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再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这里之所以叫“再谈”,是因为有关文言文教学探讨方面的各种观点实在太多,很多老师在这方面所阐述的观点很有见地。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每学期均举办教师课堂技能大赛,作为评委,我有幸听了很多老师上的文言文示范课,在肯定他们取得成绩的同时,我认真地总结了老师们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形成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本人在二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尝试的方法有些尽快有些与他们的见解大同小异,但在实际运用中感觉确实很有效。在2018年秋学期霍邱县教育局举办的期末质量检测中,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在文言文这块答题的准确率达85%,为此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在这里,就个人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学段规定:“朗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片面追求文本知识的串讲,忽略了文言文的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距离:

1、重字词教学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些老师在上课时,注重文言文课文逐字逐句串讲,尽管有的老师上课时使用了做工精美的课件,但课件的内容仍然是以课文本身的串讲为主。不可否认,疏通文言文课文的本意,使学生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是,一味地串讲课文,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为绝大多数难读、难认、难理解的文言词语课文都有注释,何况学生都有一些五花八门的文言文学习工具书,把这些课本或资料上现成的东西再向学生不厌其烦地讲解,其实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天性,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2、重文言文的应试教育轻学习规律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文言文字词句落实的基础上,硬性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和事先总结好的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以便于应付考试。但是这种脱离文本的背诵,使学生忽略了文言文的学习规律,没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这些文言词语,虽然通过背诵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但是,对这些词语出现的语言环境研究不够,以至于这些词语今后在相同的文言文环境中出现时,仍然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忽视了大纲规定的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3、重语法轻文本

有些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过于注重精讲,不仅对字句的意义精讲,而且对于文言语法现象反复讲解,在当今现代文学习已经不再注重语法的情况下,学生对于现代文语法系统尚不理解,对文言文的语法分析就让学生更加不懂。

4、重翻译轻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的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是古人思想、智慧、情感和艺术的结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孤立地强调文本大意的疏通,文言词语地积累,会极大程度地减少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弱化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相反,如果教师能够从作者的处境和写作意图出发,多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绝佳时机。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与作者的思想形成共鸣,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感受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

二、提高初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的对策

1、设计好导学案,抓好预习

设计好导学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做好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笔者以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这一点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关键是设计好导学案。导学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文言文导学案的设计需注重层次,要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事可做,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自主学习内容,包括作者简介、背景知识、字词学习等,一般为识记类的知识,这部分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二是合作交流的内容,包括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识记、翻译,牵涉必须要讲解的文言语法习惯,文章的结构层次、写法总结等,这部分要求80%的学生掌握;最后是拓展延伸的内容,包括文章延展的知识以及类似文章的比较阅读等,这部分内容有40%的学生能做出来就可以了。导学案基本上是对课文主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都有个大致的了解,并且通过自学及合作的形式,已经解决了大部分内容,这不仅为下一步上课奠定了基础,而且学生在做好导学案的同时,初步体味到一般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对文本、教师对学生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一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以背景教学为突破点,导入课文

由于文言文成文时间久远,学生对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背景知识知之甚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对于理解文本至关重要。以作者和背景知识的介绍为突破口,导入课文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首先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了刘备“白帝城托孤”、“三顾茅庐”等故事,学生在津津有味地听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理解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报先帝知遇之恩的情怀,为上课时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刘备“临崩”“寄臣以大事”做了铺垫;通过对东汉末年历史的介绍,学生理解了“亲贤远佞”的具体内涵。在学生预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对于“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产生了争执,有学生拿着《导学案》来问我,我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让他们研究文本,查阅资料,合作讨论。然后在上课时,我重点讲解了东晋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并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饱受战乱之苦的陶渊明都想些什么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及时地总结点拨:可能立志改变社会,可能是憧憬太平盛世,可能是……,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和人民渴望出现的理想社会,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3、注重朗读,遵循文言文学习规律

文本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使学生依据规律,弄懂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弄懂常见的文言句式的使用规律,是完成文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文本教学,又要注意不能一味串讲,照本宣科。笔者的做法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认真设计好导学案,以问题探讨和朗读为主要方法,完成文本教学。例如:在教学郦道元《三峡》一文时,在课前将该课的导学案发下去,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上课时,在导入、作者简介、背景教学完成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然后分组探讨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组内推选代表讲述内容。一般问题的回答,我都要求学生紧扣课本,最好用原文的话来回答。这一过程完成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一些主要句子的翻译,并完成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言句式的变化等教学任务。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句子的选择,一般由老师设定。比如:我选择“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一句让学生翻译,且要求字字落实,学生在翻译成“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时,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到文言文语言高度精炼、概括的特点,为掌握文言文的学习规律、下一步更好的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我所带的学生,很多文言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就是这样,在师生共同探讨、平等的对话中形成的。

4、注重学习积累,突出文言文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文化是素养,是胸襟,是视野,是价值。作为凝聚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古代诗文,最具文化的品位和精神的感召力。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文言文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言文背景知识的讲解、作者思想情感的领会、重点语句的理解、特定的情境分析等方法来完成。通过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章时,我不是局限于文本,把这句话的意思讲明白就完事,而是尽力帮助学生重现当时的情境:抑或是初春的晚上,年龄已经很大的孔子,带领学生来到泗水河畔,与弟子放眼河水,踟蹰前行,尽情探讨人生的成败得失时,他对生活是怀着怎样的留念,对逝去的时光包含无限地痛惜,凝望河水,喃喃自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把有相同主题的同类文言文放在一起,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也是凸显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欣赏品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我在完成课文疏通和字词教学之后,在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归纳总结时,我把《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章拿来比较,明确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在遭贬、心情郁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文章产生的背景都是作者的境况十分不如意的情况下,但是,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范仲淹在遭贬的情况下仍为江山社稷着想,流露出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欧阳修在遭贬的情况下,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流露出的是心胸豁达的情怀;而柳宗元在遭贬的情况,尽管在大自然中找寻到短暂的快乐,但是,清幽的环境立刻勾引起他对宦海沉浮的感慨……通过这些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的文章的主题的比较,使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对人生挫折应有的应对态度,培养了他们的人文情怀,提高了他们的欣赏品位。

教无定法。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阅历各不相同,对文言文教学的理解和方法也不相同,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实现课标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不能不认真研究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不认真反思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及效果。本文所阐述的个人的观点和做法,虽然在文言文教学中收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但限于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在同行的教学实践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黄厚江讲语文》于漪、刘远主编 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名师最能吸引学生的情境设计》 施建平主编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