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業缺什麼

短短兩個月,北京助力中小微企業政策再升級。上週末,市發改委主任談緒祥發佈解讀了《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應對疫情影響保持平穩發展若干措施》。在2月5日發佈實施16條幫扶措施的基礎上,針對中小微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又制定了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保持平穩發展的9條措施。

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幫扶製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緩解房租、用工等成本壓力,對優質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將全部資金以優惠利率向中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對生活性服務業等重點行業中小微企業員工加強培訓穩定就業等方面。同時,有力呼應前期多項政策及時打“補丁”,形成行之有效的組合拳,切實為企業復工達產添能助力。

小微企業是首都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和末梢神經,量大面廣,是穩定就業的主力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與穩定就業問題緊密相連,關係經濟牽連民生。

無論是之前的16條還是現在的新9條,持續提升中小微企業“首貸率”和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佔比,金融補血先給小微企業留下了喘息空間。在此基礎上,精準紓困層層加碼,給予中小微企業呵護、培育、扶持、服務,幫助企業掃清艱難時期的發展障礙,進一步為企業能夠儘快走出泥沼築路搭橋。

春江水暖鴨先知,反之亦然。疫情衝擊之下的經濟之寒,對處在產業鏈末端的中小微製造型企業來說,往往卻最先傳導並體現在這些企業的生產線上。需求被抑制訂單減少、原材料短缺價格上漲、人力工資、物業物流成本攀升,以及稅費負擔等,行業成本之變與經濟環境的變動疊加,中小實體企業身上成本負擔依然沉重。

當生存門檻越來越高,如何幫企業減重就變得更加迫在眉睫。這意味著通過政策加法,政府不遺餘力地給予企業幫扶和補貼的同時,以減輕生存負擔、打通經營壁壘、降低交易成本為主線的政策“減法”依然大有可為,而加減法並用才能多維度為小微企業大發展注入活水,引入活力。

從總量看,一系列減負政策下企業稅費已經有所降低,但納稅實體的稅費痛感依然嚴重。前不久,曹德旺就全球產業鏈危機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企業虧本時的增值稅壓力,呼籲政府推出普惠性的稅收減免政策。由此可見,除了行政性收費的減免之外,更大力度的企業稅收減免依然有必要並且值得期待。

企業雖小,潛力不小。中小微企業多誕生市場夾縫之中,要讓它們未來獲得更廣泛的生存空間,就需要將更多領域的大門打開。優先對準資源集中率高、壟斷程度深的管制行業,降低中小微企業入局門檻,真正釋放更多有利可圖的“大盤子”,讓中小微企業能在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安身立命大展身手。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