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刺,才能學會如何不被刺傷害到

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刺,才能學會如何不被刺傷害到

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刺,才能學會如何不被刺傷害到

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刺,才能學會如何不被刺傷害到

自從小諾對玫瑰花的刺兒感興趣後,每天幼兒園放學後,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幼兒園附近的花圃裡觀察玫瑰花刺兒,然後第二步就是開始教我如何正確的摸刺兒。

已經成了一個我倆愛玩的一個遊戲。

摸刺兒的體驗,來源於之前因為諾的一個心理陰影,有一個繪本里講到有個小鳥摸了月季花的刺兒被紮了手,那個情結讓她記憶非常深刻。

後來春節的時候,家裡貼了個塑料的紅色窗花,沒想到糊上水了以後,掉渣。

脫落的塑料窗花紙貼在了窗戶上,有點像月季花的刺兒。

那天突然聽到她從房間裡傳來大哭的聲音,邊哭邊跑出來,把我們嚇了一跳。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

後來慢慢地帶著她進去房間,發現她不敢靠近窗戶的地方,一直抱著我。

我耐心地問她,發生了什麼?

她一直哭著說:“媽媽,有刺兒。”

因為陪她讀繪本很熟悉了,瞬間get到了她的恐懼。

我沒有否定她的感受,而是接納她的感受,用語言描述了她的恐懼。

諾諾是看到掉落的窗花紙,想起了《熊貓墨墨》繪本里的多多被月季花刺兒紮了的情節是麼?諾諾覺得它很像月季花刺兒,你怕扎到手,讓你感覺到很害怕對麼?

諾諾哭著點頭。

我其實內心有點欣喜,感覺到孩子內心世界是如此單純可愛,也如此細膩真實。

對繪本的內容領悟很深,能將書裡的抽象概念開始轉移到生活的場景中,這是智力發展的一個過程。

我沒有指責她的膽小,而是用行動摸了一下玻璃上的窗花碎片貼,告訴她:

諾諾這是窗花碎片貼,她不會傷害到媽媽。

過了十多分鐘,她終於解除了危險警報系統,開始敢跑到陽臺上一起摸窗花貼紙。

這件事之後,我開始反思,孩子恐懼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發現,孩子的恐懼原因跟大人相似,就是對未知的恐懼。

恐懼的本身並不像我們想象的可怕和難以接受,最讓我們害怕和恐懼的,是不知道自己恐懼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所以,帶孩子認識恐懼,是給孩子建立內心安全感的第一步。

後來帶她去小區遛彎,小區開春後栽種了很多月季花,我跟碼農就帶著諾去認識月季花。


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刺,才能學會如何不被刺傷害到

開始科普似的跟孩子講,這是月季花,它有葉子,有根莖,有花朵,也有刺兒。

之所以有刺兒,是因為它希望保護自己,當有人想傷害到它的時候,刺兒就是它自我保護的方法。

你看看,雖然它有刺兒,但是隻要我們不觸碰到刺兒的尖兒,它不會傷害到我們。

刺兒本身並不可怕,我們可以學會認識它,看見它,就不會輕易地被它傷害到。

我又開始示範,用手觸摸刺兒的兩邊,告訴諾諾,你看,刺兒的兩邊並不會傷害到媽媽。

但是如果摸到刺兒的小嘴巴尖兒,就有可能讓我們受傷。

我示範完之後,爸爸開始示範。

然後問諾諾,願意嘗試一下麼?

她有些猶豫,但我們沒有催促,而是等待孩子做好準備的時間。

那一次,她拒絕了去接觸讓她內心恐懼的刺兒。

當孩子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我們需要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態,學會去等待,等待她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會更容易去接納和麵對讓她內心恐懼的刺兒。

直到上了幼兒園後,過了半年,再次遇見月季花,看到它美麗的綻放,諾不禁被花的美麗吸引,停下來去再一次觀察它。

我蹲下來,陪伴她一起欣賞花兒的美麗。

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刺,才能學會如何不被刺傷害到

開始再一次跟她講月季花的科普知識。互動的過程,我注意到有很多花骨朵兒,引導她認識花骨朵兒。

我:諾諾,你猜猜這是什麼呀~

諾:我不知道媽媽。

我:這是花的寶寶,叫花骨朵兒。

諾:那它會長大麼?

我:會的呀~花骨朵兒努力吸收養分長大了後,就會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美麗的花朵了~

諾:媽媽,花骨朵它好酷呀!

我:是噠,是不是很特別呀~

那天諾很開心,學會了一個詞叫花骨朵兒。

後來每天放學,都會路過月季花的花圃,諾已經習慣了把月季花當朋友,每天都會去看它。

我再次嘗試,給孩子示範,花骨朵的刺兒,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保護自己,並不會傷害到自己。

過了幾天,諾終於開始嘗試突破自己,讓我拿著她的手,去嘗試摸一下玫瑰花的刺兒。

我帶著諾一起摸了刺兒,諾那天臉上有了別樣的笑容,是從恐懼中走出來,自信快樂的笑容。

現在她每天都很興奮,像個小老師一樣,開始教我如何正確的觸摸刺兒不會受傷。

有時候我會扮演一個弱小的角色,用啟發式提問問她:

我:媽媽可以摸這個刺兒麼?

諾:可以呀~

我:那媽媽害怕怎麼辦呀?

諾:沒關係媽媽,你摸旁邊不會扎到你的,你就像我這樣摸就行。

我:那你可以給媽媽鼓勵一下麼?

諾:媽媽加油!我相信你可以的。

看著不到3歲的諾,臉上的自信和篤定,她不僅走出了對刺兒的恐懼,還能授之以漁,教會別人如何認識對刺兒的恐懼。

今天發生了一點點小小的意外,在摸刺兒的過程中,不小心紮了一下。

諾有點委屈的嗚嗚說,媽媽我好疼呀,我被刺兒紮了。

我沒有指責孩子,而是很感恩她有勇氣去體驗。

孩子的教育,不該是紙上談兵,而是放手,在可控的安全範圍,讓孩子有機會去體驗不同的感覺,讓她從疼痛的感受中再次學會如何正確的自我保護。

這也是蒙氏教育非常推崇的一個觀點:

我們如何發展孩子的智力?不是單純在封閉的教室裡教孩子認識字,學習算術,而是讓孩子6歲前,去發展她的感官體驗。

感官體驗,包括嗅覺、聽覺、視覺、味覺、觸覺,這些體驗的覺察,是讓孩子最快去吸收知識並且內化為認知的方式。

可惜的是,很多感官體驗,被大人的各種焦慮式育兒方式給剝奪了。

害怕孩子受傷,害怕孩子試錯,害怕孩子去經歷風雨,我們就不讓孩子去嘗試。

別去碰,那有刺兒。

別去摸,那會受傷。

別去玩,你會摔。

我們習慣了把自己的焦慮轉移給孩子,在我們告訴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時候,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一點一滴地被摧毀。

沒有了好奇心和對求知的探索欲,孩子上學後,就會對學習感覺到內心疲憊,越學越覺得累。

慢下來,即使是有危險的地方,也請你耐下心,告訴孩子如何做才是正確保護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因為這件事有1%的危險,你卻將它99%的部分全都給否定掉。

在諾諾1歲8個月的時候,我帶去樓下的一個健身房玩。

諾諾渴了之後想喝水,看到飲水機在那很好奇。

很多大人看到飲水機,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是:“別去!危險啊!燙的!”

孩子還沒開始接觸飲水機,已經把飲水機等同於怪物似的。

可是人都有一些好奇心啊,你越是說不可以碰,孩子就會越好奇想去探個究竟。這次讓孩子別去,等下次你兼管不到的地方,孩子就有可能不知道它到底哪裡危險,發生真正危險的事情。

諾諾是不是渴了~我們可以去飲水機接一些水喝~這叫飲水機,它像機器人一樣,可以給我們提供水。飲水機有兩個嘴巴,兩個眼睛。一個眼睛是紅色的,一個眼睛是藍色的。

紅色的眼睛這邊呢,是出熱水的,會非常燙。然後假裝被燙了一下的樣子,演繹被燙的感受。

藍色的眼睛這邊呢,是出涼水的,不會燙,不會傷害到我們。

諾諾,媽媽可以邀請你幫助媽媽,接點水麼?

諾諾很欣然和自信的答應了。

等接完後,為了鞏固她的認知知識,我再做了個feedback回顧提問,問她,諾諾可以接紅色眼睛的水麼?

她很自信地告訴我,不可以。要接藍色這邊的。

她非常享受接水的過程,自己去涼水那邊接了3-4次,那天喝了好幾杯水。

這個過程,不僅讓孩子認識瞭如何自我保護,更讓孩子學會了將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別人。

比單純地接受別人的命令,告訴她yes or no,更能讓孩子建立內心的價值感。

- END -

諾媽有話叨:

最近喜歡上一個詞叫“慢下來”。

慢下來,是對抗心靈焦慮包括育兒焦慮的最好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快速的心靈節奏,什麼事情都希望快點看到結果,育兒也是,希望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將孩子養育好。

孩子的成長,跟養育花朵的過程很像。

需要有好的土壤,需要充足的陽光,需要經常施肥澆水,最後還需要時間等待,才能養育出美麗的花朵。

養育孩子也一樣,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愛的土壤,需要給孩子心靈的灌溉,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長成她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

慢下來,你會給到孩子更多的鼓勵和內心的安全感。

你會給孩子更豐盈的生命狀態,陪伴孩子去享受每一個當下童年應有的快樂,感受每一個成長帶來的痛苦和喜悅。

歡迎關注"老虎爸媽"公眾號(id:laohubama),瞭解更多內容。

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刺,才能學會如何不被刺傷害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