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物流從業者:二季度可能七成出口靠醫療物資拉動

物流通常被視為全球供應鏈的血管

相比抽象的數據

物流從業者們對於經濟的變化有更直觀的感受

截至4月27日,海外新冠肺炎累計確診已接近3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超過20萬人。疫情吃緊,對國內醫療物資的需求火速上升。每一天,都有大批量的貨物堵在全國各大城市的海關關口,等待流通。

“人們對物流行業的關注度從沒像現在這麼高過。現在經濟不穩定,很多外行想轉型做醫療器械,賺這波熱錢。但法規又不斷在收緊,運力也嚴重不足。現在我講一個報關問題,大家都會坐下來認真聽。”深圳泰德勝物流副總經理何緬芝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法規的收緊是肉眼可見的。為了保障出口防疫產品的質量,繼3月31日商務部發布“五號令”、4月3日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出口質量監管工作專題電視電話會議、4月5日市場監管總局發佈《防疫用品領域認證活動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4月10日中國海關總署發佈“53號令”後,4月25日,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又聯合發佈了“12號令”。

“12號令”宣佈,為進一步加強防疫物資出口質量監管,規範醫療物資出口秩序。自4月26日起,出口的非醫用口罩應當符合中國質量標準或國外質量標準,進口方接受所購產品質量標準且不用於醫用用途。

國際物流從業者:二季度可能七成出口靠醫療物資拉動

4月2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加強醫療防控物資出口質量監管工作情況在北京舉行發佈會。從海關統計的數據來看,3月1日到4月25日,全國共驗放出口主要防疫物資價值550億元人民幣,包括口罩211億隻,防護服1.09億件,護目鏡3294萬副,病人監護儀11萬臺,紅外測溫儀929萬件,外科手套7.63億雙。

一系列法令的出臺,意味著違規醫療器械的生產、發證、出關三個環節均被徹底封死。為保證沒有漏網之魚,對於醫療物資的驗放,海關幾乎做到了24小時輪班,100%查驗。

檢查力度空前之高,根據新華網4月16日電,自4月1日以來,深圳海關所屬皇崗、文錦渡、大鵬、深圳灣等海關查獲的偽瞞報醫療物資出口案件中,涉及口罩數量已超過千萬只。

“有一次,深圳海關在60立方米的貨中摸出來了6小盒違規口罩,你想想這是什麼概念。”何緬芝說。

但在醫療物資出口的紅火景象背後,是遭受疫情重創的全球經濟,除了醫療物資之外,其餘貨物的出口量幾乎都在全面下降。

物流通常被視為全球供應鏈的血管,因此相比抽象的數據,物流從業者們對於經濟的變化能有更直觀的感受。

“這點醫療物資的出口量,遠遠抵消不了疫情對各行各業整體貿易量的衝擊。”何緬芝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以下是何緬芝自述:

為什麼清關速度變慢?

國際跟國內物流最大的不同,就是報關和清關問題。國內物流只要安排運輸,但國際物流必須要對法規、政策、市場準入標準都非常瞭解。醫療器械因為涉及生命安全,各國准入門檻幾乎都是最高。

現在太多公司轉行做醫療物資,搞出形形色色的產品包裝,很難區分哪個合格,哪個不合格。海關平常每天過那麼多貨,對醫療器械瞭解也有限,也得臨時學習。

以前海關都抽樣檢查,但這幾天我們在海關看到的是,海關24小時輪崗,查驗率非常高。如果按醫用物資報關,100%轉人工審核。一個工作人員今天查了A公司的貨,如果晚上交班還沒查完,不會交給他人,而是會等到第二天早班再繼續查。

這樣每一批貨的滯留時間會變長,所以每一批物資可能都要預留3到7天的查驗時間。

防疫物資不能出任何紕漏。現在中國出口的醫療物資合不合格,很大的壓力都在海關這裡,他們怕出錯,也不允許出錯。至於那種沒品牌,沒型號,規格也不一致的“三無”產品,直接進入海關緝私科,甚至扣貨。

國際物流從業者:二季度可能七成出口靠醫療物資拉動

4月16日,天津新港海關查獲涉嫌偽瞞報醫用手套30萬隻。

海關壓力大,物流也一樣。資料不全或者格式不對,海關通不過,就都要推倒重來,浪費時間和金錢。所以現在做物流出口,最重要是合規。

以前客戶來詢價,我可能根據大概的重量和數量,很快就能估價。但現在會首先要求客戶把相關證件發給我們,包裝盒六面拍照給我們,先看合不合規。

為什麼要拍包裝盒的六面呢?我們遇到過有的廠家只拍1-2面合格的給我們看,希望我們先把貨接下來。到了海關開箱查驗時,才發現另外四面是不合規包裝,又被打回來。所以我們全員都必須很熟悉醫療器械法規,才能應付這些突發情況。

要跨界參與這個行業,首先要學習法規和相關知識。現在好多人都是什麼都不懂又想掙錢的狀態。但醫療行業關乎人體生命安全,需要有敬畏之心。如果就想賺一波快錢,就很可能出問題。

為什麼運費會上漲?

最近很多人抱怨,說運費翻三四倍,我們肯定都很掙錢。但實際情況是運力不足,真正裝上去的貨並不多。

國際物流從業者:二季度可能七成出口靠醫療物資拉動

3月9-15日一週航班數據整理。 圖/受訪者供圖

這是三月中旬,全國飛往26個國家的航班一週安排表。可以看到,空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個是空運的機腹艙,即平常客運機底下那一部分是裝貨的。一週運力1291架次,其中中方850架次,外方441架次。國內疫情開始,首先外方飛機都不來了,441架次的客運機腹艙首先沒了;然後海外疫情暴發,中國飛國外每週也只保留一個航班,所以等於客運的機腹艙整體沒了。就只能依賴全貨運機。

但其實我們國家之前一直都沒有太重視貨運機的運力,你可以看到貨運機一共870架次,中方有317架次,外方佔了553架次。大部分依靠外方。外方不飛,553個架次都沒了。所有空運需求都只能壓在中方剩下的317架次上。

航班只剩這麼些,運力不足。導致價格翻了三四倍以上。平常去歐洲的運費大約20元人民幣一公斤,最低的時候可能十幾元,現在基本漲到一百元一公斤。醫療物資這種高附加值產品還好,低附加值產品就完全不划算。但廠家和貿易商為了不違約,也只能硬著頭皮飛。

對這個情況,3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有專門提到,要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努力穩定供應鏈。鼓勵發展全貨機運輸,推進以貨運為主的機場建設。

所以現在飛機運力問題也在慢慢緩解。四月下旬比三月已經感覺好了很多。之前等十天都飛不出去,現在三天就飛出去了。前不久南航也發文,要增加六班到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客改貨”航班,95%的運力都是用來裝防疫物資。

還有海運。

醫療物資需求緊急,基本都集中到空運。非緊急物資走海運居多,但價格也受影響。很多國家,比如美國還增加了港口擁擠費、GRI綜合附加費等費用。按集裝箱來算,一個20呎集裝箱大概上浮300到600美金。不過跟空運比,漲幅已經算是很少了。

這些費用增加的邏輯是,因為疫情,海外各個港口都開始實施限時禁令,很多工人不能回碼頭操作卸櫃。但每天依然這麼多船靠港,導致碼頭整體很擁擠,還要限時,效率比平常慢了一倍。於是成本就上去了。

國際物流從業者:二季度可能七成出口靠醫療物資拉動

2020年3月22日,廣東省深圳市鹽田港復工復產,自動化裝卸集裝箱。現每日都有到港貨船,進出口業務繁忙。

但我們這邊不受影響。國家支持力度挺大的,鹽田港等港口還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比如進口疫情防控救援物資優先處理,免除一定時期在港集裝箱庫場使用費等。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我們團隊50多人之前主要做會展物流,但因為疫情,會展需求斷崖式下跌,幸好原來在醫療器械行業展會物流有基礎,對醫療器械各國准入法規相對熟悉,就快速轉型投身於醫療物資運輸工作中。

現在醫療器械看起來很紅火,好像全國都在做,但其實據我們觀察,大部分都是中間商在倒手,實際交易量並不高。物流出去的肯定是實盤,但僅依靠醫療物資,遠遠抵消不了疫情對各行各業整體貿易量的衝擊。

物流作為經濟的指徵,有一定滯後性。

一二月份由於假期和疫情,物流沒有出貨,訂單基本都積壓到了三四月,所以這兩個月我們依然處在很繁忙的狀態。但慢慢我們也能感覺到,相比防疫物資,普貨明顯在減少。

非防疫物資和防疫物資之間的比例,以我們自己公司的數據來看,三月大概五五開。四月上旬大概四六開,下旬三七開。到了五月這個比例明顯會繼續下行。從一個服務於中小型企業為主的物流人的角度來看,第二季度大概七成以上的出口都要靠醫療物資來拉動。下半年更不好說,因為現在海外各國也在大力推進醫療物資自主生產。

我昨天跟一個顯示屏產業的老闆聊天。他們的情況很慘,本來以為今年有奧運會、歐洲盃,全球都要做廣告投放,對廣告大屏的需求會拉動一波。但現在什麼賽事都沒了,訂單全打了水漂,裁員裁掉一半。這位老闆的擔憂是,就算自己撐得住,國外客戶也撐不住了。

現在大家下半年都沒訂單,就比誰現金流多,能撐住。情況有點像2008年金融危機,誰也無法倖免。

當然新商機也會有。根據我們對客戶的調查,我個人覺得接下來跨境電商物流可能會迎來新的高峰。現在海外疫情太嚴重,比如亞馬遜等企業,原本自有的倉儲物流體系無法接收大件貨物,需要外來力量的補充。相當於大訂單分散開來了,這就給了中小物流企業一個新的商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