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蘇軾《送春》,一首和韻勝似原唱的詩

夢裡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

酒闌病客惟思睡,蜜熟黃蜂亦懶飛。

芍藥櫻桃俱掃地,鬢絲禪榻兩忘機。

憑君借取法界觀,一洗人間萬事非。

——宋代:蘇軾《送春》


讀一首詩蘇軾《送春》,一首和韻勝似原唱的詩


把感情提煉成語言文字,就成了詩歌。所以作詩本非難事,人人皆可為得。然後作出好詩,可稱為詩人的人卻很少,可見作詩也沒那麼容易。把感情轉化成語言文字,也是一件煞費苦心的過程。

內心的感情就那麼一種,儲存在身體的某個地方,能深切感知,卻不是實體,沒有形狀,無法比擬,難以形容。如果說它是煙波浩渺的大海,語言文字在它面前就像一隻盛水的瓶子。拿著瓶子,望著無際的大海,妄圖裝取,未免太不自量。那樣多的海水,成千上萬個瓶子都裝得滿。古人云:"嘗鼎一臠。"所以盈如大海之水的感情,只取一瓢,便可喻其味。於是,一種感情,轉成文字,形成詩,千千萬萬首都可以有得。


讀一首詩蘇軾《送春》,一首和韻勝似原唱的詩


蘇軾這首《送春》,是其《和子由四首》其中之一。子由即蘇軾之弟蘇轍。蘇轍於熙寧七年春末任齊州掌書記時,作《次韻劉敏殿丞送春》,蘇軾詩就是和這一首的,可稱和詩的和詩。這是一首七律,律詩的格律已經很嚴,而次韻詩又多一重限制,不易寫好。蘇轍的原唱是:“春去堂堂不復追,空餘草木弄晴暉。交遊歸雁行將盡,蹤跡鳴鳩懶不飛。老大未須驚節物,醉狂兼得避危機。東風雖有經旬在,芳意從今日日非。”這當然不失為一首佳作,抒發了傷春之情,寄託了身世之感。但與蘇軾和詩相比,卻略遜一籌。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所說:"和韻而似原唱。"表達同樣的感情,不同的詩人作出的詩,也有優劣高下之分,正是因為才力有高下,不能勉強。


讀一首詩蘇軾《送春》,一首和韻勝似原唱的詩


蘇軾的這首《送春》,雖是和詩,卻也是用自己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姑且不論其為和詩,也不管原唱,且來品讀其詩,體會他當時的情感。詩為送別春天而作,是傷春之春。古來傷春詩詞,從不止於傷春,更是自傷。春去留不住,原是四季循環自然之運行,天地所管轄,人哪管得到,故也無足傷。所傷者,只是看到春去花老,聯想到自身青春逝去,紅顏轉衰,因而傷心不已。春去還可回,人的青春一去,則如夢散,哪裡還可追?傷心之下,所作的詩都是傷心之句。青春逝去之傷無可表達,只能形之於具體的事物之上,適逢春天,黃蜂、落花,等等,眼前可見之事物,於是將浩渺無際的傷感之情付諸其上。傷感之情,傾注如海水,莫能阻塞。不堪傷心,又思索將何以處之。於是想到應該學大禹治水那般,鑿通河道,順之、延之,想到藉助進入法界觀的境界,以別樣的態度、方式處之。冀望著心態一變,世間萬物都隨之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