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詩《古戍.劉伯溫》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每日一詩《古戍.劉伯溫》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古戍

明代:劉基

古戍連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猶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雲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古老的戍樓連接著遍野的山火,新攻佔的城池傳來陣陣的胡笳聲。九州大地,猶虎豹橫行;五湖四海,尚未桑麻繁茂。遠處的天邊,衰草與孤雲相接,望去如雲中垂下;俯視江面,空闊的江面上看不到漁船商旅,只有白雪覆蓋的沙灘。野地的寒梅並未被山火燒盡,偶爾還可以看到兩三朵盛開的梅花。


每日一詩《古戍.劉伯溫》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註釋

古戍(shù):古老的戍樓。連山火:連著山頭的烽火臺。火,烽燧。笳:一種管樂器,號角,古代流行於塞北及西域一帶。迥(jiǒng):遠。

參考資料:

1、時存.《中國曆代詩歌精品秀》.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274

2、師滿元,申曉輝主編.《古詩詞鑑賞300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9:263

3、季鎮淮,馮鍾芸,陳貽焮,倪其心選注.《歷代詩歌選 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217

創作背景

  該詩大約作於至正二十年到至正二十七年間(1360-1367),因為至正二十年(1360)以前,劉基為元臣未人朱元璋幕,不可能有詩中向上的情緒。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

1、周嘯天.《元明清名詩鑑賞》.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08:194


每日一詩《古戍.劉伯溫》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賞析

  詩首聯點明作者立身於百戰之地,沿山佈列的古老營壘相繼點燃了烽火,它們連成一片,燒紅了半邊天,描寫了激戰後的戰場情景;新築的城彷彿搖搖欲墜,因為陣陣雷鳴般的號角聲在震撼著大地,表明元軍雖遭失敗,但元氣未傷,仍在激烈反撲。"新城"暗示此地最近就有過拉鋸式的爭奪,城池隨壞隨築。此聯開首即點出"古戍"題目,並用對仗寫出了雄渾悲壯的氣勢。

  頷聯則用想象抒寫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在九州大地上至今仍然虎豹橫行,相互吞噬;四海之內,還沒有一塊土地恢復農事。"虎豹"指割據的群雄。"未桑麻"指人民不能從事生產。

  頸聯則實寫眼前寥落的景物:原野的空曠使天空顯得格外高遠,天邊淡雲與衰草相接;江面空蕩蕩的,只看見岸邊白雪覆蓋不勻露出來的沙灘。向讀者展現一個疑問,人煙、舟楫、村市都哪裡去了呢?二、三兩聯一虛一實,寫出了作者及廣大百姓對戰亂的深惡痛絕。戰火紛飛,萬物被摧毀,但天地間生命之力畢竟是頑強的,嚴冬過後一定還是春天。

  所以尾聯說:在這一片肅殺慘淡的空曠中,仍不時可見野火燒不盡的臘梅花,從草中,雪下,石畔冒出,那一派生機不正是未來的希望麼?結尾表示作者對戰亂過後新的太平世界的出現充滿信心。

  詩中詩人看到戰爭給社會帶來的破壞,心中感到說不出的悲涼,但作者並沒有失去信心。詩人應朱元璋徵召以後,感其厚遇,竭忠盡智,很有作為,曾使朱明政權幾度轉危為安並最終統一天下。朱明王朝的初期實現了作者"四海合一,萬民樂業"的理想。

參考資料:

1、師滿元,申曉輝主編.《古詩詞鑑賞300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9:263

每日一詩《古戍.劉伯溫》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勳,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