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最爱》是顾长卫导演“时代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相较于《孔雀》与《立春》全文艺片而言,《最爱》更具有商业气息。

电影的名字几度更换,经历了从《七十里铺列传》《世外桃源》《魔术时代》,一直到最后的《最爱》,才终于定名在2011年上映。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影片以上世纪90年代初为时代背景,讲述了偏远落后、封闭的小山村中,村民因为卖血得了热病(艾滋病),生命逐渐流逝中,不同的人的故事。故事主线以赵得意与商琴琴从报团取暖到相爱,直到最终离去为主线,呈现给我们一个光怪陆离、魔幻而又真实的故事。

下面就以人们如何面对死亡、现实主义拍摄手法和象征符号三个方面,来讲述下边缘人群,在面对死亡时的态度,从而了解90年代初得了热病(艾滋病)的人的生存现状。

对待死亡是妥协还是反抗

娘娘庙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这里与其他乡村一样,有着各色各样的村民,有的唯利是图、冷漠自私,有的计较小利,还有一些善良质朴的人。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患病的村民不仅要忍受病痛带来的折磨,还要面对来自他人的歧视,没有人愿意接触他们,连与他们交谈都不会有,精神与肉体上的折磨使得患病的村民,在等待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1、与死亡的抗争

赵得意不同于其他患病的村民,在山坡上的小学校里,赵得意会记录时间,以便清楚过了多少天,即使生命正在倒数,也要过好每一天。后来,他对美丽的商琴琴一见倾心,不顾人文伦理,与商琴琴互相取暖。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赵得意与商琴琴在一起后,琴琴知道自己的病没法治,她也不强求,认定了赵得意,就敢与赵得意一起死。而赵得意不会这么想,他觉得“多活一天是一天,多活一天赚一天”。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在可以计算到死亡到来的日子里,赵得意对生很渴望,想要活得尽兴,他敢站在铁轨上,挑衅呼啸而来的火车,并奔跑在火车前面,火车就像死神一样,但赵得意并不惧怕,而是充满挑衅、玩味的奔跑在火车前面,充满了对生的渴望。

2、对世俗的反抗

赵得意与商琴琴的关系被发现后,他毅然决定与现有的妻子郝艳离婚,把商琴琴接到自己村里住,两个人住在山坡上的房子里,被村里人痛骂、歧视,他们也并不在乎这些闲言碎语,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赵得意的反抗,不止是离开世俗的拘禁,更是对世俗的挑战,面对商琴琴婆婆的破口大骂,他站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承担下所有骂名,“要打要骂,冲我来”、“我就是不要脸,是我勾引的琴琴”。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当两人终于成为合法夫妻后,穿着红衣服、带着红花,让全村人知道,他们是名正言顺的了,在黄鼠狼门前宣读结婚证上的致辞,一遍又一遍的宣读,一次又一次的向别人证明,他们是合法的了,商琴琴不再是破鞋,赵得意不再是勾引别人的第三者。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还原更真实的世界

推崇现实主义的安德烈·巴赞说:

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现实主义的摄影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性看法和偏见,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原世界真实的面貌,展现更真实的世界。

影片在表现人物反抗的主题中,选用全景与中景交叠的方式呈现。表现出人在大千世界里自知渺小,而又奋力反抗的状态。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影片中两次出现赵得意与商琴琴走在陡峭的山间梯路的画面,一次是野合之后,一次是领证之后,两人走得非常艰难但又义无反顾。大全景镜头展现出环境的广阔无垠,反衬出人物的渺小;中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的运用则是传达出两人倔强不屈服,对生的极度渴望的激情。

两种景别的镜头互相结合,使得影片的视觉表现力更强烈,人物情感也得到充分的宣泄。

关于生命的意象符号

相对于大制作、大场面为卖点的宏大叙事的影片,《最爱》中充满了个人感情色彩的象征意义的符号,这些符号添加了个人理性,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影片中大量出现红色的物品,红色给人热情、充满希望的感觉,也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赵小鑫吃的红得不正常的西红柿、琴琴穿得红得刺眼的红棉袄、四轮叔死的时候放在旁边的红本本、得意与琴琴分喜糖时穿得红衣服,影片中,患了热病的村民中似乎都拥有一件红色的物品。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此外,红色也有让人害怕的象征,影片里的红色物品,很多都是红得特别魔幻

,比如盖着红布的棺材,让人看了特别不舒服,红的刺眼的布幔,像鲜血一样染红了整个屏幕,齐全倒卖血浆时的红色,更是恐怖的化身。

影片中花脸猪这一意象用喜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极容易让人忽略它的隐含意义。它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大家齐聚小学校它拱门;第二次大家再次齐聚小学校它过来觅食;第三次是它偷了粮房姐的米,被粮房姐追着在大街上跑。这样荒诞又搞笑场景,无不体现导演借猪这一意象讽刺了人们愚昧无知、丑陋的一面。

《最爱》:面对困境是妥协还是反抗,复杂的人性从来不止一面

总结:《最爱》用一个看似荒诞但又真实存在的故事,呈现出了90年代初偏僻农村村民得热病后的生活现状,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让人无奈又绝望,但活着一天算一天,活着一天赚一天,活着总是好的。

影片中片头片尾曲是一段河南坠子,看似荒诞的吹牛的词句里,却暗含了平凡农民的普遍生活理想:土地、房屋、老婆、孩子等越多越好,都是质朴的理想,虽然有夸大,但也不可否认,它揭示了平凡人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下面可以欣赏下片尾曲《吹牛》的选段:

好田地我有八万顷

好房舍我有八万间

我喂着八万骡子八万马

……

老婆子我有八万六

好儿孙我有十万三

我本是老天爷他干爹

你看我体面不体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