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進 加強“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合作 ——寫在尼泊爾8.1級地震5週年

2015年4月25日北京時間14時11分,尼泊爾發生8.1級強烈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止2015年6月11日,地震造成8786人死亡,22303人受傷,當地房屋損毀嚴重。地震也波及我國西藏自治區,造成27人死亡,7000餘戶房屋出現不同程度受損。

地震發生後,在立即組織開展國內抗震救災工作的同時,中國政府迅速向尼泊爾派出救援隊、提供救災物資等,是最早提供援助的國家之一。中國國際救援隊62人第一時間奔赴尼泊爾地震災區開展國際人道主義援助,是第一支抵達災區的國際重型救援隊,成功營救出2名倖存者。轉入災後恢復重建後,中國政府緊急啟動了系列援助項目,在災害防治能力建設方面,實施防災減災規劃編制、地震監測臺網和城市地震小區規劃研究等。2019年10月13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尼泊爾總理奧利的共同見證下,雙方簽署了地震監測臺網項目交接證書。項目建成了包含10個集甚寬頻帶地震觀測、強震動觀測和GNSS觀測為一體的地震臺和2個數據中心構成的現代化地震監測臺網,顯著提升了尼泊爾的地震監測能力和青藏高原南部地震定位能力,所得觀測數據為中尼邊境地區開展防震減災工作和推進喜馬拉雅構造帶地震科學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尼泊爾是我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夥伴。尼泊爾8.1級地震災害表明,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地震災害風險不容忽視。“一帶一路”沿線多數國家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上,地質構造複雜,地震活動強度大、頻次高、災害重。近年來,亞美尼亞、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等國陸續發生重特大地震,造成數十萬人死亡。除尼泊爾地震外,2004年印度洋海嘯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至今仍歷歷在目。這些地震不僅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也給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嚴重衝擊。

地震無國界,應對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挑戰。近年來,中國地震局積極推進構建“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合作機制,截至目前,已有22個國家的機構和國際組織加入。同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地震監測、震害防禦、基礎研究等領域廣泛開展務實合作。為老撾、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尼泊爾、薩摩亞7國建成53個地震臺站,為中緬油氣管線、中國-馬爾代夫友誼大橋等20個國家的30個重大工程項目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為數十個國家的300多名人員開展地震監測和應急能力技術培訓,有效提升了相關國家抵禦地震災害風險的能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汶川地震十週年國際研討會致信中指出,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希望各界攜手共進,切實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抵禦地震災害風險的能力,為沿線人員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共同構建地震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