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_3+2读书荟志愿者 曹贵民


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一直想为3+2读书荟写点什么,却总也找不到落笔点。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恰逢今天是她八周年生日,就姑且写一下邂逅之缘吧。

八年以前,那时候我正在那个刚刚以文博立业的小镇开办私家电影博物馆。之所以要到这个小镇上来,还是要从十几年前的事情说起。

那时候,我在成都一个房地产业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温江国色天香意大利馆开办了自己的老电影私家博物馆。不到一年,就因为一个意外的因素闭馆了。闭馆以后,我将全部藏品转移到了机场路一个名为顺风苑的小区,租了一套三居室的清水房屋作为仓库,又将该小区一位佛教界朋友权属的私人洋房稍加装修,作为了我的影像工作室和住处。人和藏品都安顿好以后,我便开始了几千部胶片的数码转制工作。

大约在2006年左右,四川报业集团旗下《四川日报》一位李姓记者找到了我,把我的收藏故事发表了出来。紧接着,《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等媒体陆续也进行了参访报道。《四川电视台》著名的导演毛卫宁,还专程到我的寓所拜访我,共同探讨影视剧中的历史影像素材使用问题。毛导还赠给我一套他执导的著名谍战剧《红色间谍阎宝航》(后在播映时更名《英雄无名》)影像资料一套,当时,该剧刚刚杀青,尚未上映。

此后不久,四川报业集团著名的女记者熊燕女士来访,当她看了我的电影藏品后,从收藏角度和文化角度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后来,他又介绍著名的收藏家樊建川先生来考察。我和建川先生第一次见面还是在我2000年入川不久时,他在《一个人的抗战》新书发布会上,赠送了我一本他的签名作。在这第二次见面时,因为都是同庚,又同是从事收藏行业,我们已经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了。后来我得知,建川先生和熊燕女士当时同是大邑县安仁博物馆小镇的操盘人。

应熊燕女士和建川先生之邀,在成都文旅集团安仁项目公司的帮助下,将我的老电影博物馆迁移到了安仁刘文辉公馆内。后来,因为刘文辉公馆屡遭水患,为了彻底整治水患,馆舍又迁移到了安仁老街的刘元暄公馆。在那里一住就是六年。

就在我来到安仁不久,由当时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体制内领导倡议,熊燕女士和其他几位文艺、策划、陶艺、商界的人士​共同发起,组建了由他(她)们三女二男,五人组成的3+2读书荟。

读书荟成立之初,我就作为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参加了读书荟的组织的活动。其中既有经典老电影的放映解读;也有各种文化主题藏品的展览展示;既有走村串户深入到成都各个乡镇村社的文化专题讲座;也有各个新农村示范单位的策划打造。

一路走来,感觉自己从中受益匪浅。表面上看是我在从事和参加着这些活动。更多的却是我受教于读书荟的各种活动,从中汲取了太多思想上成长所需的各种营养要素。

由于某些强势资本的入驻和挤压,最初在安仁开办博物馆的一批人,都先后离开或者迁移出中心景区了。我也与他们共进退,随着我的博物馆一起开始了数年的北漂生活。

北漂生活结束以后,重新回到了熟悉的大邑。又开始了读书荟志愿者的工作。而这一次,是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优秀同事,更深层次地参加由读书荟的乡创联盟主导的乡村振兴和农旅融合项目。

相比经验丰富和表现优秀的同事们,我犹如一张白纸。唯有认真、刻苦,孜孜不倦地学习、请教,才渐渐地熟悉和融入了这个体系,更加感到3+2读书荟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推广阅读,更是更新思想。不仅仅是建设乡村的硬件设施,更是提升村民们的文化精神境界。这本“书”,是集合了乡村建设,社区营造,文化传承,乡愁回归的“立体书卷”。

正是这一册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才让我开卷有益,才让我领略到了读“书”的魅力。

谢谢你,我的老师,3+2读书荟。

祝福你,3+2读书荟,八周年生日快乐!!


2020.4.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