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器碑》單字解析及技法要點--“魯”

今天,我們來解析“魯”字。相較以往,我們要融入更為深入的專業知識來理解隸書,這樣有利於避免片面、庸俗、低級的看法。

從隸書的角度出發,單個字的書寫也可體現出書法的拙與雅。例如《禮器碑》的特點是中正典雅、法度森嚴,其中“魯”字的書寫可以看出其結體清勁秀雅、重心穩固。

《禮器碑》單字解析及技法要點--“魯”

《禮器碑》中的“魯”

就“魯”字來說:它是上下結構。上部“魚”外形略扁,下部“日”成“曰”略扁。整體來看,下部要比上面部分略微厚重一點。“魚”字部第一筆撇,由細到粗,收筆部分略方;第二筆橫折,可以將其斷開來寫―短橫,向右下走再寫向右傾斜的豎,也可將其連起來書寫,折的地方需方一點,撇、橫折相接像是兒童頭上所扎的小辮被風吹向後倒的感覺;接下來是豎,分為兩段,上一部分向左傾斜,下一部分則向右傾斜,兩個階段轉換流暢,此豎與橫折的豎形成相向關係。“田”三個橫:第一橫中間略細,第二橫並沒有與橫折的豎相連,這為整個字留了喘氣的機會;第三個橫中間略細,但他更加神奇的地方是在於橫和右端豎的交叉相接。

《禮器碑》單字解析及技法要點--“魯”

四個“點”在這一字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四個點感覺像是為下部“日”撐了一個大雨傘一般,中間兩點靠上,左右兩點向外部延伸,像是極為短小的撇和捺,寫得頭尾清楚,向背分明,姿態生動,小小的點撐起了整個字。

《禮器碑》單字解析及技法要點--“魯”

下部的“日”三個橫畫有變化,且各不相同,第一橫由粗到細按照筆勢應是接豎,第二橫中間部分飽滿兩邊稍細,第三橫由細到粗向右上方傾斜與豎相交;“日”左右兩豎也是相向,左豎相較右豎更為厚重,右豎略有外拓之感;字帖中下部“日”的橫折沒有相連,許是因為自然現象原碑被風化或是被人為原因敲掉的;又或許本來就不相接,這樣顯得整個字更加舒朗、靈動。


《禮器碑》單字解析及技法要點--“魯”

我們知道,《禮器碑》的用筆,以方筆為主,凝整沉著,要求每一點畫要做到筆筆送到位,強調“積點成線”,這樣才能做到筆勢開張,萬毫齊力。”

臨習“魯”這個字,精臨的時候略顯小氣,紙面上所呈現出的是線條單薄,並無古拙的氣息,從而感覺到作品整體的格局有點“俗”。

《禮器碑》單字解析及技法要點--“魯”

第一遍臨習“魯”


進一步總結經驗,再寫再悟,多次書寫後才有正大之氣象,又有一種“空靈”之感。《禮器碑》筆畫雖然以方為主,又不是全為方筆,有時略帶圓意,將筆畫的粗細、方圓,筆勢的收放、向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遒勁、典雅、高古且充滿逸趣。在結構處理上,取勢倚盼,形成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有機整體。線條的粗細及所分割出來的空間形成了黑與白、輕與重的強烈反差。

《禮器碑》單字解析及技法要點--“魯”

第二遍臨習“魯”


我們書寫的過程中,遵循欲左先右、積點成線、推筆而行,注重點畫的收放與線條的質量。在整個書寫上傾注主體精神與氣質,使之富有流動感,通篇自然靈動,富有生氣。其中,我們要求“筆筆到位”,這會直接影響到漢字的“神采”,從而影響到整幅作品的大格局。


《禮器碑》單字解析及技法要點--“魯”

通過今天的書寫練習,加強對“拙”和“雅”的理解――“拙”是線條的拙,“雅”是大格局的雅。

版權聲明:本系列文章為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謝謝!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