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海子的世界,我们的春天

走近海子故里,并不意味着更懂海子,也无关诗与灵魂 ——题记

原创文图/田南谷语

随笔∣海子的世界,我们的春天

现在的海子故居

每次路过早逝诗人海子的老家,我从没想过要去看看,因为在我看来,他的老家与我的老家同在南国一方小小的区域,本质上没多大差别,无非都是一些村庄、河流、田野、树林、农舍及乡村小路。春天开满油菜花,夏天万物疯长,秋天稻谷金黄,冬天红薯飘香。两处风物人情也大体相似,乡俗礼仪一脉相传。只是中间隔了一条浩浩的大江,君住长江北,我住长江南,北边的平地要开阔些,而南边的山头要高一点。说到底,都同样是耕田、种地、养猪、放牛和过日子的寻常之地。也相信小时候的海子和我一样,放过牛、砍过柴、打过猪草、插过秧、割过稻、收过红薯,一样光着脚走路,带着饭菜上学,从不管外面世界有多大,更不知何为清苦。只是,他一定要比我聪明早慧得多,否则不可能4岁就把毛主席语录倒背如流,15岁就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18岁开始发表诗作,短短7年间留下了诸多传世诗篇。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就更懂得海子,甚至更能触及他灵魂之所在。

随笔∣海子的世界,我们的春天

海子纪念馆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文化回潮、诗人辈出的年代,我的确读过他的一些诗作,限于当时的鉴赏水平,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打动我的,只道是寻常。直到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消息传来,所有的报纸飞满祭文悼语,好似漫天尸血飞舞,突然就有了莫大的沉痛与哀伤涌起。再度捧起他的诗,我被深深折服了。我不想随人们去无端猜测,他是不是为情而死,是不是因穷困和羞辱而死,是不是得了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不治致死,又或是不是练了某大师的气功走火入魔致死,如此种种。因为他在遗书中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了世人: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我只是想问,难道他不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了?也不想去关心粮食和蔬菜,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了?而他那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又在哪里?

再读他的诗,便觉得,其实那些诗中早已告诉了这一切。想想也是,一个才活到25岁的年轻生命,如此毅然决然地告别这个世界,独自去往天堂,且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表达着绝望,如果没有灵魂力量的牵引,那一定是很难做到的。

随笔∣海子的世界,我们的春天

诗墙之爱情篇

现在,离海子绝尘而去已整整30个年头,风吹云散,时移境迁,我也逐渐淡忘了那些与他死亡事件本身有关的一些事情,只偶尔会想起他留存于世的某些诗篇,或某个诗篇中某段敲击灵魂的句子,一切释然。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应当去他老家看一看呢。

是的,我去了,在一个离春天还远的阴霾的秋日里。海子老家就在一个叫查湾的村庄,距离县城不过几公里的路程。我知道,每年清明时节,会有很多心里仍装着海子的人前来祭奠与追思。我也知道,人们已经不可能看到海子当年的那个家了,因为,全天下所有的村庄都在变,道路在变,房子在变,空气在变,人也在变,一切都变得更加美好与清新。而所有与海子当年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早已埋进了时间的烟尘。但我还是要去,因为在我的内心希望着,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随笔∣海子的世界,我们的春天

海子石像

正如你能想象得到的,眼前的查湾村已然是美丽乡村图景中的一隅,路洁,房新,街树爽目,景象宜人,村民们都幸福地生活着。只是海子当年住过的那幢老房子早已不在了,你所听说的海子故居自然是后来仿建的,在村口的另一块地上,但仍保留着原有三开间砖瓦平房的基本格调。隔着柏油村道的这边,便是海子文化广场,一头建有海子纪念馆,一头立着海子半身石像,中部设有高高的环状诗墙,分别刻着海子有关爱情、麦地、家园的经典诗篇。

而当我伫立于海子那尊高大的半身石像前,仔细端详着一张长发围脖、浮笑不止的年轻面孔时,不知何故,竟突然有些忍俊不禁,忽又感到怅然若失。我知道,我在这里是不可能看到那时海子鲜活的灵魂了。但我却在努力找寻着海子老母亲的身影。都30年过去了,想必她早已从丧子的悲伤中走了出来,看起来活得还算健康、坚毅。也许,不管光阴如何流转,人世如何变迁,驻在她心里的那个海子至今还只是一个25岁的孩子吧,她在等待着他快快长大。

随笔∣海子的世界,我们的春天

广场周边的田野

无论怎么说,当看见这里的人们把这一切建设得如此美好的时候,我还是为诗人海子感到庆幸,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感到骄傲。只是我对游览这些时新的景观并无太多兴趣,也不想久留。我更多的时候是走到广场之外,把目光投向那片平坦广阔的田野。田野上铺满了金黄厚实的稻子,谷穗沉甸甸地弯下了腰,等待收割。而其实,我却在努力想象着海子当年头顶烈日、挥汗如雨収稻子的情景,猜想他那时候想没想过,将来要做一个灵魂的诗人,想没想过某一天,会有一列从远方隆隆驶来的火车,带着他不羁的灵魂奔向更遥远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