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四瀆”中唯一消失的濟水,有什麼神奇之處

大家都知道“五嶽”指的是嵩山、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四瀆”知道的就不多了吧,他們是祖國的四條大河:黃河、長江、淮河、濟水,現在唯一消失的就是濟水。那麼濟水在古代,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地方,能讓他和黃河、長江、淮河並稱呢?

“五嶽四瀆”中唯一消失的濟水,有什麼神奇之處


古代傳說濟水“三隱三現”


第一隱第一現

古濟水的流向在《禹貢》中有這樣的記載,濟水發源於濟源以北王屋山上,濟源為盆地,源頭之水從王屋山以地下河或地下眾泉匯流的形式向東、南潛流,到濟瀆和龍潭二個地面湧出,龍潭流出的泉水與濟瀆流出的泉水(今濟源石河、濟河)匯流後向東形成沇水(珠龍河,也稱豬龍河),這就是濟水的第一隱第一現。

“五嶽四瀆”中唯一消失的濟水,有什麼神奇之處

第二隱第二現

在流向鄭州方向的黃河河道正是濟水的古河道。黃河水和濟水匯流之處在南岸形成了開闊的滎澤,此處水流變緩沉澱,水質也因此變清而繼續東流,古人認為這就是清澈的濟水潛黃河而出的原因,只不過當時的濟水遠沒有今天的黃河這麼開闊洶湧。這是濟水的第二隱第二現。

鴻溝向東約2公里的桃花峪,這裡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南宋之前的黃河正是從此處拐彎流向東北,經新鄉、滑縣進入河北至黃驊、天津流入渤海,而不是現在的黃河水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開封)守將杜充在滑縣派軍隊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水由於決堤漫灘而水流疲乏,黃河水因此在鴻溝與桃花峪附近侵入濟水古道,東流至開封后又奪汴河向東南匯淮河入黃海,而東北方向的滑縣黃河水則奪泗入淮。

“五嶽四瀆”中唯一消失的濟水,有什麼神奇之處

第三隱三現

南宋之前的古濟水一直向東流經鄭州、開封,至蘭考縣北的銅瓦廂(今東壩頭鄉)附近時,濟水開始分成南濟與北濟,南濟在銅瓦廂開始向東北方向流入鉅野澤;北濟則繼續沿現代的黃河河道向東北方向至東明縣,然後向東經菏澤流入鉅野澤。《菏澤縣誌》載:“自漢以後濟水故道有二,一是自河南儀封縣界(今蘭考縣境內)流入曹縣北三十里,又東北經定陶縣南謂之南濟(又稱南清河);二是自東明縣流入,經菏澤縣南謂之北濟(又稱北清河),二水在鉅野合流(鉅野澤),北經鄆城縣南,又東北入東平州界。再經大清河(當時的濟水下段,現在的黃河河道)入渤海”。

“五嶽四瀆”中唯一消失的濟水,有什麼神奇之處


鉅野澤、菏澤以及更古老的雷澤均為古濟水匯聚而成。《元和郡縣誌》則具體記載到:“大野澤一名鉅野澤,在縣東五里,南北三百里,東西百餘里。”《大名輿地名勝》載:“鉅野澤,宋時與梁山泊匯而為一”。 鉅野澤向西與雷澤相通,西南方向納入濟水後連通菏澤,幾個大澤的水溢出後向東北方向流出,這是濟水的第三隱第三現。濟水流出後再向東北流經濟南、濟陽後注入渤海。東南方向流出入菏水、通泗水,然後流入淮河入黃海。

“五嶽四瀆”中唯一消失的濟水,有什麼神奇之處

有一個故事這麼說,在唐代,濟水通而復枯,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濟水雖然細微,卻能獨流入海,濟水這種不達於海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就是它始終位列四瀆的主要原因。

“五嶽四瀆”中唯一消失的濟水,有什麼神奇之處

北宋熙寧年間,黃河在澶州決口,黃河水湧入清河,致使清河在歷城東北改道,而循漯水故道入海。宋金之交,偽齊皇帝劉豫從歷城以東挑挖濟水故道以通漕運,是為小清河,而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始稱大清河。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奪佔大清河河道,濟水從此徹底消失。

“五嶽四瀆”中唯一消失的濟水,有什麼神奇之處

河南山東有很多地名都因為濟水而生

1、濟源(濟水之源),2、濟陰(濟水之南,山東定陶舊名濟陰),3、濟南(濟水之南,避定陶濟陰謂之濟南),4、濟陽(濟水之北,濟南屬縣,在濟南東北部),5、濟寧(濟水匯聚成鉅野澤,此城在鉅野澤東南,地勢較高,可保安寧之意),6、菏澤(古菏澤與鉅野澤、雷澤皆由濟水所匯聚而成),7、兗州(現指山東兗州,古代也叫沇州。濟水又稱沇水,沇水之州,古九州之一,位於河濟之間,即位於古代黃河和濟水之間的州域),8、齊河(濟南西部縣城,屬德州管轄。春秋時期高密人晏嬰相齊,封地晏城,臨濟水而建,濟水為齊國界河,故又稱齊水,宋代時改晏城為齊河),9、齊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周武王封太師姜尚於齊地,西北以濟水為界,以濟為名,因封地不止有河,更有地有山有人民,故去水為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