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全球史的历史并不悠久,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各国学术界对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在最近数年相关的理论著作大规模出现。全球史并非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和阶段,而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相互接触交融尤其是

域外文明接触的历史。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进入20世纪全球史的发展步入系统化专业化的阶段。而在全球史研究体系之中,海洋是重中之重的。因为当人类普遍的航海技术得以发展以后,海洋成为促进东西方世界各国和文明连接的纽带。而通过海洋的接触文明史,也是各国全球史专业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部分。

印度洋就是连接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海上通道

长期以来印度洋的研究中心并不多见,尤其是在西方较为强势的情况之下,地中海和大西洋贸易一直是全球史研究的中心。但是不论是新航路开辟之前,西欧商人希望通过奥斯曼帝国的通道进入中东进行贸易,还是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贸易兴起。这两段时间实际上印度洋的贸易一直是世界主要贸易。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在这里,东西方各国政府和各族民众都进行大量的奢侈品和日用品贸易。在当时的中国明朝,郑和7下西洋也主要在印度洋进行开辟。而大西洋贸易之所以兴起,也是西欧商人为了能够在印度洋贸易当中获得自己想要的财富,可见印度洋贸易本应该是全球史发展初期的主要研究对象。

尤其是蒙元帝国崩溃以后,当时国际关系格局出现了巨大变化。先从东方来讲,明朝建立对外联系,开始有了全方位的进展,包括郑和7下西洋。同时鲜为人知的还有明朝先后长达10余次的陆路出使西域。最主要的是郑和7下西洋,而郑和下西洋的这个西洋指的就是印度洋。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原先我们认为是以文莱为界限,以西为西洋,以东为东洋。但是这种划分随着我们日益了解和深入,也出现了一些认知偏差。所以我们如果将西洋东洋和南阳分别指代印度洋太平洋和 南海,则更能理解当时具体的文献记载和地域划分。

印度洋贸易作为全球史下的一部分,历史比全球史更悠久!

印度洋不仅在全球史发展初期就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贸易通道,同时它自古以来也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之地。在古文明当中,除了地中海的西方文明和东方的大陆文明。几乎所有对世界文明有一定贡献的文明发展都在环印度洋圈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四大文明古国当中有三个与印度洋有直接联系,包括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也是印度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全球史环境下成为大西洋的附属品。如今我们知道的是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世界海洋面积的1/5。在现在全球贸易完全开辟的年代,印度洋也依然是主要的能源通道。世界几乎90%的石油资源都在印度洋。可以说它是世界文明的心脏,必须要靠印度洋的黑色血液,人类文明才可以流动。

在石油发现之前,印度洋的海上贸易也非常繁荣发达,印度,阿拉伯,埃及,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包括之后的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占领印度洋的通航权利。人类最早的对印度洋的整片海域有精确描述的是希腊罗马时期出土的描写环印度洋地理的相关表述和描写。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而印度洋贸易最初的领导者是阿拉伯人。阿拉伯文明在整个中世纪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不仅在陆路上建立了横跨亚欧非的强大帝国,而且对东西方文明进行了总结和创新,同时在海洋文明方面,阿拉伯人也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其中既有阿拉伯帝国各行省的贸易,也有洲际和国家贸易。

在蒙古帝国入侵以后,建立的大蒙古帝国。为了能够在短期内聚敛财富,对整个帝国范围内的税收进行减免,甚至只有原先税收的1/10。虽然主观上是为了自己聚敛财富,但是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印度洋贸易的快速发展。在蒙古帝国崩溃以后,帝国的各部分地区纷纷独立,重新回到自己原有的文明发展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各部分的相互独立。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由于长达近百年的经济联系,使各国都难以离开对方,所以海上贸易并没有因为帝国的崩溃而停滞相反依然快速发展。到了14世纪,明朝取代了蒙古帝国,而在15世纪郑和7下西洋,当时的中国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海洋,丝绸之路全线贯通。还在短期内加强了自己在印度洋的存在,也是古代东方文明丝绸之路发展的巨大转折。

在全球史文明的前200年里,一直是印度洋的时代。当时不仅仅是中国明朝,其实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对印度洋的整体认知,很多岛国都成为地区大国的中转站。而这些岛国也因为在海洋上的一些关节点交通便利而积累了大量财富。由此印度洋互动的网络贸易结构,也使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

印度洋一直主导世界贸易

在过去我们通常以东亚文明圈和东亚贸易作为明朝对外贸易的主导发展方向。但实际上这一贸易是以朝贡的形式体现并发生的,明朝在印度洋的贸易并不止于此。在印度洋贸易当中,明朝是一个似乎从来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在贸易发生之时,双方也以较为平等而非朝贡的关系进行贸易存在。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在蒙古帝国崩溃以后,印度洋贸易并非中国的传统朝贡贸易,也非西方的海外殖民贸易。是建立在各文明平等互信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由化贸易,是人类在海上第1次连接的文明共同体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尤其是郑和航海之后,东亚的先进航海技术部分传到西方,阿拉伯人掌握以后,随即付诸应用,印度洋的贸易更加稳固,国际区域贸易也飞速发展。

当时一个新的国际海洋贸易体系初步确立。在中国则体现为16国到北京万国来朝。但是在全球史视野下的印度洋贸易中,则被认为是各国为维护地区安定发展贸易航路的一次外交访问。

印度洋贸易不仅仅是周边国家的贸易,而且还是印度洋文明的帽子。当我们提到印度洋文明的时候,总认为这是以印度为主导的,实际上那是印度次大陆的文明。印度海洋文明更多的是指在印度洋上的那些小国。他们在东西方的印度贸易繁荣之时空前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马六甲海峡以及在此地兴起的满刺家王国。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马六甲海峡是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之间的一块狭长海峡,现在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它是印度洋前往太平洋的最近通道,本身就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在阿拉伯人发展海外贸易时期就经过了这一海峡,并且确定了这一海峡可以通往的国家。

中国前往印度洋的通道,也几乎100%通过马六甲进入印度洋。而这一海峡在历史很长一段时期以内都是没有国家建立并管理的,甚至在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最初几次,这个国家还没有出现这个海峡,依然是公共海峡公共水域。由于并没有系统的历史记载,其实在马六甲建立的满赤加王国具体的成立时间不为所知,但是当马六甲成为东西方往来的中心和必然贸易通道以后满赤加王国建立。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在郑和后几次远洋航行当中,明朝政府与满赤加有着极其特殊的关系。当时郑和的硕大舰队,主要把满赤加作为各个分支路线的集合点。不论是舰队主体还是分支,都分头对各国进行贸易和访问,最终都汇合到满赤加,并随季风共同回国或者远洋。甚至当时的满赤加王国的国王还同意郑和的船队在其国土上建立官场存放货物。

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合作,互信程度也很高,建立了当时海洋文明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了共赢。如果没有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可能马六甲海峡所掌握的相关各方的海外贸易和国际关系将更加和谐,但是这最终被葡萄牙人打断。

全球贸易文明从印度洋开始!非大西洋

阿拉伯人在此之前也早就已经在马六甲海峡长期贸易,并且设有商战。在葡萄牙人登入以后,他们在1511年占据这个王国,并且继续发展相关地区的贸易。作为印度洋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承载了太多的文明探险和文化交流。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除此之外印度洋的其他部分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诸如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虽然这是郑和船队主体船只的访问所在。但我们并不肯定郑和所派出去的诸多小船队是否到达非洲南端。而在当时埃塞俄比亚和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印度以及中东地区的一些古代小国家也一直在印度洋进行区域或者国际贸易。

欧洲人正是得知了这一贸易所带来的巨额财富,才决定冒险开辟域外的大西洋贸易,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而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西方人对中国情有独钟。不错,他们通过马可波罗游记,确实了解到东方有一个遍地黄金的国家,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比较实际靠谱一点的是西方国家想要通过印度洋贸易去主导或者成为该贸易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虚构的大西洋贸易中心论——全球史下印度洋贸易融合与转折

可以说在亚欧非大陆的交合处,印度洋占据了太多的地理优势和位置。在亚洲中部和西部和南部。印度洋得天独厚,在地中海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希望能够进入印度洋贸易体系,而在东方的日本和明朝也多次组织了航海活动。开辟并确立通往印度洋的基本航线。可以说全球是文明下的印度洋贸易,是人类全球文明最初的发源地,并非以西欧为主导的大西洋贸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