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为什么“三人行,不必有我师”?

相信很多处于职场初期的小伙伴都有这样的心态:哎呀我毕业时间不长,什么都不懂,平时还是谦虚一些。对于做事,就会常常思考别人做同样的事有什么优势值得自己学习?对于做人,也会想小A好聪明,我应该学一下;小B特别会接人待物,我也应该学一下...

总结来说,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那你一定也比较认同子曰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职场上,为什么“三人行,不必有我师”?

可有意思的是,我们往往在职场上已经够低调了,也特别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了,但升职加薪、重大机遇这样的好事好像从来与我们无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保持谦逊、虚心学习有什么错吗?

那么在职场上,为什么“三人行,不必有我师”呢?

首先,不同场景下对人评价标准的变化,导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在职场上基本失效。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公司归根结底是一个盈利机构,因此在职场上对一个人的首要评价标准往往是他能给公司带来利益的大小,简单来说职场更需要的是“能人”。而在更广范围的社会上,我们做人做事的评价标准则更加多元,比如是不是热心公益等等,简单说社会上更需要的是“贤人”。

职场上,为什么“三人行,不必有我师”?

回归这句话的出处《论语》,这部在古代被奉为只读半部就可以治天下的神作,很显然其更适用于构建和维持社会这个大的架构,更适合培养“贤人”,而在更小范围的职场上则不会那么好用。这也印证了为什么古今很多熟读论语的“贤人”,为什么无法成为朝堂上的“能人”了。

其次,身在职场,笃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往往会步入“大数定律”的魔咒。

大数定律(law of large numbers)是一种描述当试验次数很大时所呈现的概率性质的定律,也即当我们大量重复某一相同的实验的时,其最后的实验结果可能会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


回归到个人职场发展,如果你入职了一个水平很差的公司、又在公司的边缘部门,这时候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笃信会引导我们满足于所处的团队与身边的朋友圈子,长此以往,我们会和身边的人越来越趋同,有同样的工作、做同样的项目、接触差不多的人,有同样的认知,最终重复着类似的人生实验,过着大多数人的平凡生活。

职场上,为什么“三人行,不必有我师”?

最后,笃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能会陷入过分自谦的陷阱中,有可能失去自我。试想,一个人在职场上如果在做事和做人方面,过分看重别人的意见,并试图通过学习别人的品德、技能使自己越来越高尚、越来越全面而升职加薪,这样的事情成功率会有多高呢?现实告诉我们这只会像东施效颦一般失去自我,而且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别人添彩。


谈到这里,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运用孔老夫子这句话呢?

首先应分场景、分对象地认识和应用这句话。如上所述,初入职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和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努力成为一个“能人”,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可,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不断成长。

职场上,为什么“三人行,不必有我师”?

如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中所展现的那样,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男孩李晨,在自身实力最弱的情况下一开始并没有思考自己在同期竞争者中的优势,而是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让情绪裹挟了理智,导致各位带教律师没有看到他的亮点。

其次,“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这“三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要求。我们在职场上打拼,很重要的目的是赚钱,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而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往往能决定我们赚钱的方式和速度。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身边的圈子已经跟不上自己发展的脚步,那则应勇敢地建立或融入新的圈子,因为旧有的圈子往往会带给你认知的局限,而这种认知的局限长久则会发展成偏见,偏见又会阻碍你很开放地看待这个世界并取得进一步发展。

职场上,为什么“三人行,不必有我师”?

说到这里笔者有件很惭愧的事情,我之前觉得卖保险的人很烦,心里多多少少会对这份职业会有排斥,而当我接触并知道在香港很多人读完硕士都去卖保险,并且很赚钱后,我的认知才得以改变。之后因为这件事情,我甚至改变了对于销售这个行业的整体看法。

后来复盘这件事情,我才知道自己原来的圈子都是工薪族,都是靠出卖自己劳动时间获取报酬,而销售这种靠成单拿提成的收入模式对于我们来说有会认知上的挑战,所以这也展现了固有圈子认知的局限性。

最后,职场发展初期,应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尽快建立和展示自己的职业品牌,摆脱“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过分自谦。建立自己的职业品牌,小到同事、领导会对你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知道你擅长什么,什么事情交给你会比较放心,而这反过来会反促进你不断加深自己的职业修养。大到求职,专业而又精准的职业定位,会更有利于你高效对接人才市场的定向需求,增加自身求职成功率。

职场上,为什么“三人行,不必有我师”?

以从事市场营销的笔者为例,之前我定位自己为全栈营销人,后来发现这样的定位太过宽泛,导致自身技能没有相对的长板,而别人也并不会为“全栈职场人”这个定位买账。直到有一次我下定决心将自己在公司内部聊天软件的签名改为“公关内容策划”,别人才开始对我有了个清晰的认知,之后我便越来越多承担部门公关的任务。

而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只有你的想法,才能证明你存在的价值,才不会在初入职场时就沦为职场小透明。

总体来看,“三人行,必有我师”更多利于处世,而不利于做事;更多诉诸安于现状,而不提倡圈层突破;更多引导过分自谦,而不鼓励个人精神,看到这里,你还觉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