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最近,生意沒有,買賣停擺,閒在家中看書,一些早想看的書,終於有時間看起了。現在看這本是講電影發展史的,裡邊講到電影剛興起時的情形:偉大的電影藝術並不是起源於藝術家的創造 ,而是起源於下層社區街頭的小商店裡。

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那是1890年到1910年期間,美國的城市裡,湧入大批的新移民,人口翻了一番,工業中心轉移市區,市區的中產階級轉移到了環境更好的郊區居住,他們的老房子被新來的移民和鄉下進城的農民搬進居住。這些低層工人階層為了生活,一天24小時有12個小時是在工作。一些精明的商人發明了一種五分錢電影院的娛樂方式來滿足這些低層老百姓的休閒需求。這些店都開在一些工人社區街道旁,條件簡陋 ,放一些電影短片集錦,雜耍,風光什麼的,只要花五分錢就可以看半個小時到一小時。受到這些低層老百姓的歡迎,一時間遍地開花。簡陋到什麼程度,據說換場時必須噴灑香水,要不下一場的人進不來。但由於市場巨大,所以非常掙錢 ,這就直接帶動了後邊為它提供片源和機器設備的上游公司的產生和發展。那些後來創造好萊塢的電影大亨們就是從五分錢電影院起家的。

看這段歷史時,我想起了錄像廳這個事物,以及它在我的記憶中留下的印象。

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我想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自己特別喜好的事物,雖然時光已逝,但記憶總還沒有磨滅。回首記憶的起點,我迷戀過小人書,集郵,漫畫,武俠小說 ,電影 等。這些愛好裡電影是現在一直沒丟的。電影的起源大概就是錄像廳了。

那是五年級的時候,第一次看錄像是同桌的一位同學領著去的。我家所住的地方現在是市區,那時還是郊區,不過到市區也不遠,坐幾路公交車就到了。這個同桌是個插班生,那時已經長鬍子了,現在想想確實很可疑,應該是走後門,瞞報了年齡了。

這麼久遠的事具體細節記不得了,記得是在工人文化宮一個大舞臺的下邊有個錄像廳,以後因為又去過幾次,所以還記得那個地方。一個小個子男人在負責管理那裡。那次看的錄像是機械戰警。

那應該是1990年代的頭幾年的某一個時間,那個錄像廳所在的舞臺還在,幾年前路過工人文化宮還特別看了一下,錄像廳當然沒有了。

記得看過這個錄像以後,那位鬍子同學經常模仿機械戰警走路的樣子。

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以後我就迷上了錄像廳,這種迷戀一直到初中。一到假期就和家裡要五塊錢,去看錄像。那時票錢大約兩元,加吃頓飯都夠了。

那時的錄像廳是帶靠背的長條凳子,拉著黑布窗簾,煙味很大以至於有次回家,家裡人懷疑我抽菸了,其實我不抽菸。

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初期,我看過加里森敢死隊,鹿鼎記(臺灣版),周潤發的江湖情,鐘楚紅的伴我闖天涯,梁朝偉的殺手蝴蝶夢,史泰龍的眼鏡蛇等等一大些讓我難忘的精彩錄像電影。 那些娛樂性十足人物和故事都是我第一次看到的,帶給我的興奮和快樂至今難忘。

再後來 錄像廳像五分錢影院一樣,遍地開花了,我家門口的市場上也都有了,有些人把自家的平房改成了錄像廳 ,有些人把臨街的小商店改成了錄像廳。我家門口有所師範學校,甚至裡邊的教師或教職員工為了掙錢也把學校道邊的板房租下來開錄像廳。

我想那時的人們在娛樂方面是飢渴難耐的,那些精彩的外國港臺商業電影錄像給我們空虛的精神世界帶來了新鮮的刺激和滿足。開個錄像廳也很容易,政府基本不管(可能也需要找人辦個牌照),一臺電視,一臺錄像機,幾條凳子,一間破房子就行。投入小,利潤大。而香港在七八十年代包括九十年代前中期的商業電影作品為錄像廳提供了片源保證。

五分錢影院在美國街頭瘋狂的成長,1907年全美國有3000家五分錢影院,不會英文的移民和沒文化的勞工喜歡它們。到1910年達到高潮,每週上萬個五分錢電影院吸引2600萬觀眾,年營收9000萬美元,移民,勞工,失業者是主要觀眾。儘管中產及上流社會視這種地方為粗俗低檔的地方,法律規定電影院不得設在離教堂200尺以內,然而這並不能影響它的快速發展。

人們為什麼喜歡五分錢電影院:“在一個節日之中,觀眾只花費看雜耍表演一樣的票價,就得到通俗劇一樣的刺激感。電影融畫廊與劇場文化於一爐,提供球場和拳擊場式的動作場面,同時還有唯有旅行方可體驗的對外國景觀的匆匆一瞥,而且它還可提供聳人聽聞的新聞……這些只要五分錢” 。

錄像廳發展到中後期,可能太多了,彼此競爭激烈了,為了吸引票房,開始在錄像最後放三級片壓軸。正值香港也是三級片流行,於是我們終於和國際接上了軌。一家這樣,家家這樣,政府那個時候放任自流,商家膽子越來越大,搞得大街上到處叫床聲。

自些錄像廳也就淪落成了低級下流之地了。城市裡的小痞子老流氓經常在那裡出入,我就在那裡被一個小痞子要過錢,臉上還捱了一下。

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後來隨著VCD機的出現和普及,什麼愛多超強糾錯,人們自己在家可以看錄像了 ,帶字幕的歐美電影出現了,港片的時代慢慢落下帷幕。錄像廳漸漸的在城市街頭消失不見了。當然大學周邊在網吧出現之前和出現之初還是有錄像廳的空間的。我已經變成了一個到處淘碟片的影迷了,那是另一個時代了。


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五分錢電影院巨大的市場利潤吸引了商業大亨的目光,這個人是著名的愛迪生,和我們對他的一般印象不同,他用各種手段,壟斷了這個市場,通過專利等法律手段,他迫使所有的五分錢電影院向他每週付2美元專利使用費,一個周就能收上百萬美元,比黑社會收保護費可牛多了。對一些不服的,甚至派打手去砸人家的機器。一批原來從事服裝和珠寶行業的東歐猶太人新進入這個行業後,悄悄的把家當搬到了愛迪生老大夠不著的美國西海岸,就是後來的好萊塢。他們後來成立的電影製片廠叫二十世紀福克斯,環球,米高梅,華納,派拉蒙。1920年到1945年之間,被叫做好萊塢電影的黃金時代。

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五分錢戲院和錄像廳

我想錄像廳那個時代說明了我們自己的大眾娛樂市場的巨大市場需求,可惜所有人都懵懵懂懂的隨波逐流了。我們沒有從類似五分錢電影院的錄像廳裡發展出我們的五大片廠 ,甚至連個導演也沒產生出來。我們的五分錢電影院匆匆忙忙的出現,又不知何時消失於城市的煙塵中,只留下那鏗鏘的打鬥聲和曖昧的女低音迴盪在記憶深處那雜亂的街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