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印尼有一則古老的寓言:人類與老虎本是相親相愛的夥伴,共同以榴蓮為食。後來,人類不小心被榴蓮的尖刺劃破了手,鮮血沾染到榴蓮果肉上,老虎才變得嗜血。

這個寓言,和誕生於歐洲的伊甸園故事有頗多相似之處。同樣負有原罪的人類、同樣危險的老虎和蛇、同樣具有誘惑性的蘋果和榴蓮。

是的,原產於南歐的蘋果,和原產於東南亞的榴蓮,在當地人眼裡,都是甜美到讓人覺得誘惑和危險的食物。這是人類在面對強烈感官享受時,發自本能的謹慎。

但對於天性熱愛美食的中國人來說,這種謹慎卻似乎沒有進化完全。連有毒的河豚都能捨命吃,更何況榴蓮!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No:1 壹


中國人第一次看到榴蓮,其實並不比西方人早多少。

15世紀中葉,鄭和下西洋,首次打通了東部沿海通向東南亞的航路,也是中國人第一次見到榴蓮真身。幾十年後,葡萄牙人的商船也開到了馬六甲海峽。

但東西方人對榴蓮的態度卻有著耐人尋味的差別:西方人最初並沒有重視榴蓮,而是把這種看起來醜陋、聞起來味道難以名狀的果實,視為當地土著愚昧和落後的標誌,不屑於吃,更不屑於記載。從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殖民列強輪番登場,但三百多年的時間跨度裡,榴蓮從未被西方人認可。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十九世紀末,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第一次寫下的關於榴蓮的文字,竟然著重描述了這種尖刺果實砸傷人有多麼危險、土著用榴蓮下飯調味的氣味多麼不堪——與改變了西方飲食結構的香蕉、芒果、楊桃等相比,榴蓮是東南亞原產水果裡最不受歐美待見的個例。

中國人對榴蓮的態度則完全不同。鄭和的副官馬歡,在他的《瀛涯勝覽》裡,就準確記載了馬來語榴蓮的準確音譯“賭爾焉”(durian),還描述了榴蓮的大小、外觀、質地,和甜美的滋味。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到了明中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已經把榴蓮列為治療痢疾的藥材。是否有效姑且不論,但這種對氣溫要求極高、至今中國只有雲南和海南少數地區才能種植的水果,居然被湖北落第秀才寫進書中,足可以窺見中國人對榴蓮的喜愛。

“榴蓮”兩字當然也是華人起的名,雖然翻譯談不上信達雅,但它與漢語“流連忘返”的關係,其實已經反映了華人對南洋數百年深刻且複雜的感情。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No:2 貳


幾乎與鄭和下西洋同時,東南亞發生一次巨大的政權更迭:中南半島南部的阿瑜陀耶王國,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王國,暹羅,也就是今天的泰國第一次統一。一躍成為當時的東南亞霸主。

1377年,暹羅國王接受了大明皇帝的冊封,成為中華藩屬國。開啟了中泰500多年的蜜月期。大量明朝官民奉旨南下,據《東西洋考》記載,當時曼谷的40萬人口中,有27萬是華人。

華人為暹羅帶去了先進的冶金技術、軍事理論和行政經驗,幫助泰國在東南亞對抗越、緬等國。在擴張的過程中,大量土地和良種作物被納入泰國領土。

這其中,就包括榴蓮。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榴蓮的名字,最早也是明朝中葉出現在東南亞。當時,暹羅華人中有一個普遍的說法:只要吃得慣榴蓮的,就能留在暹羅。中國人自古尊人重土,雖然皇命難違,但說服自己背井離鄉,依然需要流連此地的理由——甜美的榴蓮,是他們最好的慰藉。

根據鄭和下西洋的記載,當時的榴蓮“內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這顯然與今天泰國生長的果肉堪比枕頭大的榴蓮相差很遠。

一種普遍的說法是,來自中國廣西地區的果農,將異體嫁接、人工授粉等種植荔枝的技術應用於榴蓮,才培養出了今天的良種。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今天,普遍種植在泰國的榴蓮有五六十種,但最被人熟知的是青尼、長柄和金枕頭三個品種。

青尼榴蓮產量不大,但是唯一產在3、4月春季的品種。與更南面常年如夏的馬來、印尼相比,泰國依然有一定的季節變化。生長在春季的青尼,也帶著青綠的顏色,個頭小、核小,但肉多,而且氣味濃郁厚重,如果“金枕頭”的口味像火鍋中的微辣,那麼“青尼”就是火鍋裡的特辣。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長柄榴蓮產量比青尼更少,柄長且圓,整顆榴蓮也以圓形為主,果肉、果核也呈圓狀。雖然果核大、果肉少,但因其極其細膩的質地,吸引了不少人青睞,也是製作西點的最佳選擇。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金枕頭則是國內銷售最多的品種。產量大、甜度高、水分足,而且有其他品種難以望其項背的巨大果肉。國人經常覺得金枕不好吃、檔次低,實際上榴蓮個體有優劣,並不存在品種的高低,金枕頭的“甜”,貓山王的“醇厚”,葫蘆的“溫順柔滑”等。具體到個人,會有明顯的偏好。相反,運往國內的金枕頭,為了保鮮,大部分在七八成熟時從樹上採摘,抵達銷售地後再行催熟。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所以國內買到的金枕頭,除了滋味不夠甜之外,因為長時間放置,臭味還會更濃。另有一部分採摘過早的,果肉裡的有機酸核澱粉積累太少,永遠都催不熟,像是硬番薯,它們並不能代表泰國金枕頭的真正水準。

是的,牙齒微微咬合奶皮般的一層,就凹陷在黏稠的果肉中了,像濃郁的奶油蛋糕加了苦杏仁,又帶著奶酪、黃油和一股子酒香。這才是正宗金枕頭榴蓮的美好。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No:3 叄


李時珍寫榴蓮當然不是偶然。事實上,華人下南洋,也是從16世紀《本草綱目》成書同期開始。

鄭和打通了水上航道後,雖然明朝官方封關禁海,但已經攔不住東南人民開拓世界的決心。尤其是地少人多、農業薄弱、商業發達的福建和廣東東北部地區,開始有少部分百姓向東南亞偷渡經商。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既然是偷渡,作為大明藩屬國的暹羅是要繞過的,一直與明朝處於敵對狀態的安南(越南)也不是好的選擇,更南的土地,才是華人的選擇。

沒錯,馬來半島、印尼群島,榴蓮真正的原產地。這是一條與泰國華人完全不同的道路。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不得不承認,華人性格勤奮、做事努力,且生意頭腦靈活,很快掌握了當地經濟文化的主動權。到了明末清初,更是有一大批不願屈服於滿清鐵蹄的漢人飄洋過海來到南洋,繼續高舉反清復明的旗幟。

他們有文化、有見地、有計謀,同時,作為農耕大國的百姓,對種植業的熱情當仁不讓。很多早期華人成了種植園園主,壟斷了當地的水果貿易,繼而暴富。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一個有意思的軼聞是,當初這批華僑暴富之後,納了許多當地女子為婢妾。他們的混血後代,男性稱為Baba “峇峇”,女性稱為Nyonya“娘惹”。儘管在血統和文化上都有一定混合性,但在這個社群形成後,一般都會遵照漢族的傳統,認為自己是漢人,傳承漢姓,不會選擇再與馬來族通婚,而是會從相同背景的家族,或者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中選擇婚姻對象,以避免被馬來人同化。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就是一名“峇峇”。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相比同時期的西班牙殖民者,在拉美暴富後,與印第安女子、乃至黑奴女子代代雜居繁衍,生出膚色深淺不一的拉美民族。華人在新加坡的故事,堪稱以儒學保存民族獨特性的最佳案例。

至今,大馬還有一句俚語:“榴蓮落下,紗籠飄起”。這種對性事隱晦而唯美的暗示,實在太符合儒學濡染的華人的性格。也從一個暗面,反映了當初榴蓮種植和貿易,為華人先祖帶來的富庶生活。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No:4 肆


鴉片戰爭結束後,中英簽署《南京條約》,清政府終於廢除了海禁法令,允許西方國家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因為應募者要訂立契約,名為“契約華工”。

從19世紀中葉起,大量華人合法湧入東南亞,填補殖民開發的勞動力。為了區別峇峇孃惹和這些新到的華人,這一時期的華人被稱為“新客”。

一開始,華人從事的都是最低端的基建工作。英語coolie,就是從漢語的“苦力”意譯而來。但隨著20世紀後機械設備的成熟,華人勞工們開始轉入種植園,除了為英國人割取橡膠之外,還有不少華人勞工進入了老華僑們的榴蓮園工作。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馬來西亞的榴蓮,從此被勤勞而聰明的華人精心栽培,並細化品級標準,按照甜度、細密度、纖維長度、綿軟度進行仔細區分,以durian的首字母D分級命名。像鑽石4C體系一樣,將各個數值排列組合,就有了上百個梯度。許多品種看著大同小異,實則差之千里。

除了眾多周知的貓山王之外,大馬著名的榴蓮,還有這些。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是的,華人一手鑄就的大馬榴蓮譜系,成為整個東南亞榴蓮的典範。就像如今華人作為主體民族的新加坡,傲然成為東南亞最發達的國家。

一顆榴蓮裡濃縮的,正是500年來華人在東南亞跌宕起伏、肅然起敬的奮鬥史。


產於南洋的榴蓮,怎樣征服了中國人的舌頭和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