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回絕孩子探索慾望,不只是讓孩子失去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傷害

好奇心是寶寶的天性,適當的好奇心還能開發寶寶的各方面能力

。但如果家長對待不當,就容易讓孩子陷入危險當中。例如:

  • 2017年,湖南一媒體報道,年僅1歲的小琪琪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開水,全身出現大面積燙傷水皰,部分水皰破裂。
  • 2019年,4歲的童童碰翻了盛著米線的碗,熱氣騰騰的米線飛濺在孩子的手上和胸前,經診斷為二度燙傷。

中國每年約有2600萬人發生不同程度的燒燙傷,通常都是因為孩子對燙沒有概念,在好奇心的強烈驅動下受到傷害。

一口回絕孩子探索慾望,不只是讓孩子失去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傷害

另一方面,家長又非常擔心,一口回絕孩子探索的慾望,會不會讓孩子失去好奇心呢如何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積極探索又該如何培養寶寶好奇心?一些家長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愛貝睿科學團隊來為你答疑啦。一起來看~

如何幫助孩子在安全環境下積極探索?

家長提問

若小孩在造船時,好奇而又較為堅定的選擇了“刀具”之類的危險品,那家長是否——首先應該肯定然後引導做出正確的選擇造船材料

其實我的問題是:比如當小孩隨地撿起東西往嘴裡塞,或者選擇了有危險性的物品,而這些在我們“固有化”的思維中可以幫助我們更安全,那我們應當如何在保持小孩的好奇心的同時又接受我們的好的“固有化”思維?大人又如何做出判斷哪些“固有化”思維是應當傳遞給小孩的,有什麼評判標準?

愛貝睿科學團隊回答:

我們說鼓勵孩子去探索,滿足好奇心,並不是說「不顧生死」。在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時,也需要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做法

一歲半的寶寶,主要用嘴巴和手探索世界,這時候要注意他們接觸到的東西,是否衛生,會不會有噎住、碰撞、燙傷等危險。

等孩子再大一些,行動能力越來越強,探索範圍越來越大。這時候不僅僅需要注意家裡潛在的危險,還需要引導孩子對於類似交通、電梯、陌生人等的安全意識。孩子對直觀的畫面更容易理解,不妨陪他們觀看相關的繪本和視頻,學習如何自我保護。

有一些看似危險的事情,可以在安全範圍內,陪孩子做一做,提高他們管理風險的能力。比如2歲多的孩子,對熱水壺感興趣,就是想去摸一摸。那麼,為什麼不讓他試一下呢?在熱水壺有一點點燙的情況下,邀請他用手摸一下,讓他不至於燙傷又感到燙;當他對燙有切身的體會後,以後也就有了自我保護的意識,知道是碰不得的了。

同樣,如果孩子對刀具感興趣,那麼可以先告訴他刀具的危險,告訴他使用的注意事項,比如刀尖/刀鋒不能對人/自己,使用時不能用力過大,給他做示範,陪著他使用。從而讓他學習如何掌控危險,而非覺得世界危不可測。

閱讀識字啟蒙,
如何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家長提問

最近讀了一些文章,建議不要讓孩子去背誦去識字,要保持一顆好奇心。想請問老師:好奇心和背誦記憶有什麼矛盾嗎?

我總認為,我雖然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很多詩詞我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去背的,而且這並不影響我對事物的好奇心,相反有時候還促進我在不懂的時候去主動查閱資料。現在回憶起來,我很多記住的東西反而是在更小的時候完成的,這種記憶更深刻。

愛貝睿科學團隊回答:

機械重複的記憶會損害好奇心,損害孩子的思維靈活性,理解式的記憶不會。理查德·費曼是被人們稱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優秀的物理學家。在他小的時候,有一次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去林裡玩,他們看到很多不同種類的鳥。那時候小朋友們喜歡比較誰懂的鳥類名稱最多,比較誰的爸爸教的知識最多。當小朋友問費曼時,他說他不知道。

實際上,費曼心裡知道,爸爸教他的東西,比其他人的爸爸都多。他這麼說的原因是,有一次爸爸帶他到林中散步,看到一隻鳥,他對費曼說:「你知道這隻鳥的名稱嗎?我可以告訴你這鳥在不同語言中的名稱,但其實除了發音外,對於那隻鳥你其實什麼也不知道。我們不如來細心看看這隻鳥的的生活習性,例如它的身體外形、特徵、吃什麼等等。」

你看,費曼爸爸很有趣,機械記住鳥的名字其實還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去觀察那隻鳥,理解那隻鳥的方方面面。這樣的記憶幫助孩子發現一個更大的世界!

同樣,對於背誦詩詞,不能只是讓孩子機械重複,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礎上

。比如,春天來了,跟孩子一起念「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讓孩子多一種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多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不亦樂乎?!

如何培養幼齡寶寶的好奇心?

家長提問

能不能介紹一些培養低齡幼兒好奇心的方法,比如針對三歲之前的幼兒如何進行培養?

愛貝睿科學團隊回答:

培養三歲以下寶寶的好奇心,有三個方法:

第一點,鼓勵孩子去探索、觀察大自然等新奇的事物。這個階段孩子語言和認知水平較低,家長可以多幫他們命名,比如寶寶盯著小狗看,你可以告訴他那是一隻小狗,一隻黃色的小狗。

第二點,在家裡引導孩子探索看上去是熟悉的東西

。相信很多家長體會深刻,孩子往往對玩具不怎麼感興趣,對鞋子、包裝袋、塑料瓶興致大,其實那也是她們在探索世界。

就像愛貝睿家長教練吳倩老師說的,孩子就像是外星來的科學家,需要不斷重複一些咱們看起來無聊的實驗,才能得到科學結論。比如,通過不斷扔東西到地上來理解萬有引力,通過撕紙來探索材質。

第三點,管住嘴,不要對孩子的探索結果做出負面批判。0-3歲孩子思維定勢更少,更加不按照套路出牌,這時候需要先看一看孩子在做什麼,等一等 ta 的反應,想一想 ta 好奇的點在哪裡,再動手和動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