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河北五個村子,因為澆地的爭端而進京告狀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的直隸南部的水利爭端的故事。


1869年,河北五個村子,因為澆地的爭端而進京告狀


諸位知道,古代的農業主要是靠天吃飯,河北境內在清朝時還有大量的自然流水,這些河流成了農業灌溉和沿岸人民生活的主要用水來源。當時地處滏陽河流域的幾個縣因為水資源爭端,發生了一些衝突。


滏陽河流經磁縣、邯鄲和永年等幾個縣,磁縣在上游,其他兩個縣在下游。康熙八年(1669年)時,冀南乾旱嚴重,下游百姓急需河流水灌溉,此時的上游的磁縣卻關閉東水閘,讓下游兩個縣無水可用。下游百姓叫苦不迭,於是上告上游磁縣的行為。


1869年,河北五個村子,因為澆地的爭端而進京告狀

同治皇帝畫像


磁縣反倒說永年和邯鄲兩縣的鹽商韓某建閘控水,而且永年縣的李某違規建水閘,說是對方違規建設在先,破壞了規矩。雙方爭端不下,最後問題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到了雍正年間,怡賢親王胤祥來到河北管理水利事務,當時他就建議將磁縣進行區劃調整改歸屬到直隸的廣平府。原來,原本磁縣隸屬於河南磁州,涉及上下游水利爭端的事兒,不光是幾個縣的利益爭端,背後有不同省的糾紛。一旦遇到上下游水資源糾紛問題,民間告狀和申訴就得經過兩省並層層上告,不光案件不好審理而且兩個省也會因此忙的焦頭爛額,浪費行政資源。


1869年,河北五個村子,因為澆地的爭端而進京告狀

怡賢親王畫像


朝廷批准了怡賢親王的建議,改歸到了直隸後,磁縣和廣平、邯鄲等下游幾個縣的水利爭端就成了省裡內部問題。上游的不滿情緒有所緩解能做到及時開閘放水,不影響下游農田的灌溉。


除了自然河流的爭端外,一些小的水渠的爭端也會驚動上級官府。比如說同治元年(1862年)時,磁縣的北部的大營和曲溝等四個村子因為水渠爭端上訴到了州府衙門。這件事的起因是明朝時修建的北渠屬於黃鼠村、大小光祿村和曲溝村四村所同有,四個村子認為大營村佔用了他們的水資源,他們本該用中渠裡的水,不該用北渠裡的水。


1869年,河北五個村子,因為澆地的爭端而進京告狀


雙方都表示不服,來到了京城告狀申訴。最後到了同治八年(1869年)時,都察院責令大名道處理這個案件。最後在調解之下,大名道做出了具體規定,曲溝等四個村子用北渠的水澆地,以11天為一個週期。但是在曲溝村用水的第三天,允許大營村自半夜子時到次日正午時分在姜家翻渠一帶可以引水澆西北部的耕地,水渠開口的寬度為一尺三寸。


1869年,河北五個村子,因為澆地的爭端而進京告狀

雍正皇帝畫像


另外,作為補償,大營村應出五名壯丁去幫助曲溝村疏浚渠道。這件事最終得到了解決。問題起因就是明朝民間自發修建的小的水渠,因為改朝換代到了清朝時因人地矛盾引發糾紛,最後在官方干預下得到了妥善解決。

1869年,河北五個村子,因為澆地的爭端而進京告狀

康熙皇帝畫像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發佈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歷史,我們儘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號內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