,碩士17-19萬,博士19-22萬,雖然依然不高,不要說和互聯網比,即使在製造業中,也還是比不上很多好單位,但是相比於自身,已經是比較大的提升了。
我也不懷疑中國的法制建設,國民素質,自然環境都會逐漸改善,
例如大規模城市化,鄉村人口進入城市,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農村會逐漸恢復到漂亮的田園景色。


法制進步,國民素質提升,這些是全球所有先進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必然結果。9月15日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髮表一個演講,就是關於故宮的垃圾處理,他就提到故宮之所以變乾淨,當然是因為加強了管理,增加了垃圾桶數量,還有就是亂扔垃圾的遊客在變少。
也就是說,隨著中國的發展,各方面都會向著發達國家水平靠攏,這是一個大概率的,甚至是100%會發生的事件。
所謂唱衰中國,其實就是相信這個地球上存在只有發達國家能攻克,中國集中力量和投入資源也搞不定的黑科技,而實際上,不管是C919大型客機,還是民航發動機,還是長江存儲的存儲器,還是中芯國際的7nm工藝,華為的操作系統,核動力航母,中國搞出來只是時間問題,不會存在例外。
那麼擔憂的是什麼呢?
中國能不能走出和韓國,香港,日本,新加坡不一樣的路。
這些地方雖然發達,但是相對於歐美,總體上並不讓中國人覺得多麼羨慕,尤其是香港和韓國,實際上他們自己的民眾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2018年745萬人口的香港,竟然有差不多30萬人持有的是加拿大護照,我們熟知的很多的香港明星都是加拿大國籍。

2018年5164萬人口的韓國, 對應在美國的韓國裔人口數量高達270萬人。
2018年美國總共收到10.436萬份職業移民申請,韓國有4796人申請,僅次於印度的5.6537萬人和中國的1.1925萬人,排在全球第三位,比美國的鄰國墨西哥和加拿大還多。
作為發達國家和地區,這是讓人吃驚的。
其背後的根源,就是因為資源的不足(工作機會,土地,教育),造成了超高強度的社會競爭,以及導致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造成資本收入和勞動收入的失衡。
而事實上,這三大資源的背後,都是人為因素佔主導。
韓國和香港是兩個極端,三項(工作機會,土地,教育)全部失衡.
以高薪工作機會為例子,香港的高薪工作高度集中在金融業和房地產;
而韓國的高薪工作機會高度集中在幾個大的財閥集團裡面,一個普通韓國人,經過一生的努力,最大的成功就是進入三星,現代,LG,樂天等少數幾個大型企業集團獲取高薪工作。非常顯然,對韓國人和香港人來說,這條路太狹窄了。
香港更糟糕一點,土地制度變態。
新加坡顯然在土地制度上勝出一籌,但是其分級教育制度極為殘酷,等於在學生進入社會前就已經分成了不同的等級,提前規劃了人生,現在新加坡也在開始改變。

日本相對而言總體上是做的最好的,工作機會方面,先進製造業企業眾多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同時住房方面主要位於市區的塔樓和主要位於郊區的一戶建提供了諸多選擇。
教育方面,日本和其他東亞國家愛讀書的文化傳統一樣,註定了不會輕鬆,不過最近日本通過把消費稅提高到10%,來實現從今年10月開始,日本3-5歲幼兒教育免費,在不斷試圖減輕教育負擔。
中國大陸相對於以上地區,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工作機會,由於中國市場和資本的天然虹吸效應,以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上貿易戰帶來的需發展核心技術刺激,中國中高端產業和機會將會在競爭中勝出。中國在事實上搶奪原本屬於日本韓國的大量產業,以日韓的體量,只要被技術上被中國突破並被拉齊到同一水平,其同類型產業就會完蛋。
中高端工作機會越多,意味著向上的通路就越寬。
我們其他兩項做的並不太好。
除了沒有大量建造像香港一樣的棺材房和微型房,
就買房難度而言,經過2014年以來的這一波暴漲, 內地一些一二線城市的買房難度已經在向香港看齊了。香港2019年7月全市平均房價是10.55萬人民幣一平(建築面積),我們看到的香港均價十三四萬人民幣一平是按照實用面積計算。

香港人的收入中位數2018年中旬是1.75萬港幣,大約1.59萬人民幣左右,房價除以月工資大約是6.6左右。
深圳2018年房價大約是5.3萬元一平,是香港的一半,而深圳的中位數收入沒有公佈,但是香港的一半是7545元,我認為深圳的中位數收入應該還到不了這個值。
因為深圳市2018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10304元,每個月9192元,而
根據城鎮私營單位抽樣調查,深圳市2018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3635元,每個月5302元。
以上都是平均工資,中位數工資還會更低,因此深圳的買房難度其實已經和香港差不多了。
再例如廈門2018年全市均價四萬五左右,這差不多是香港房價的42%還多了,而廈門市民的中位數收入顯然達不到香港人的42%,也就是6678元,理論上不考慮物價的話,廈門人的買房難度是超過香港的。
因為2018年廈門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85166元,月平均工資為7097元,全體市民的中位數收入顯然會低於這個不少。
以我們印象中買房比較容易,幸福感指數不錯的成都為例,,2018年成都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77505元(月平均工資6459),注意是非私營單位的平均數,按照全部類型企業算,中位數應該在5000元人民幣以下,我們就往高了按照5000元計算好了,而成都房價是2018年5月是1.31萬元,比值是2.62,這個就比香港的6.6低不少,大約是香港的40%。

當然了成都實在太大,面積1.46萬平方公里,如果去掉邊遠的郊縣例如新都之類,這個比值會上升到3左右,接近香港的一半了。
因此總體來說,買房難度至少要低於香港一半以上,會讓人的幸福感增加,我認為這也是內地大城市應該追求的發展目標,即爭取收入追上香港人和他們持平的時候,房價低於香港人至少一半......
不然發展了半天,過的生活和河對岸的香港一樣,千尺豪宅是夢想,一大堆人想著如何移民加拿大,如何示範社會主義優越性?
至於教育,全國上下都在批評教育部,但是人家不為所動,快樂教育搞的很歡快,學校就只提供最基本的教學,其他就靠學生拼父母了。就目前而言,還看不到改變的跡象,還在往快樂教育的路上狂奔,其結果就是家長越來越累,支出越來越高。
土地,教育,工作機會,這三大資源其實都是可以人為改變的,是可以通過各種方法擴大供給的。
中國顯然最大的機遇在於產業發展和工作機會,而土地和教育,確切的說房價和教育支出,能不能走出和東亞發達地區不一樣的路,
還是最終雖然發達了,但是依然是地獄競爭模式,拼命壓縮自身消費,生活的空間狹小,最終一生獲得的最大成就,就是省吃儉用供完了一套面積不大的房子,再讓孩子重複自己的路,真的毫無意義,這樣的未來一點也不吸引人。

我的公眾號【南山之路】專注於對銀行、家電、食品飲料、白酒、地產、保險等行業的龍頭公司,以及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進行解析,並及時分享相關股票的投資機會。

我的文章同步更新至雪球、今日頭條,ID都是【南山之路】。目前我雪球粉絲 3.5 萬,今日頭條粉絲 1.9萬,我的公眾號自成立以來,僅僅 1 年已獲得超 6 萬粉絲認可,非常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