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本溪縣鹼廠鎮差點兒提格設縣

民國本溪縣鹼廠鎮差點兒提格設縣

遼東重鎮鹼廠老村部

  古鎮鹼廠歷史久遠,不僅有東山寺古人類洞穴墓葬遺址,而且明朝在這裡修邊牆、建堡城、築墩臺、防外患,《盛京通志·城池》條記載,鹼場堡“舊城城南一百四十六里,周圍二里零九十步,南與西各一門。”清朝在這裡建新城、築柳邊、設邊門、派章京,“新城位於城南一百四十八里,周圍一百零十步,西南一門。”遼東至今還流傳著“先有鹼廠,後有本溪湖”的傳說。到了民國時期,圍繞鹼廠發生的兩次“提升設治等級”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民國本溪縣鹼廠鎮差點兒提格設縣

遼東鎮堡城

  在說鹼廠提級之前,先說一說鹼廠被“降格”的事情。明代遼東名將韓斌建東州、馬根單、清河、鹼場、靉陽、鳳凰、湯站、鎮東、鎮夷、草河十堡拒守。鹼場的守將級別是“提調”。據《遼東志》載:“鹼場堡,官軍四百六十一員名,堡土山勢,臨境舍人寨可按伏,代子河通賊道路,清河靉陽二堡兵馬可為策應,轄孤山墩、南河墩、夾河山城墩、隨行墩、小嶺空、小嶺墩、土臺墩、傅二墩、夾河墩、石牆墩、新瓦子峪墩、趙百戶衝墩、鹻場墩、金寶空、廈生河墩、金寶墩等十六個墩臺。”按明朝官制,提調屬於鎮戍軍中的下級軍官,負責分守一堡,其地位在守備、備禦、把總之下。可是到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夏四月革遼東鹼場、孤山二堡的提調。原因是清河堡的官從“提調”改“守備”了,鹼場堡從歸靉陽堡管轄轉到歸清河守備統轄,這時就出現了官多兵少的局面,只好把鹼場的提調給“精簡”了。


民國本溪縣鹼廠鎮差點兒提格設縣

明亡清興中的你疲我擾

  鹼場堡的級別降低了,並不影響女真人對鹼場的覬覦,明軍和女真人在這裡捉對廝殺,折騰了一百多年,直至清河城被努爾哈赤攻破,拆毀了鹼場老城。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派孫子杜度貝勒在距毀掉的鹼場城西二里多地、太子河西岸、九龍口村重新築城,名曰:“鹼場新城”。而且後期修建的柳條邊,在鹼場段開設鹼場邊門(即加木禪門),並在鹼場后街設有邊門衙門,駐有筆帖官員文武二章京,貼生二名,披甲十名,領催五名,馬甲、老千等官員,守軍四十五名。鹼場堡從拆毀到重建,再到設立邊門,只能說明鹼場這地方太重要了。據說清軍在鹼場新城還真打了一仗,打退了明將毛文龍派出的騷擾部隊……


民國本溪縣鹼廠鎮差點兒提格設縣

清代柳條邊上的鹼廠邊門

  民國之初,本溪縣公署設立鹼場警察所和第四區公所,統轄從水洞(富家樓水洞,今已在觀音閣水庫淹沒線下)到蘭河之間的廣袤土地。民國三年(1914年),史久騄署理本溪縣知事,根據剿匪清鄉的實際需求,參照賽馬集(當時隸屬本溪縣,後劃歸鳳城縣)縣佐(副縣級單位)的行政體制,向奉天省公署遞交了在鹼場“設立縣佐、強化清鄉”的呈文。沒想到奉天督軍張錫鑾竟置之不理,巡按使張元奇亦無明確的當否意見。史知事反思此事極恐,深深懂得:剿匪才是本溪縣當務之急。至於如何區劃轄區,以一個小小縣知事妄議設治大事,顯然是冒昧幼稚了。鹼場民初的升格提級之路戛然而止。


民國本溪縣鹼廠鎮差點兒提格設縣

女真人屢次寇邊

  其實,民國奉天的“縣佐”是沿襲大清朝的柳邊巡檢兵制。清朝覆滅民國肇興,國防體制徹底改革,“縣佐”一職隨著巡檢兵制的消亡變得越來越“雞肋”,與區村管轄權、行政權、司法權均有掣肘之弊。到了張作霖執政後,便聽從理政高手王永江的整理“縣佐”建議,將各縣“縣佐”一併裁撤。

  不能說督軍、巡閱使不同意給鹼場提格,就說史久騄異想天開,提議在鹼場設立“縣佐”是有情可原的。

  從繁榮商貿上看,從明朝開始,鹼場就是遼東最大的物資集散地,民國初年鹼場公悅成、福興魁、四合興、廣泰祥四家大油坊和恆興泉、福興魁兩家燒鍋的規模都很大,在遼東商貿業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可以說,鹼場的油糧價、木材價、燒酒價決定著本溪乃至遼陽、奉天(瀋陽)的市場行情。


民國本溪縣鹼廠鎮差點兒提格設縣

遼東鐵騎

  從鞏固政權上看,清末民初,鹼場瀕臨本、興、桓、寬,歷來是鬍匪盤踞之地,當年笑傲遼東的黃四懶王、藍六、柴述發等匪首均將鹼場附近的外三保作為根據地,而且清末鹼場還經歷了忠義軍兵亂、日俄戰兵燹等破壞和滋擾,就連清末民初張作霖、馮德麟起家的“花膀子隊”都是在鹼場組建的。

  說一千道一萬,在鹼廠加強行政統治和軍警轄制是必要的。如果史久騄當時面對的是張作霖,鹼廠升格為副縣級“縣佐”的事情或許就成了。即便沒成,奉天的統治者也不敢放鬆對鹼廠地區的統治,從民初到九一八,鹼廠一直有奉天陸軍、國防軍的一個連駐守,要麼是炮兵、要麼是騎兵,隔三差五地幫助地方剿匪。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說本溪縣“幾無淨土”,抗日名將李春潤率領遼東抗日義勇軍和鹼廠漢奸孟凌雲的偽自衛團在鹼廠打個“樂樂反”。1935年元旦之夜,楊靖宇將軍率領抗聯第一軍,聯合高維國、老北風等抗日武裝圍攻了鹼廠街,粉碎了日偽的“獨立大討伐”。抗聯一軍敢在日偽統治腹地進行大規模的攻堅戰,鹼廠被日偽統治者列為東三省五大治安“癌症”地區,率先在鹼廠地區推行“集家並屯”“集團部落”等封鎖政策,在鹼廠修建了飛機場、遷來了開拓團、設立了營林局,並試圖將溪鹼鐵路修到這裡。關東軍曾派出日本陸軍王牌部隊——第五十七聯隊第三大隊進駐鹼廠,對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抗聯第一軍進行瘋狂“討伐”,鹼廠及外三保成為抗聯第一軍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主戰場。


民國本溪縣鹼廠鎮差點兒提格設縣

關東軍第五十七聯隊駐紮鹼廠示意圖

  到了“九三”勝利後,鹼廠在地理、商貿、軍事上的重要性均引起國共雙方的重視。遼東地區解放後,中共安東省工委為了便於發動群眾,建設解放區,決定縮小縣級行政區劃規模,擇地設置縣建制。鑑於賽馬地區的地理環境與當時的鬥爭形勢,於1945年11月增設賽馬縣,將鳳城、寬甸、本溪三縣部分轄區劃歸賽馬縣管轄。1946年9月,國民黨軍隊佔領鹼廠後,國民黨成立了維持會,設立了鄉政府,先後派一些主力部隊在鹼廠駐防。國民黨新六軍十四師、二〇七師,新二十二師,五十二軍二十五師、三十三師、二〇四師,長官部特務團、保安二團、三團、三十六團都先後在鹼廠駐過防。同時,準備在與賽馬毗鄰的鹼廠區單獨設縣,叫“寶山縣”,名字取自鹼廠東面的元寶山,妄圖以與共產黨軍隊控制的賽馬縣對峙。


民國本溪縣鹼廠鎮差點兒提格設縣

解放戰爭中的鹼廠拉鋸戰地圖

  解放戰爭時期,鹼廠地區便成為國民黨軍隊和東北民主聯軍來回拉鋸的地方,雙方都是“九進九出”鹼廠,當時發生了兩次有名的“元寶山戰役”。1947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經過新開嶺戰役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戰略企圖,國民黨駐鹼廠的黨政軍機關和人員全部撤退到本溪市。當時國民黨本溪縣黨部主任劉伯涵等人,按照在鹼廠設立“寶山縣”的設想,連縣政府的組織機構和人員都安排好了。可是鹼廠元寶山戰役以後,國民黨撤出鹼廠再也沒能回來,他們在鹼廠設“寶山縣”的美夢,也隨著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