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餐飲行業應當重新重視分餐制

此次新冠疫情,造成餐飲業大面積停業,帶來了不小損失。陸續復工後大家會發現全國各地餐飲店出現了一種新的吃法,那就是一人一桌,每人一套餐具。其中最有意思的大家喜聞樂見的火鍋,採用了單人單桌、單人單鍋的分食模式。


疫情過後,餐飲行業應當重新重視分餐制

這種吃法叫做分餐制,分餐制不是說一定不能在同一個桌子,但肯定是每人一套餐具。這種吃法並不陌生,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即一人一桌,菜餚均分放置到每張桌子上,大家按規矩坐好後共同享用。


疫情過後,餐飲行業應當重新重視分餐制

但是為什麼後來慢慢流行合餐制呢,還得從我國古人的坐姿說起。唐代以前,人們基本上是“席地而坐”,那時候還沒有發明椅子,這種席地而坐的姿勢,特別適合使用托盤來放置食物。從春秋戰國直至秦漢隋唐,華夏民族飲食的基本形式,就是一人一案而食。唐朝以後受北方遊牧民族合餐制的影響,漢民族中也開始出現合餐制。尤其是“高足傢俱”椅子(當時叫做“胡床”或“交床”)從西域傳入後,不但影響了漢民族的文化審美,更是直接改變了漢民族的飲食習俗。從此後,中國人可以坐在高高的椅子上,圍著一張桌子吃飯,這就是合餐制的物質基礎。宋代以後,合餐制日益興盛,至明清兩代完全成為主流。

回到當下疫情,我認為中國人還是應該實行分餐製為好,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或大型宴會。很顯然分餐制的好處很多,乾淨衛生且不會造成交叉感染,對於湯食類餐飲更能避免共餐時唾沫星子交換,而且針對商務宴會和群體聚餐,也會避免因為人員間的不熟悉導致的用餐尷尬。目前在正式場合主人給貴賓夾菜,也會使用“公筷”這個配置。人民大會堂的國宴從80年代早就開始實行“分餐制”,即一人一份,“食不共器”,既減少浪費又衛生方便,也利於實行規範化的服務。這些都說明分餐制在中國也是有一定群眾基礎和認可度的。

此次疫情讓曾經江湖流傳的分餐制重現江湖,我倒覺得可以利用這次契機把這個優良傳統重新發揚光大,不要求分桌但是可採用公筷公勺。只是,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民眾的習慣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夠改變的,但願今後能朝著這個目標慢慢前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