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

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

一、樂觀或悲觀的解釋風格在孩子8歲時已經形成

記得有一次陪女兒去滑冰,看到很多初學溜冰的孩子,踉踉蹌蹌地在冰面上滑行。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一不小心摔了個人仰馬翻,旁邊路過的一個小姐姐趕快把他拉起來,小男孩咧嘴笑著,說一聲:“謝謝姐姐”,就繼續滑了起來。

沒過兩分鐘,一個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在滑過外圈時也摔了個人仰馬翻,附近幾個觀眾發出善意的笑聲,有一個人走過去把她扶起來,沒想到小女孩卻甩脫他的手,氣鼓鼓地跑回到爸爸身邊。爸爸很詫異,問她:“怎麼不給叔叔說聲謝謝呢?”“他明明是在嘲笑我笨,我才不說謝謝呢!”

面對同樣的情況,兩個孩子卻給出了不同的反應。很明顯地,小男孩是個樂觀的孩子,小女孩是個悲觀的孩子。

通常樂觀的人,會把自己遇到的失敗挫折事件外歸因,認為引發事件的原因是暫時的、偶然的,是由外部環境引起。

樂觀孩子的解釋風格是:我只是這次沒做好。(暫時性的)

相反悲觀的人,會把遇到的負面事件內歸因,認為引發事件的原因是永久的、普遍的,是由自己的人格特質決定的,因此,對於如何改變事態也會做出悲觀的預測,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悲觀孩子的解釋風格是:我是世界上最笨的人,別人都嘲笑我。(人格化、普遍性)

事實上,孩子8歲的時候,解釋風格就基本定型了。這個時候發展出來的悲觀或樂觀的態度是基礎性的。如果孩子總是持悲觀的態度,就很容易放棄對一些事情的努力,並形成一個牢固的思維習慣,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它會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通過調查發現,美國13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1/3有抑鬱的症狀,等到他們高中畢業時,幾乎有15%的人經歷過一次抑鬱症狀。在中國,大約有1億多抑鬱症患者,而抑鬱症患者群體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抑鬱症是15-34歲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

二、孩子悲觀的解釋風格從何而來?

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縱向跟蹤調研發現,孩子的悲觀並非與生俱來,也並非與生活環境有直接的聯繫,比如許多生活在較差環境裡的人,依然能夠保持樂觀。

研究發現,兒童時期悲觀解釋風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

(一)母親對因果的解釋風格

塞利格曼教授給100個兒童以及他們的父母做了解釋風格的測試,結果發現,母親的樂觀程度跟孩子的極為相似,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

記得有一次在小區裡,聽到一位媽媽對五歲左右的孩子說:“我們站在這兒吃完再走吧,不然嗆到氣管裡了,就要動手術切開氣管了。”

我當時聽得一驚:這孩子要是一直被這麼“嚇大”,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嗎?

小孩子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會把母親對事物的解釋一字不落地聽進去,並且內化到自己的思維體系中。一旦情境再現,就會自動調出母親的解釋風格,並運用於自己的場景當中。

2.孩子受到的批評方式

如果孩子接受到父母或老師的批評方式是永久性、普遍性的否定時,他們就會形成悲觀性的解釋風格。

比如孩子沒有考好,父母就口不擇言:“你怎麼這麼笨,照這樣下去,考什麼大學,直接去揀破爛吧!”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注意措辭,給孩子貼標籤的做法,會加重孩子的悲觀情緒,孩子不僅會相信他是笨的,還會相信他的失敗是來自永久不可改變的原因,從而更加絕望,或者乾脆放棄努力。他的悲觀性的解釋風格就這樣形成了。

3.生活中的巨大變故

有些孩子在幼年時就經歷了生離死別和巨大變故,如果這些事件好轉了,他會比較樂觀,如果這個變故是永久的和普遍性的,那麼絕望的種子將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我曾經有一個同學,原本開朗樂觀,學習認真,後來父母離異,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上課無精打采,功課一落千丈,和同學也不怎麼來往,對什麼事情都悲觀消極,提不起精神。

除了離婚,父母之間經常性的吵架,對孩子也是大災難。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不快樂,這種感受會增加孩子的抑鬱情緒,也會引起孩子在學校裡的問題的增加,他對問題的解釋也會更趨於悲觀,惡性循環就此開始。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基因,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身的悲觀,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具有掌控感的經歷,也可以直接教導孩子習得樂觀的技巧。

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

三、培養習得性樂觀思維,讓孩子遠離悲觀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樂觀,遠離悲觀。但是,正如孩子成長的其他方面一樣,樂觀並非自然而然地長在孩子身上,父母只有重視孩子的樂觀培養,並在實際行動上有所付出的時候,孩子才能學習到樂觀。所以,如何教出樂觀的孩子,需要重新被我們學習。

孩子的樂觀,最主要的來源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想教孩子樂觀的認知技能,父母必須要將這些技能融入自己的思維方式之中。

塞利格曼教授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提供了一個“樂觀的四項基本技能”,我把它總結為樂觀四步法:

第一步,“捕捉思維”,即在你感受最難過的時候,嘗試指出閃過腦海裡的那些想法,這些想法雖然不太能被感知到,但會嚴重影響你的情緒和行為。

第二步,

對這些自動思維進行“評估”,就是說,要明白對自己所說的話未必是正確的。

第三步,在壞事件發生時找出“更正確的解釋”,來挑戰自己的自動思維。

第四步,化解災難性的思維。

舉一個例子:

軒軒和一個女同學,在學校合唱團的一次大型正式演出中,承擔領唱任務。按事先約定,負責指揮的老師會給一個手勢,然後軒軒和那個女生一起走到第一排的前面位置來領唱。但是,演出過程中,老師忘記做手勢了,軒軒和那位女生一直站在原位領唱。不過,合唱節目總體還比較精彩。

演出結束後,軒軒覺得很遺憾,有些失落,但是運用樂觀四步法,他很快轉變了心態:

第一步:這件事讓我有些沮喪,我覺得自己應變能力不足,以後還有機會領唱嗎?

第二步:也不完全怪我應變不足,畢竟不是我一個人的活動,需要配合才行。

第三步:我有唱歌的優勢,但是舞臺經驗不足,以後要多積累這方面的經驗。

第四步:雖然大家看不到我,但是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我唱的很不錯。我要利用唱歌好的優勢,以後多多練習唱歌。

每當我們或者孩子遇到困難時,就可以嘗試運用“樂觀四步法”去思考問題,一開始孩子可能需要寫下來思考,熟練了就會成為一種思維模式,就等於掌握了一個一生可以利用的“思想武器”,無論將來遇到什麼情況,都能較快的走出不開心的情緒狀態,調整心情,去迎接更大的挑戰。

拜倫說過,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生不老。

達爾文也說過,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著你從危險峽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著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樂觀的孩子才會有希望,幸福是可以學習的,生命有涯,讓我們樂觀前行!

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