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中國"偷學"的分餐制,為何能與日本米飯文化扯上關係?

中國和日本的飲食文化可以說是東方飲食文化寶庫裡的兩塊瑰寶。日本的很多文化包括飲食文化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中國。

隋唐時期,中國文化繁盛,引得周邊無數國家來朝拜學習。其中便有日本的影子,他們學習了中國當時的分餐制,

並且一直沿用至今。由於日本是島國,海產豐富,比較喜歡生鮮保持食物的本味,其次物資並不是十分豐富的日本,特別講究物盡其用不浪費。日本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傳承了中國的道文化並且將其發揚光大,道講究清靜無為。而中國文化中儒家成份重講究大一統,圓滿豐富。

日本從中國

至此種種同樣都以稻米為主食,中國基本就是將其做成簡單的主食,而主要在菜系上加強豐富。日本卻在簡單的稻米上發展出了,蛋包飯、茶泡飯、雞蛋拌飯、黃油拌飯等等品類的飯。

中日飲食文化雖然有很多同源性,但是在主食米飯上卻走出了兩條截然道路。這就不得不從中日兩國長久以來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底色中去聊聊一二了。

一、中國的餐桌有著飽含自身傳統文化滿而和的景象

1、首先中國人沿襲的是熱鬧的合餐制

如今的中國餐桌上雖然出現了為適應快節奏生活工作的個人簡餐,以及日本料理、西餐等分餐的用餐模式,但是中國的主流用餐制還是合餐制的。

小到個人家庭大到慶典筵席,合餐才是主基調。在團團圍坐的餐桌上,大家交杯換盞,互相夾菜聊天,熱鬧喜慶的景象是根植在每一箇中國人心裡最生動的餐桌景象。其實,中國在很久以前曾經出現過分餐制的,並且大抵沿襲到隋唐時候,在宋之後人們開始採用合餐制。

東京夢華錄裡有不少關於當時汴京百姓官員的生活與慶典的描述,當時的合餐已經有了雛形。根據很多先秦古籍上的記載,周天子會在會見諸侯時,將某樣食物分賞給某個立功的王公貴族。那時候人們入席基本都是跪坐在自己的小飯桌前。

椅子是從胡人那裡傳來的,追溯起來大概始於隋唐時。椅子的傳入為合餐制提供了可能性。之後由於草原民族元朝的統治,人們開始逐步放棄了原先的分餐開始合餐制的歷史。草原民族因為生活習慣,物資貧乏將食物合鍋而煮一同食用是他們的常態。

日本從中國

其次,中國開始的分餐制主要是為了區分平民與貴族用來定尊卑的,隨著魏晉之後五胡亂華,無數的高門望族都紛紛消失在戰火裡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故此,在經歷元朝統治後,合餐盛行。

2、其次中國人做飯是以火為主的烹飪方式

除了用餐方式的在時代變遷裡變為了合餐制,中國的烹飪方式也與日本飲食有很大不同。火候是我們在中餐裡經常聽到的詞彙,評判一個廚師的做菜水平,很大程度上就看他對火候掌握的熟練程度。火成為我們中國的烹飪利器,無論是製作葷菜還是素菜。

熱而暖的食物,不僅能給我們帶來飽腹和溫暖,其中更暗合中醫學養生的道理。在中華歷史上,傷寒給中華兒女造成過極大的傷害,食物的生冷寒涼都是大忌,會傷人身體引起疾病。所以以火烹飪出的食物更得民心。

再者,中華土地上經常經歷戰火侵襲,百姓常常會缺衣少食,好不容易每家人湊出一點口糧,自然是一起熬煮,藉著火光點亮希望。與日本飲食中偏生冷簡單的處理方式以及各自為營的用餐模式差別很多。

二、與中國餐桌滿而和景象相比,日本餐桌別有一番獨特風味

1、首先日本人習慣了各自獨立的分餐制

日本長期以來都有受到我中華文化的灌溉和洗禮。唐朝盛年更是派遣了12支遣唐使隊伍,從衣食住行到傳統文化,基本全部搬回了日本。分餐制就是那時候帶回去的。

日本從中國

雖然根源有同,但是不同於中國在朝代的更迭發展裡最終選擇了合餐制,日本將分餐制貫徹到底,雖然近年有很多其他飲食文化湧入,主流分餐制一在直不曾改變。雖然分餐對日本來說是舶來品,但是意外地適合這片土地。

分餐制帶來的乾淨、獨立與平等與日本的島國文化很相配。日本承襲了中國傳統的道文化,並將其發展成自己的道文化。不同與儒家的大一統思想,道更講究清靜無為,簡單自立。因為日本是一座面臨自然災害特別多的島國,在長久的歲月裡都要面對無法抗拒的災害。

所以他們每個人都要自立自強,因為自然災害不同於戰火,人類在其面前沒有任何還手之力。互相幫助也是無力的,甚至拖累別人。不愛麻煩他人堅強自立的日本人就是面對與中國人相同的食物匱乏問題,也會堅持分餐,每個人顧好自己是對集體最大的貢獻。

2、其次日本人的烹飪講究保持食物的本味

除此外,相對中國人對火候、高湯的執著。

日本人更喜歡品嚐食物的本味。因為地處海島,食用海鮮居多,海鮮自帶風味用火會破壞食物的原汁原味。同時日本山林眾多忌諱用火,既會消耗木材也容易造成火災。更深層次來說這其中也因為道文化的薰陶。

日本從中國

道講究上善若水,至清至簡,習慣用做減法的思維與大自然相處以期達到天人永和,不受災厄。日本烹飪時候喜歡頭天晚上讓食材出汁,極力維持其本味。與喜歡溫暖高湯複雜菜品的中國人不同,日本人更偏愛生鮮簡單的飲食。

三、為何日本能從簡單的米飯裡派生出如此多的特色飯品

1、其一分餐制給了創新制作米飯的可能性

分餐與合餐相比較,合餐更講究集體性,菜系菜色會根據不同人口味不斷調整而作為搭配菜的主食如米飯麵條,基本要求保持本味。

首先合餐之下是有很多菜色可以選的,根據自己口味習慣搭配就好。作為搭配的米飯等主食不需要發展自己的多樣性,簡單的本味更容易百搭,其次做起來也很方便的。

試想在一個家庭聚餐的場景下,已經有滿桌的菜式了,每個人還來一份特別的飯簡直就是多此一舉增加做飯人的負擔。而日本人的分餐就不同了,更講究個性化。本身每個人的食物分量並不多,眾人口味不同自然為了滿足味蕾需求進行不斷嘗試。

這就如同中國不同菜系根據人們口味對菜品改良一樣,米飯作為日本餐桌基本會配的主食自然格外被關注,總之合餐制下米飯的多樣性被菜品取代了而在分餐制中尋找到了發展空間。

日本從中國

2、其二日本人崇尚的道文化催生了其獨特的飲食文化

日本文化崇尚上善若水的極簡道文化,不似中國儒家更側重講究圓滿人和。只要是自己內心的追求,即使簡單沒有複雜的道理也會受到尊重甚至是推崇。

譬如日本特色米飯品類裡的黃油拌飯、蛋包飯、茶泡飯等。其實我們中國也有類似的豬油拌飯、蛋炒飯但是這些在中國不能算是正式的一頓飯,只能說為了臨時解決肚子問題,中國的飯再簡單也要有菜,沒有菜作配角,

這飯在人們記憶裡只能成為一些艱苦歲月的記憶,不受推崇的。

茶泡飯基本也是中國傳到日本去的,同樣只是被中國人拿來偶爾食用。但是日本人在品嚐這些食物時候並不會覺得寡淡無趣。極簡的烹飪裡有他們的文化認同感,簡單的飲食也是他們認為獲得健康長壽的秘訣。就如同他們先祖領悟來的簡單純粹更接近自然,更容易獲得長久一般得到推崇。

3、其三作為東方文化傳播的底站日本習慣將各類文化發展到極致

在很長久的時光裡,日本都是東方文化的終點站,因為所有文化傳到這裡後,日本人向東看去已經沒有可以繼續傳播的地方了。彷彿一叢花,最美的就是枝頭的那朵花,集聚了所有源頭供他學習吸納。又因為日本本土的物資匱乏,他們是不會浪費一點物資資源和文化資源的。

必將物盡其用才符合他們的國情和民風。譬如從中國學習過去的花道、茶道。每一個步驟每一個動作,在這裡都被

賦予獨特的日本文化與內涵。

日本從中國

何況是日本民眾最喜歡的米飯,自然是不能放過對其的藝術加工。勢必精雕細琢,將其刻上獨特的東洋文化印記。再者日本講究包容與吸納,日本的旅遊行業被不斷髮展壯大,對於天生就不愛麻煩他人體貼周到的民族,自然是要設法滿足消費者的味蕾以防造成他人不滿意體驗。

壽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原本只是單純充飢的飯糰,為了滿足天南海北的旅客味蕾以及展現細緻極美的東洋文化,壽司便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了。

可以說為日本特色飯品添上了極其精彩的一筆。

總結

中日的飲食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譬如雙方都是以稻米為主食。但是因為地域物資的差異,自身民族文化的不同發展走向,最終演化出了中日餐桌不同的米飯飲食畫像。

如今是全世界交流越來越頻繁的時刻,不僅是中日很多國家的飲食以及文化都被不斷地展示學習。最終,我們的餐桌一定會呈現越來越豐富美麗的景象。

參考文獻:

《極簡日本史》

《新唐書》

《東京夢華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