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假性親密,做到直面感情,才是最好的愛情

“累世情緣,誰撿起,誰拋下,誰忘前塵,誰總牽掛。憶當時年華,誰點相思,誰種桃花。”

看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定會知曉這句經典臺詞:“灼灼桃花十里,取一朵放在心上,足矣。”在這春風盪漾,“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桃花林中,只有桃花比得上你,是我的唯一。以春景作為伏筆,配以漫天桃花為引,不論滄海桑田,這我粉紅色的回憶裡,只因你一人鋪就。如同唐代元稹《桃花》一詩意境相仿。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那朵朵盛開的桃花,宛如你的翩翩千姿,但怎奈韶華易逝,春風凌亂了你那豔麗的芳容,散亂了我的心緒,帶來了這這千年的傷痛。猶如當紅小生劉芮麟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飾演的崑崙虛墨淵座下十六弟子子闌一角所表現的那至情至性、為蒼生棄真愛的綿綿憂傷。

我記得我們在春天相遇,踏著春風,緊攜著手,一同走進這馥香郁鬱的桃花林,欣賞那瓣瓣飄落的粉紅。可現在那山那水,那人那事,早已成古詩裡珍藏的回眸,只留我在這未央的情深中,去尋覓你彌留指尖的溫暖。

這是多麼讓人傾羨的至真愛情。

告別假性親密,做到直面感情,才是最好的愛情

“如果說親密關係如同空氣,是人生存的必需品,那麼假性親密關係就是親密關係中的霧霾。”——華夢初醒,我們生活在這看似親密的孤獨時代

當代人的感情生活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變得愈發自由氾濫。但是這種氾濫的自由常常會讓我們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尋求的所謂感情究竟是什麼?《假性親密關係》的作者史秀雄(Steve Shi),告訴我們必須從成長經歷的回顧中,去解釋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就是從原生家庭關係去發覺我們戀愛中的情感範式。

例如弗洛伊德1913年在《圖騰與禁忌》一書中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源於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王弒父娶母的悲劇故事,也就是戀母情結。此外還有厄勒克特拉情結,厄勒克特拉公主謀殺母親的戀父情節。弗洛伊德認為這是女孩和男孩是個人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們是最早發生的人際關係,可以說長大以後的各種人際關係都在不同程度上受此情節影響,而後來的各種人際關係也都是這兩種情結的變形。

“愛情是人類孤獨的解藥,就像呼吸的空氣一樣不可或缺。然而我們所受的教育中並沒有關於愛情的,沒有人教過你它如何發生、發展。我們只能在一條尋覓和試錯的路上,不斷修正對於愛情的誤解。而真正的親密則是那些懂得堅持的人最終的勳章。”

生命是短暫有限的,人生是一個不斷成熟發展的過程,我們會有很多缺點和問題,所以一開始的愛情看似完美,實則會暗藏著很多問題。因而我們在尋求愛的過程中,應該是不斷成長和成熟的,而不是伴侶間為了避免矛盾,謹慎的迴避對方。雖然交往時間很久,但兩個人對彼此的瞭解、接納、信任仍停留在原地,只是因為習慣、責任和義務勉強維持。

相愛的過程,就是一種共同走向美好的反覆嘗試。讓我們一同瞭解過去,撥雲現日。

告別假性親密,做到直面感情,才是最好的愛情

“有這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直到它走向死亡”——我們總要留下點東西去回味,值得了那就別怕犧牲。

考琳·麥卡洛的鉅著《荊棘鳥》,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這部書跨越了半個世紀,描寫了菲、梅吉、拉爾夫在愛情與命運的反覆交織的故事,詮釋了愛的歌唱與最終的絕響。愛有荊棘,讓人流血的刺會給我們帶來疼痛和記憶的剪影,有些人選擇了規避,有些人選擇了刻骨銘心。

就在很多人在質疑現在已沒有了真愛,可當真愛降臨在我們面前時,又有多少人能承擔真愛的折磨與苦痛後帶來的昇華。愛很美,就像麥卡洛告訴我們的一樣:

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這就是荊棘鳥的傳說。

愛情需要付出代價。我們自然地渴求慾望和陪伴,但愛情卻從不會招手即來。在我們單身時,或者在遇到完美的愛情前,這些寂寞之苦、分手之痛、感情之錯都是代價,我們必須從中汲取養分、提升自己,積累魅力,修煉愛情,最終才能無限接近真愛。

愛情很公平,因為愛情中沒有輸家,真正的輸家就是那些害怕受到傷害,而欺騙自己,逃避愛情的人。

告別假性親密,做到直面感情,才是最好的愛情

等你,於桃花深處。杜甫詩中曾這麼寫道: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或許花開的時節,正是花落的開始。芳菲蝶舞,愛恨離愁,總有人歡喜有人憂愁。但這馨香曾沁人心脾,紅潤曾沾惹思緒,不論何種花開,只為越過滄海,抵達你的距離。

如若你善解花語,那此間最美的情愫,便是藏在你心裡的這朵桃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