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頭條號:劉備不是“忠厚仁者”

唐寶民頭條號:劉備不是“忠厚仁者”

劉備不是“忠厚仁者”

唐寶民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了這樣一件事:劉備任安喜縣尉時,遭督郵索賄,張飛一氣之下鞭打督郵……眾所周知,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用了許多史書《三國志》中的真實資料,比如鞭打督郵這件事,就不是羅貫中杜撰的,這件事在三國曆史上確曾發生過,只不過是:鞭打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在《三國志·蜀書》中,陳壽這樣記述道:漢靈帝末年,先主劉備因討伐黃巾軍有功,被授予安喜縣縣尉之職。有一天,督郵因為公事到縣裡來,先主求見,不給通報,先祖便徑直闖進去,捆住督郵,打了二百杖,並解下系印的絲帶拴住他的脖子,把他捆在了馬樁上,然後自己棄官逃走。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一直堅持尊劉反曹的傾向,有意把劉備塑造成忠厚長者形象,所以,便移花接木、把鞭打督郵的事安在了張飛頭上。由此可見,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並不是那麼溫柔敦厚,而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物。


唐寶民頭條號:劉備不是“忠厚仁者”

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劉備擺酒設宴款待將士,席間,劉備對身邊的龐統說:“今日的聚會,可以說是享受快樂啊!”沒想到龐統卻說:“征伐他人的國家卻認為是件賞心悅事,這可算不上仁義之師了!”劉備聽罷,發怒說:“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前歌後舞,難道就不是仁義之師嗎?你的話很不得體,應當速速起身退出!”於是龐統就起身告退而出。但稍後劉備就後悔了,忙派人請龐統回席,龐統回來後,既不理睬劉備也不道歉,只管像原來那樣吃喝,這讓劉備感覺很沒面子,就問龐統:“剛才的討論,究竟是誰的錯呢?”龐統回答道:“君臣都有錯。”劉備見龐統依然嘴硬,也只好作罷。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劉備的小家子氣,龐統在劉備軍中,是僅次於諸葛亮的謀士,為劉備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只因一言不合,劉備便將龐統轟了出去,實在叫人面子上太過不去。


唐寶民頭條號:劉備不是“忠厚仁者”

有個叫張裕的人,是個極聰明的人,當初,劉備要奪取漢中時,張裕勸諫劉備說:“不能與曹魏爭奪漢中,否則,我們的軍隊必將出師不利。”但劉備沒有聽他的,後來雖然取得了漢中的土地,但沒有得到那裡的百姓。張裕又私下裡對別人說:“庚子年間,天下應當改朝換代,劉氏的國統已經到頭。主公取得益州,九年之後將會失掉它。”有人把張裕的這一番話向劉備作了彙報,劉備因此懷恨在心。劉備和劉璋會面時,張裕時任劉璋的從事,在一旁陪坐。張裕是個鬍鬚濃密的人,劉備就嘲笑他說:“過去我住在涿縣時,姓毛的特別多,東西南北都有許多毛。涿縣縣令聲稱說:許多毛繞涿而居。”(涿指肛門,意思是說肛門周圍有許多毛)。張裕聽罷,反唇相譏說:“過去有個人當了上黨郡潞縣縣長,後來升任涿縣縣令,他離任回家時,當時有人給他寫信,要是寫上潞縣就丟掉了涿縣,而寫上涿縣又失去了潞縣,他就寫上潞涿君。”(即露肛門的人)。劉備沒有鬍鬚,因此張裕就用這個辦法回敬他。此後,劉備就時常怨恨張裕對他不恭敬,要把他殺掉。諸葛亮便請求劉備寬恕張裕的罪過,劉備回答說:“芳香的蘭草生在門庭,不得不除掉。”終於還是把張裕殺掉了。劉備言語輕薄,侮辱張裕,張裕回敬了幾句,劉備就記恨在心,對張裕動了殺機,而且最終不聽勸阻終於把張裕殺掉了!令其心胸狹隘、陰險歹毒的面目昭然於世!


唐寶民頭條號:劉備不是“忠厚仁者”

由此可見,歷史上的劉備,並非是公眾心目中的“忠厚仁者”,公眾心目中的那個劉備形象,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塑造出來的,是經過藝術加工虛構出來的,與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劉備的真實面目,應該以史書為準,試想,在那樣一個亂世,劉備如果真是那麼一個遇事只會哭的老好人,他怎麼能登上政治舞臺成就霸業?所以,真實的劉備,應該是一個頗有心機的奸猾之徒,這樣才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