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妈妈来问我关于孩子情绪类的问题,都会提到“
我非常耐心地和他讲了道理,但他就是不听,甚至闹得更厉害了,到底要怎么引导?”真的太理解那种“好话说尽,就差打一顿了”的抓狂和无力感了。
其实我自己也经常碰上这样的情况,孩子的不讲理突如其来,就跟着了魔似的起拧,怎么办?今天暂且不和大家剖心理、讲道理,先说两件我自己经历的的事情一起感受下。
有一次大清早上,我还赖在床上没起床,听得外面动静声挺大,是OK和我妈你一言我一句地在掰扯,大致事由是这样:
那天OK要出门,上身穿了件白色的衣服,他要搭配一条深灰色的裤子,自己没找着就找我妈要,我妈说那条裤子昨晚上刚洗掉了,正晾着呢,还没干。
搁正常来说,这也不算什么事,大不了换条裤子穿呗,我妈应该也这么想的。
我妈随即给出了建议,你可以选那条黑色的。
”我不要,灰色的好看,黑色的不好看,我不要黑色的。“
”你试试看嘛!你不试过怎么知道呢?“我妈养育OK实在比小时候带我要克制和温柔多了!
可不知咋的,OK就跟这拧上了。
他坚持只要穿灰色的,并且问我妈:
“我要穿的,我要穿的...你为什么要给我洗掉呀?”
我妈说:
“呀,我哪知道你今天要穿的?你有这么多裤子,你可以穿其它的呀。”
很正常的逻辑——先解释原因,再给你建议。
但OK就像着了魔,还在执着那条灰裤子:
“那你洗掉之前没有经得我同意!“
”那你以后自己去洗,臭烘烘的、外婆不管了。”
”我不喜欢你总这么说我!”……
那天,我妈真的算耐心了,也没有不尊重孩子感受,解释清楚、气氛也注意了。
可是OK却全然不领情,“为什么总是只有我听你们的!”
至此,一切都已明了——外婆认真说的有关不能穿灰裤子的原因,在OK眼里全都是“辩解。”
在他看来,你说得再多、再耐心,都只是为了“压倒”我,所以我就是不爽!于是,他本能地关上了耳朵。
最终OK还是选择了黑裤子,我后来问他怎么想通了,他说后来不生气了,也就觉得黑裤子也好看的嘛。所以情绪的当下,孩子更看重的是”被看到”。我们和孩子费力地解释,目的也无非是为了让孩子心理好受些,可孩子不想跟你讲道理啊!
孩子不讲理,还需要沟通吗?
要的!
但沟通的方式不一定只是说!还有行动。
再说另一件事。
有一回晚上开车回家路上,OK坐在后排安全座椅上,我和奶奶坐在后排的剩余座位上,有点小拥挤。OK突然向奶奶提出要喝之前打开过的一瓶矿泉水。因为空间比较拥挤,车里也黑漆漆的,我和奶奶就随口一说,现在找不到,回到家再说。
OK不乐意了,闹着说口渴,要喝水。
奶奶于是开始耐心地解释因为车里太黑了,座位又很挤,真的找不到在哪里。
OK还是不乐意,继续闹着要喝水。
正好那会儿车也快开到家了,大概也就不到10分钟的距离,奶奶就转而安慰OK说,我们马上就到家了,到了家喝吧。一点点路,我们忍一忍。
但OK并不理会,越发扯着哭腔说:可是我很渴啊,我现在就要喝水。
这时开车中的OK爸也出来安抚OK说:那这样,前面有个便利店,我车开过去给你再买一瓶吧。
按理OK爸的处理方式也算可以了吧,你说口渴,那我给你解决,不来虚的。
让人抓狂的是,OK还是紧紧地纠缠不休,说:不行呀,我很渴了,我一秒钟都等不了了呀。
全车大人都安静了下来,没人想再理OK这个不可理喻的家伙了。
但问题是,无论你回应还是沉默,孩子都可以不停地重复一句话重复N遍。OK继续喋喋不休地说要喝水,配上孩子特有的那种呜咽声,像魔咒一般让人心里发毛,真让人想一声大吼:给我停下!
但我还是什么都没说,因为,该说的话,奶奶和爸爸全说了,OK显然已经“油盐不进”了。
我“啪”地一下打开车顶部的灯光,一边弯下身一边说:好,那妈妈帮你找找吧,反正这瓶水肯定还在车上。
神奇的事出现了,就在我打开车顶灯的那一刻,OK突然停止了唠叨,随着我弯下身去找水,水并没有找到,但我已经听到他舒出了口长气。
后来依然是到了家才喝的水,但他情绪完全稳定了。理由很简单:他知道他的需求被看见了。
当我们费劲口舌地说了很多道理,自己觉得感天动地,但在孩子看来,只不过是想通过动动嘴皮就轻易打发掉他的需求。
再回到前面的裤子的事上,那么OK的裤子已经洗掉了,除了好好和他解释说明,那还能怎样呢?
还是同样的思路,让孩子看到我们“动身体”,而不是“动嘴皮”。
大可以说:
“那好,我们去把裤子收下来吧。”
等收下裤子后,继续说:
“嗯,不过,裤子还没干呢,湿哒哒的,你看看,能不能穿?”
既使OK最终还是穿不了,但,他一定不会继续刚才的无止境纠缠,因为,除了看到了大人有在为他的要求作出了尝试,更重要的是,“你看看,你能穿吗?”这句话已经把主动权给到孩子。
孩子的反抗,看似是无理取闹,实际上是他们不喜欢自己处在“被动”的位置。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需要用行动来解决问题,多数时候孩子是可以用嘴皮子功夫“打发”的。
和孩子冲突的情况会有很多,用哪种沟通方式来解决,有时也要看孩子心情。
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会有莫名奇妙的情绪。可能是早起的起床气、可能是之前某个小愿望没得到满足本已心有不满等等,总之,同样一件事情,说同样的话,但就是因数为搁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结果。
所以如此看来,我们当爸妈的既要会“耍嘴皮子”,也要会“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