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拼多多從“下鄉”到“下田”

今年的雙11,天貓、京東、拼多多等無疑在下沉市場掘到了一大桶“金”,但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巨頭的“下鄉”之路遠不止步於屏幕前的C端用戶。如今,他們的觸角已伸進“農田”,瞄準“農民伯伯”。無疑,這勢必又是一場持久戰。

那麼,這場戰將會是怎樣的“終局”?

我們先從2014年說起。

阿里、京東為流量初次進村

2014年,阿里、京東早已在村裡的牆上開啟了“標語比拼賽”。

阿里、京東、拼多多從“下鄉”到“下田”

先看阿里:

2014年,阿里先後推出了“聚土地”項目、“千縣萬村”計劃,並上線了農村淘寶APP,且計劃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以此同時,菜鳥網絡開始佈局農村物流網,未來目標是服務於8億農村人口。

在一年內,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已覆蓋全國27個省6000多個村,發展了近萬名返鄉青年成為農村淘寶合夥人。

其後兩年,阿里更是在金融、服務、渠道等全方面給予支持。

對於當時這一戰略佈局,前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陸兆禧表示:“6億的農村用戶可以再造一個淘寶,再造一個阿里。阿里的農村戰略主要是通過網絡將農副產品銷售給城市,同時將城市產品通過網絡銷售給農村。”

可見其重視程度非同一般。

再看京東:

2014年,京東針對農村電商提出“3F戰略”(工業品進農村戰略、農村金融戰略和生鮮電商戰略),並依託“縣級服務中心”和“京東幫服務店”這兩大模式進行落地。

截至2016年年底,京東“縣級服務中心”數量已超過700家,服務覆蓋超過800個縣;“京東幫”已經有1731家,覆蓋2.5萬個鄉鎮,45萬個行政村。京東幫銷售額佔到整個京東大家電品類30%。

此後,於2017年年初,京東對外宣佈發佈2017年家電戰略:把京東幫從1.0升級為2.0,要開1萬家專賣店,實現“一鎮一店”和“一縣多店”。

阿里、京東、拼多多從“下鄉”到“下田”

「電商評論」認為,2014年至2017年這個階段,對於阿里、京東而言,仍是摸索及完善基礎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下鄉”更多為了尋求流量,對於B端仍缺乏關注,但2017年之後,阿里、京東對於“下鄉”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原因在於,其一,拼多多的崛起;其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流行,在某一程度上讓信息變得更易於傳播以及受眾更易於接收,換言之,小城鎮乃至小鄉村較之以往,與外界的溝通更頻繁,“信息差”在縮小;其三,年輕人的迴流。因此,在某一程度上,村裡人的消費意識被慢慢激活、消費認知被一點點的影響。當然,也與阿里、京東等等企業的先前的戰略性佈局、物流網絡的完善、國家政策的支持等皆有關係。

拼多多的“B計劃”

成於下沉市場的拼多多,如今是更加緊密地與“農民伯伯”捆綁在一起。

2018年,拼多多推出“一起拼農貨”扶貧助農計劃。計劃投入100億元營銷資源,深入500個農業產地,扶持1萬名新農人。並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據拼多多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拼多多實現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653億元。國家級貧困縣、經營農產品的商家超過了14萬。

隨後於2019年4月,拼多多推出“多多農園”模式,欲通過這個模式直連C端“最後一公里”和原產地“最初一公里”,顯然,這個模式類似於“ F2C 模式(從廠商到消費者)”,只不過這裡的“F”,從“Factory”換成了“Farmer”。

如今,拼多多更是對外宣稱將培養孵化500個農業供應鏈品牌。

拼多多佈局農業,除了公益因素外,也是想借助這個“低價高頻”的產品拉攏一二線城市的用戶,今年的“618”也驗證了這個辦法是行得通的。

不過,農業這塊,阿里與京東也正緊鑼密鼓地佈局著。

阿里、京東“下田”

如今的阿里、京東不僅“下鄉”還開始“下田”。

阿里基於“智慧農業”戰略先後推出了“ET農業大腦”、“未來農場”計劃、“畝產一千美金”計劃等等應用級服務或扶持計劃,並對相關企業進行投資。

而京東也相繼推出了“無人機農林植保”服務、“京東農場”項目、上線京東農服APP等等一系列措施。

顯然,不論是阿里、京東還是拼多多,“下鄉”已不僅僅只為了尋找流量,更是為了爭奪優質原產地,建立自下而上的壁壘,更好地服務於C端。

關於從“下鄉”到“下田”的三點思考:

1、全鏈條數字化的完整度“PK”:前期可以通過模式創新來獲得市場,但越是往後,越是在拼“內力”——消費者看不到的硬實力。顯然,在商品、銷售、渠道、物流、營銷、售後等等方面,無論是阿里、京東、拼多多還是其他巨頭企業,都在做“閉環”。接下就看誰的“數字化”更完整,把“降本增效”做到極致。

2、進入競速時期:其一,優質資源整合速度大PK,比如優質的原產地就那麼多,就看誰下手快,誰的BD、政策、運營更優;其二是“新技術”研發速度大PK,阿里、京東、拼多多等等無一例外都在加大對AI、5G等新技術的投入,以此助力大農業從工業化往智慧化轉型、幫助小農業達到“高毛利、高復購”的目的。無疑,研發是個“重投入、看長遠”的過程,但也容不得“慢慢琢磨”,就看誰的落地速度更快。當然,也要靠譜。

3、精細化運營仍是現階段的中間抓手:“數字化”、“智慧化”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在進入真正的“數字時代”之前,仍需依靠精細化運營,保證用戶流量的穩定及增長,為自己“造血”、為投資等“輸血”。

最後,用一句總結,未來電商的核心競爭仍在於“物流”和“貨品”,但看誰的物流優而快,誰的“貨品”更具質價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