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傾天下的商人丞相,被罷貶後飲毒自盡,引各方猜測爭議

他是名震天下的大商人,家累千金、富埒王侯;他把政治視為商業,認為秦公子異人(即後來的秦莊襄王)"奇貨可居",遂盡心竭力扶保秦莊襄王登基即位;他又輔助幼主秦王嬴政,被尊為"仲父",使秦王兵強馬壯、稱雄天下,使各諸侯國側目而視。他就是門下有食客三千、家僮萬人、亦商亦政的呂不韋。

更為傳奇的是,有人認為呂不韋還是秦王嬴政的生身父親,然而,他後來竟然被嬴政免職,先是貶到河南,不久又被貶到蜀郡,呂不韋就在這期間莫名其妙地自殺了,他真正的死因是什麼呢?

權傾天下的商人丞相,被罷貶後飲毒自盡,引各方猜測爭議

呂不韋的商業頭腦

呂不韋,戰國末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呂不韋家中世代都是商人,家有千金,富甲一方。

呂不韋的父親很注重對呂不韋商業才能的培養和挖掘,他與其父親的對話可以看出,呂不韋比父親更青出於藍,極富商業頭腦。

不韋問其父:"種田的利益是多少?"父親說:"十倍!"那販賣金銀珠寶的利潤呢?""一百倍!"呂不韋又問:"把一個窮困潦倒的王孫扶植成秦國君主的投資回報率呢?"

父親說:"這樣的話,就會得到無窮大的利益。"呂不韋說"我就要得到這無窮大的利益。"從對話中可知呂不韋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他不甘心一輩子都當一個商人,而是要做一個名垂史冊的人物。

呂不韋經商出身,他深知扶植一個君主帶來的利益。後來,呂不韋結識了在趙國當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認為"奇貨可居",費盡千辛萬苦使子楚被立為太子。

後來子楚繼承王位,即秦莊襄王。與此同時,他將自己的小妾趙姬送給子楚當夫人,生下了後來的秦王嬴政。呂不韋被任為相,封文信侯,食藍田(今陝西藍田西南)十二縣。

後來,秦莊襄王去世,年幼的秦王嬴政即位,呂不韋仍舊擔任相國,還被尊為"仲父"(傳說秦王嬴政就是呂不韋和趙姬的孩子)。

權傾天下的商人丞相,被罷貶後飲毒自盡,引各方猜測爭議

呂不韋被罷相

秦王嬴政九年(前238年)嫪毐興兵作亂,呂不韋受到了此事的影響,被秦王嬴政罷相,回到封邑洛陽。

呂不韋回到河南老家之後,許多國家對呂不韋卓越的政治才能十分傾慕而想請他去主持國政,以便抗秦。秦王政聞聽此訊,親寫信質問他,呂不韋看到秦王嬴政的親筆書信,就飲毒酒自殺了。

有人分析說,呂不韋是為了他的親生兒子——嬴政,而自願死去的。呂不韋這個大商人這一生最大的一次"買賣",就是把他和趙姬的兒子嬴政推上了秦王的王位。不僅如此,嬴政很快就通過自己的實力,掃平六國、一統華夷,成為"功過三皇五帝"的"始皇帝"。

而在嫪毐之亂中,秦王嬴政發現了他母親趙姬和嫪毐、呂不韋之間的種種醜聞。而且,他還知道了自己並非秦莊襄王的兒子,而是呂不韋的兒子。

秦王嬴政生性暴戾,好面子,講排場,他不能擁有這樣不光彩的出身,他不能失去即將唾手而得的天下,所以只有殺了呂不韋,以行動向天下人證明,呂不韋和他嬴政毫無血緣上的關係。

所以才有了秦王嬴政對呂不韋"你和大秦國有什麼特別的親戚關係,竟然得到了仲父的尊稱?"呂不韋絕頂聰明,他知道秦王嬴政的用意,為了成全兒子,也為了實現自己年輕時要得到"無窮大的利益"的誓言,呂不韋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毒酒,一飲而盡。

權傾天下的商人丞相,被罷貶後飲毒自盡,引各方猜測爭議

呂不韋自殺的各種觀點猜測

可是,也有人不同意秦王嬴政是呂不韋兒子的說法,那麼也就同樣對呂不韋自殺是為了成全嬴政的觀點持否定態度。

他們認為,呂不韋在被罷官回到老家河南之後,沒有閉門謝客,低調做人,而是使得各個諸侯國遣使者紛紛來邀請他到諸侯國去做官,潛臺詞就是請秦國的締造者呂不韋對付秦國。

在那個時代,能人、策士在本國得不到重用或者遇到危難,馬上就會轉投別的國家,如商鞅、吳起、蘇秦、張儀等人就是如此。秦王嬴政得知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呂不韋在民間和諸侯間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如果一旦呂不韋掉過頭來幫其他諸侯國對付自己,那將是秦國的心腹大患。所以秦王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絕命書",說是要將他貶到蜀郡,其實只是念在過去多年輔政的情分上,給了他一個臺階下,讓呂不韋自己了斷。呂不韋何等聰明,早知道了秦王嬴政信中的含義,只好自殺了。

還有人認為,是呂不韋的功高震主使他喪了命,就算沒有嫪毐事件的牽連,沒有其他諸侯國對呂不韋的趨之若鶩,呂不韋也逃不出自殺的結局。

權傾天下的商人丞相,被罷貶後飲毒自盡,引各方猜測爭議

呂不韋與秦王嬴政的政治理想

另外,呂不韋與秦王嬴政的政治理想看上去很不一樣。他廣招門客、著書立說,寫成了《呂氏春秋》一書,來表明自己的政治觀,提出自己的建國方略,想要建立一個講仁政、崇王道、尚君德的新型國家,可呂不韋失敗了。

秦國的建國方略早在商鞅變法時就已確立了,就是對內發展經濟,對外侵略擴張的路線。呂不韋主張講仁政、崇王道,而秦王嬴政殘忍、暴戾、狠毒,崇尚強權、嚴酷刑法。他們二人的政治主張完全是相違背的,是相對抗的。

大史學家郭沫若也認為:從呂不韋主持編成的《呂氏春秋》,"你可以發覺它的每一篇每一節差不多都是和秦國的政治傳統相反對,尤其是和秦始皇后來的政見和作風作正面的衝突……假如沿著呂不韋的路線下去,秦國依然是要統一中國的,而且統一了之後斷不會僅僅十五年便迅速地徹底崩潰。"

總結

"道不同不相為謀",秦王嬴政覺得呂不韋倚老賣老,阻擋了他統一天下、稱霸寰宇的道路,所以,就對呂不韋百般刁難,先是把呂不韋貶到河南,後又要貶到蜀郡,呂不韋自知秦王嬴政的為人,所以就很識相地自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